这十件大事影响未来的能源格局
2011/12/22 8:08:54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本报编辑部 策划 《 中国能源报 》( 2011年12月19日 第 07 版)
即将过去的2011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从“阿拉伯之春”,到福岛核电危机,再到欧美债务危机,无不深刻影响着世界能源市场。本期我们选取了10个国际能源的热点话题,与读者一起,回忆2001年发生的那些或喜或忧的能源故事。
1
NEWS·2011
日核危机引发全球核震
核电遭遇倒春寒
3月11日,一场罕见的9.0级海啸地震毫无征兆地侵袭了日本福岛,顷刻间繁华变废墟,继而福岛传来1号机组遭熔毁的噩耗,地震演变为核震,日本核震演变为全球核震。9个多月过去了,日本核泄漏危机的阴云依然笼罩着日本乃至世界上空……
福岛核电站的七级泄漏事故,在日本造成了极大的核恐慌,大部分核电机组因此而关停检修,给日本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在扩大油气进口缓解能源危机的同时,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能源战略。
前首相菅直人下台之前曾提出日本将“全面弃核”,并以安全检修等名义停运了日本国内的大部分核反应堆。但新首相野田佳彦上台后不久,即表达了“日本经济需要核电”的挺核立场。8 月中旬,日本国会通过了“第四期科学技术计划”,其中并未提及“完全废止核电”,而是提出“更安全地使用核电”。在“弃核”和“保核”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面前,日本似乎更青睐后者,只是安全被提到了更优先位置。不过,鉴于核电的隐患,野田佳彦也表示,将进一步放宽政策以促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
福岛核危机发生在日本,但其冲击波却辐射全球,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核电安全大检查的风潮,世界各国陷入集体反思。从芬兰到瑞士,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以及部分南美国家,都开始对核能持谨慎立场,德国甚至直接做出了弃核决定,宣布到2022年关闭境内所有17座核电站,同时为弥补核电缺位,将逐步加大对海上风电、太阳能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福岛核危机是否会导致全球核电发展就此止步?应该不会。核电是零碳排能源,且技术成熟,在可再生资源时代到来前,核电是非常理想的过渡能源,当然,开发核电必须坚持安全为先。
(何英)
2
NEWS·2011
中东北非动乱
接力推高国际油价
去年底,突尼斯爆发反政府示威行动,不曾想这星星之火却以燎原之势,在2011年年初迅速引爆了中东北非多国30多年来罕见的反政府行动,且一发不可收。在“阿拉伯之春”这一强力政治地震的冲击下,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政府相继垮台,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震荡。
埃及和突尼斯产油量不高,但利比亚是原油储藏量最多的非洲国家之一。阿尔及利亚和伊朗也是主要输出国,巴林和也门则是世界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的近邻。这几个动乱国家的原油产量占了全球的10%,而整个中东与北非的产油量则占全球的35%。出于对石油供应或将短缺的担忧,中东北非的这场“政治危机”,已然演变成事关全球兴衰的“石油危机”,随之而来油价上扬对依然脆弱的全球经济无异于一记闷棍。
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成为2011年世界石油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以欧洲市场的布兰特原油期货价格尤甚。2010年11月,布伦特原油期价还一直处于每桶90美元以下。而在突尼斯和埃及发生局势动荡后,2011年2月份即迅速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利比亚发生战乱后,又一度突破每桶125美元。此后虽然有涨有跌,但布伦特油价迄今仍保持在每桶110美元上下。
另外,从长远看,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稳,将直接影响到外国对该地区石油产业的投资,而投资削减带来的产量下降恐将成为今后油价走高的推手。
时至年末,刚刚缓和的中东局势又掀起一股暗涌,伊朗、叙利亚接连成为欧美新的制裁对象。作为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伊朗遭制裁,再次引发市场对油价飙升的恐慌。
(何英)
3
NEWS·2011
欧盟航空碳税伤了谁
当人们正在计划通过发展清洁能源、电动车等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时,欧盟引众人认识了“航空碳税”。如今,这四个字让不少航空公司感到无比纠结,欧盟此举到底是仅为减少航空业碳排,还是另有意图,目前不得而知,但是,随着2012年1月1日起征日期的临近,业界对此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
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于2008年11月通过法案,计划从2012年1月1日起将国际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所有到离欧盟机场的航班届时均需纳入该体系。飞经欧盟的航空公司可免费获得85%的排放额度,余下额度需各航空公司通过拍卖方式获取。此决议随即引起全球主要航空公司的反对。2009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大陆航空公司以及美国航空运输协会对此向英国高等法院起诉,认为欧盟以碳排放交易体系为借口向美国航空业征收航空碳税不符合国际法。
时至今年7月,欧洲法院着手处理此案,争议声再起。有人说,这一规定将使国际航空公司每年损失超过10亿美元。虽然遭到各方反对,欧盟依旧坚持立场,认为此举能有效减少航空碳排。
欧盟单边行动最终能有几人买单,其初衷能否真正实现只能由时间证明,但反对者已按捺不住。美国国会正就此事进行一项新法案听证,如果不能获得豁免,该法案将授权美国运输部长禁止美国航空公司参与欧盟的排放机制,采取“对抗”。中国国航等四家中国主要航空公司将就此事联合起诉欧盟。
乐观的人说,航空碳税能推动生物燃料在航空领域的利用,悲观的人则说,航空碳税会引发贸易战。如今气候问题日益严峻,减排已成大势之趋,一意孤行或者相互指责,或许都无法取得理想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各方都能适应的节奏。
(刘洋)
4
NEWS·2011
光伏寒冬寻暖阳
本是向阳生,却遭冬日寒。
2011年,全球光伏产业集体遭寒,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曾经“高补贴,高增长”的产业盛况不复存在。
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主要光伏市场纷纷调低政府太阳能补贴,光伏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消息此起彼伏,“逐日”的行业进入黑夜。
8月,美国3家太阳能企业相继上演了悲壮的覆灭,其中不乏奥巴马政府寄予厚望的标杆公司,美国太阳能业界为之一震,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又一次成为替罪羊。
10月,德国第二大太阳能厂商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联合其他6家企业,向美国商务部提交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申述,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对进口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征收高额进口关税。11月,美国商务部正式发布公告,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双反”调查。
处境本已艰难的中国光伏企业面临更加严酷的现实,但它们没有向隅而泣,而是选择抱团取暖。尚德、英利等中国一线光伏制造商均已明确表态将积极面对。
当光伏发电被拿来同其他发电模式做比较时,业内人士都希望加强光伏的成本优势。实际上,光伏成本大幅下降时也是光伏发电装机量上涨的好时机。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系统安装增长了24%,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4GW。欧洲和美国仍然是太阳能光伏安装的主要市场。
2年前,一位瑞士太阳能薄膜设备制造商告诉记者,中国应该大规模启动国内市场,以免受制于人。1年前,意大利光伏协会会长指出,中国应加大本国太阳能产能的吸纳能力。上周,一位德国的采访对象告诉记者,很高兴看到中国大型太阳能电站的快速发展,但太阳能更适合分布的屋顶电站。且不说旁观者是否清,但就当前中国光伏企业过冬来说,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的确是冬日里的暖阳。相信这片阳光能够让一些光伏公司杀出重围。
(王海霞)
5
NEWS·2011
石油中心向西半球倾斜
2个月前,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丹尼尔·耶金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世界石油新秩序》的署名文章。耶金认为,世界的石油版图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加拿大的“油砂”、巴西的“盐下层石油”和美国的“油页岩”正形成一道新的能源中轴线,将世界石油的中心向西半球牵引。
如果你对国际能源略有关注,就会发现,耶金的观点并非哗众取宠。过去的半个世纪,世界的石油版图始终以中东为核心,其他地区的任何重大能源发现都无法撼动中东的地位,但是现在,事情正出现微妙的转变。
10年前,油砂在加拿大还是一种边缘资源,如今这里的油砂产油量已攀至150万桶/天。以现有储量和开发速度计算,到本世纪20年代,加拿大油砂的产油量有望突破300万桶/天,届时加拿大将超越伊朗,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你依然认为美国进口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中东的地位早已被加拿大取代,目前美国近1/4的石油进口来自加拿大,其中有一半源自油砂,且这一份额还在不断扩大。
巴西的“盐下层石油”则更让人浮想联翩。如果资金和技术按计划就位,到2020年,这里的石油日产量可达500万桶,相当于委内瑞拉的两倍,届时巴西也将取代前者,成为拉美石油的重心。
美国的油页岩同样不可小觑。运用水力压裂技术从致密岩石中提取石油已在美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北达科他州有一个名为Bakken的含油岩层,8年前,这里每天的产油量不过1万桶,如今这一数字已经接近50万桶,而这或许只是小试牛刀,谁又能断言油页岩不会复制页岩气的神话?
(于欢)
6
NEWS·2011
页岩气革命在全球蔓延
美国的页岩气大开发引爆了能源领域的一场“蓝金”革命。产量的激增使得美国重返天然气生产大国之列,甚至开始考虑出口。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北美之外的国家也试图效仿美国,酝酿一场“页岩气革命”。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付诸行动,构筑自己的页岩气版图,试图在这一新能源争夺战中夺取战略制高点,页岩气开发热潮逐渐从北美向全球蔓延。
如今欧洲、特别是东欧对页岩气开发热情高涨,希望藉此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长期依赖。东欧地区的页岩天然气储量达7.1万亿立方米,其中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储量丰富,特别是波兰储量高达5.3万亿立方米,居欧洲第一。按照目前波兰每年14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消耗量,这一储量足够波兰使用300多年。无疑,如果欧洲的页岩天然气得到有效开发,将一举改变欧洲的能源地图,像波兰等国,甚至可以成为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国。波兰、保加利亚等国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开采计划。目前,多家石油公司已经开始在欧洲寻找并钻探页岩气。
在亚洲,中国、印尼等国家也着手开发页岩气。 2011年年中,中国举行了页岩气首次公开招标,拉开了向页岩气进发的正式序幕。
不过, 页岩气受热捧的同时,“水力压裂法”因环保问题而成为众矢之的,目前法国已立法禁止使用“水力压裂法”。环保的考量为页岩气开发增加了压力,然而根据各国能源战略、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天然气需求预期、替代能源成本与社会接受程度、供应来源竞争的不同,各国对页岩气发展的态度各有不同,但页岩气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则是实实在在的。
(何英)
7
NEWS·2011
北溪管道正式“通气”
俄罗斯欧盟有喜有忧
11月8日,备受瞩目的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一期正式启用。管道的启动仪式堪称豪华,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法国总理菲永以及荷兰首相吕特在内的政要悉数出席,足见这条全长超过1200公里、跨越波罗的海的天然气管道项目份量十足。
这条新开通的管道对俄罗斯好处多多。首先,俄罗斯天然气巨头俄气在北溪项目中持股超过50%,是主导力量;再者,北溪管道将俄罗斯与西欧直接了相连,从此俄罗斯输欧天然气不再需要经过第三方中转,俄罗斯不再“受制于人”,不仅省去了向中转国交纳过境费的额外负担,更实现了天然气出口渠道的多样化。
欧盟的心情则比较复杂。一方面,近年来俄罗斯和过境国乌克兰之间在天然气价和过境费问题上摩擦频发,直接影响到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安全。北溪管道开通,使欧洲可以不再受到“断气”的威胁。特别是此次开通的管道终端所在国德国,更是满心欢喜。今年刚刚宣布弃核的德国,本就是欧洲天然气的头号买家,北溪项目的开通,将使俄罗斯输往欧洲的天然气更加稳定,这对德国乃至欧洲的能源供应安全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然而欧盟近年来也曾多次公开强调,希望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实现自身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在北溪项目之外,欧盟还提出了纳布科天然气管道项目,希望以此来破除俄罗斯在欧盟能源供应领域的垄断地位。北溪管道虽然稳定了俄罗斯对欧供气,却使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再次加深,许多欧洲国家对此感到担忧。
实际上,俄罗斯同欧盟在能源问题上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歇。欧洲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但又不愿过度依赖俄罗斯。如今,北溪项目的开通,令俄罗斯在与欧盟这场旷日持久的能源博弈中,干净利落地胜了第一局。
(李慧)
8
NEWS·2011
IEA释放战略油储
显示自身存在
今年6月,国际油价在一路攀升之后,已经有所回落,但国际能源署(IEA)却出人意料地宣布,向市场释放石油储备,其成员国纷纷鼎力支持。其中,美承担了6000万桶释放量的一半;欧洲的表现同样积极,包括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提供约30%的石油储备;就连日本和韩国也没有落下,分别向市场投放了数百万桶石油储备。
一时间,IEA成为了石油消费者心目中的“救市英雄”。与IEA的“风光”相比,欧佩克则被这次储备释放搞得“灰头土脸”。在高涨油价中苦苦煎熬的市场本对欧佩克寄予厚望。就在IEA宣布释放石油储备之前,欧佩克石油部长会议刚刚结束。全球都期待能够见到欧佩克增产救市,然而部长级会议在一片争吵声中草草收场,全球翘首以盼的增产计划泡汤,欧佩克在全球市场的声望一落千丈。
舆论纷纷指责欧佩克,在本应发挥作用的时候表现糟糕。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石油消费大国对释放石油储备表态的支持,更是让欧佩克处境尴尬。
6000万桶原油并不算多,甚至还不够应对全球一天的石油消费,也很难说能够给石油市场带来什么实质性影响。然而,它让全球看到了IEA希望和全球一起共同应对油价高涨的态度;让饱受高油价之苦的国家看到了希望;成功地给欧佩克来了个“下马威”,让全球重新认识了IEA在石油市场的重要作用。
(李慧)
9
NEWS·2011
气候谈判绝处逢生
经过14天马拉松式的集中谈判,德班气候大会终于在12月11日凌晨落下帷幕,我们没有得到最想要的结果,但也没有撞上最不想要的结果。
舆论担心的一幕最终未成为现实,本届气候大会最终保住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世界上唯一一份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减排协议得以保留,迟迟不见动静的绿色气候基金也终于得到确认。
这似乎意味着大会获得了成功,起码形式上如此,也只剩下形式。
由于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国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第二承诺期实际上只覆盖了全球1/3的碳排,即便得到完美执行,实际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作出了让步,大会决定于2012年上半年启动“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在2015年前就2020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达成一份全新国际协议,届时发展中国家将被纳入减排阵营。
德班工作组的成立无疑会让《京都议定书》处于一个更加尴尬的位置。可以想象,未来几年的气候谈判将围绕2020年后的减排协议展开,《京都议定书》越来越像一张空头支票。至于绿色气候基金,尽管大会已正式宣布将成立,但资金来源和管理机制仍存空白。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再到德班,每一次气候谈判的结局都是利益的妥协,最终形成一个“所有人都不满意,但都能接受”的决议。从这个角度说,参与谈判的各方都是赢家,唯一的输家是我们的地球。
(于欢)
10
NEWS·2011
美欧债务危机
“辐射”能源产业
从今年下半年起,美欧先后爆发的债务问题成了世界舆论绕不开的话题。8月初,美债闹剧暂时平息,市场焦点又移向欧债。8月16日,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德法峰会却未带来丝毫惊喜,老生常谈的欧债危机正让欧洲滑向更危险的地带。
美国和欧洲,世界经济的两个老牌“火车头”交替刺激着全球金融市场神经。依然十分脆弱的世界经济被美债欧债折腾得够呛,与资本市场高度融合的能源产业也受到不小震荡。从清洁能源到化石能源,从离不开补贴的太阳能,到金融属性很强的石油,从市场供需到价格走势,都在遭遇美欧债务危机的“辐射”。
欧美债务危机对原油市场信心的打击显而易见,世界经济将持续低迷的预期,促使各方看淡能源消费需求,抛开投机因素,国际油价的“跌跌不休”准确反映了这一市场预期。8月份,纽交所的原油期货价格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跌幅超过25美元/桶。
面对美欧债务危机的叠加效应,不少国家纷纷微调各自能源政策,英国的超市开始降价销售汽油,印度政府也开始放松对油价的控制。
不少欧美国家的清洁能源产业也因经济低迷而间接受累。3年前依靠高额补贴跻身世界第一光伏大国的西班牙早已风光不再。在欧债危机爆发的2009年,西班牙政府突然改变政策,一边削减光伏补贴一边限建太阳能电站,去年圣诞节期间再次将光伏补贴大砍30%。到了今年7月,身陷“60年来最严重经济衰退”的西班牙甚至开始回头审查国内8000多个太阳能项目,向那些在政策宽松期间享受资助、但资质并未达标的项目“追讨”补贴。
其他欧洲光伏强国,如德国和意大利,也已向太阳能补贴开刀。
(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