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擦肩而过的“核爆炸” 以色列差点炸大坝
2010/4/6 9:21:26 新闻来源:山西晚报
核武器的巨大威力
核灾难、蘑菇云,是人类世界最恐怖的名词。1945年,日本广岛和长崎在两颗原子弹燃起的巨大火球中被夷为平地,至少23万生命灰飞烟灭。今天,人们呼唤的“无核化”没有降临,但大规模核扩散的危机却步步紧逼。据估计,目前拥有制造核武器能力的国家至少有40 个。
虽然至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真正使用过核武器。但也许你并不知道,“核按钮”曾多次一触即发,“核幽灵”曾多次与人类擦肩而过……
[日本投降之前]
京都东京险遭灭顶之灾
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试爆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虽然美国制造原子弹的初衷是针对德国,但欧洲战事在原子弹诞生前已经结束了,于是美将目标对准了日本。广岛和长崎起初也不是原子弹的袭击目标,美军起初选定的目标是古都京都。然而京都从公元794年建立到19世纪中叶都是日本的首都和文化中心,拥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最后,当时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否决了这一计划,决定把京都保留给子孙后代。
在长崎遭原子弹摧毁后的4天,日本将领仍拒绝投降,并考虑采取包括自杀性袭击在内的一些方案来赢得“必然的胜利”。8月14日,裕仁天皇宣布他不能再眼睁睁地看着人民忍受煎熬。第二天,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投降非常及时:美军正准备在东京投下第三颗原子弹。
[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曾4次险按“核按钮”
1950年5月25日拂晓,朝鲜战争爆发了。5年前曾炸平广岛、长崎的美国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核大国,当时它已经储备了近300枚原子弹和260多架能投掷原子弹的飞机,而苏联的研制核武项目才刚刚起步。
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即1950年6月至1951年6月,美军在朝鲜战场上节节失利,杜鲁门政府不仅在口头上发出使用核武器的威胁,而且在实际上采取了4 次企图使用核武器的行动,造成了4次颇为惊险的核危机。
1950年7月中旬的一天,10架载有原子弹的B-29轰炸机从美国起飞,跨越大西洋,神秘地降落在英国领土的基地上。这些原子弹的既定用途是在必要时向前苏联发动核袭击。不到3周后,杜鲁门又派遣了10架B-29轰炸机横越太平洋,降落在关岛,准备在朝鲜战场上“风云莫测和危机来临”时使用核武器。这是帝国主义者首次用核武器直接威胁中国,火药味比第一次危机更浓。
第三次危机虽然短暂,但是比前两次更为严重。危机发生于1950年11月末。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跨过了鸭绿江,而且很快打退了“联合国军”的猖狂攻势。这一“灾难”令杜鲁门惊恐万状,慌忙扬起核武器进行恫吓。他告诉记者,对核武器的使用“一直在积极考虑中”。
第四次危机发生于1951年4月初,这是杜鲁门总统任内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核危机。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准备好了一次大规模的地面攻势,而情报显示莫斯科陆军师也蓄势待发。4月6日,杜鲁门决定派遣载有原子弹的B-29轰炸机飞越太平洋。4月11日晚上,杜鲁门向全国发表讲话,警告莫斯科和北京,不要对“联合国军”进行空中攻击,否则就要对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然而,杜鲁门当局的4次核威胁,对中朝军队并没产生什么影响,朝鲜战场上的地面战斗依然照常进行。再加上国际力量和舆论的牵制,美国不得不收回挥舞的核拳头。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核潜艇最后选择投降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4艘苏联柴油动力核潜艇受命前往古巴海域与美国对峙。它们不仅装备着大量的常规武器,还装备着核导弹和鱼雷。4艘核潜艇从北极的科拉半岛,设法避过北大西洋海域美国和北约军队防守重重的侦察线,一路驶向古巴。由于这些老式核艇经常要浮出水面补充氧气,终于有一次,B-59号潜艇在已接近古巴的海域浮出水面时,被美军部署的反潜艇雷达发现了。
几分钟内,数艘美军驱逐舰风驰电掣赶来,包围了B-59号核潜艇,无数颗鱼雷、榴弹像母鸡下蛋一样扔向潜艇,然而却又不立即将它击沉,而是像猫捉老鼠一样将它炸得东摇西晃,潜艇上的士兵差不多都被撞昏了。美军的炮击持续了好几个小时,由于潜艇中的氧气渐渐稀少,许多士兵因为缺氧而失去了意识。到最后,舱内的温度高达50摄氏度。
按规定,苏联潜艇指挥官只有在克里姆林宫或国防部长的直接命令和授权下,才有权使用核武器。但无法浮出海面的B-59号核潜艇根本无法跟克里姆林宫取得联系。终于,在一次特别巨大的爆炸差点将核潜艇掀了个180度后,指挥官萨维斯基上校开始变得怒不可遏,他命令一名军官立即将核武器准备好,他的手放在了核按钮上。
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美军的炮击声渐渐稀少,B-59号潜艇也不再“直翻筋斗”了。萨维斯基上校长出一口气,手渐渐离开了核按钮,他的额上全是冷汗,他平静下来,做出一个重大而悲壮的决定,既不发射核导弹,也不发射常规鱼雷,而是命令潜艇浮上水面,向美军投降。如果不是萨维斯基上校在最后关头做出此举,也许在1962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核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两次动了“核念头”
以色列1948年才获得独立。五次中东战争,每一次都加剧了其危机意识。
1973年10月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比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更加现代化的一次常规战争的典型。这次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和军队的培训,是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提供的。在这次战争中,前后出现过两次骇人听闻的核危机。其中一次就在战争初期,以色列一只脚已跨过“核门槛”,差一点将其秘密制造的原子弹扔到埃及人的头上。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时,埃及、叙利亚两国军队在苏伊士运河和戈兰高地东西两线,突然发动了对以色列的全线进攻。伊拉克、科威特、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沙特阿拉伯、苏丹、突尼斯、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纷纷派兵参战。在历次与以色列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阿拉伯世界群情激愤,捷报频传,而弹丸之国的以色列则腹背受敌,四面楚歌。
在此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色列军方想到了最后撒手锏——以色列秘密制造并存放在内格夫沙漠基地中的、全世界尚无人知道的13枚原子弹。以军将部分核弹头装在F-4E鬼怪式战斗轰炸机上,将部分核弹头装在杰里科地地导弹发射架上,并准备向开罗、巴格达等城市发动核攻击……全世界已不知不觉地处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以色列迪莫纳反应堆生产的以钚为原料的原子弹虽然“十分原始”,但每一枚的破坏力,都超过二战中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那两枚原子弹爆炸力的总和。以色列甚至准备对埃及建造在尼罗河上的世界最高水坝——阿斯旺大坝用原子弹予以摧毁。根据以军测算,一旦大坝被原子弹摧毁,汹涌澎湃的洪水将使埃及所有的富庶地区荡然无存。
到底使不使用原子弹?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出于一种政治家的心计和多年国际斗争生涯养成的敏感,她接通了联系华盛顿的“热线” 电话。美国总统尼克松告诉她,美国情报部门已经发现并正在分析可根本扭转战局的重要情况,以色列只要再坚持24小时就可渡过难关。梅厄更加冷静下来,她顶住了幕僚和军方越来越大的压力,坚决不同意使用核武器,同时下达了“全线死守24小时”的特急命令。一触即发的核按钮终于没有按下。
10月16日,以军根据美国提供的情报,抓住埃军后方防守薄弱的空当,摧毁其用于掩护东岸部队的防空导弹系统、炮兵阵地、指挥所和后勤基地。10月22 日,埃军第3集团军的两万多人和200多辆坦克被以军四面包围,埃军被迫全面转入守势。直到这时,以军的核弹头才从发射架上卸下来,世界又一次从核战争边缘侥幸走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