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仰光采访,问起缅甸新政府今年3月上台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当地民众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供电更稳定了。一位在仰光生活了三年的华人告诉记者,缺电给百姓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因为经常断电,且电压极不稳定,电视机、空调等根本没法使用。自今年年初以来,电力供应开始变得正常起来。
仰光的供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几位缅甸朋友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得益于位于中部的耶涯水电站的并网发电。
耶涯水电站工程由中国和缅甸的公司承建,其最后一台水轮发电机组于去年12月正式并网发电。电站的建成,使缅甸全国总装机容量增加了近50%,有效改善了缅甸电网的供电质量。缅甸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席李松枝说,这个水电站上世纪90年代就立项规划,但由于西方制裁,无法筹措到资金。到了2004年,工程眼看着就要停顿。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提供了一笔优惠贷款,救活了这个工程。
耶涯电站项目是中缅合作的一个缩影。但由于事关因西方制裁下普通老百姓艰难生活的新闻,西方媒体极少关注。它们的“镜头”更喜欢对准缅甸新政府是否会按西方的要求改革,对准反对派领导人的活动,以及接连到访的美国和欧盟的特使或人权代表。最近大多西方媒体最关注的就是缅甸总统吴登盛宣布,要在任期内搁置中缅两国密松电站的合作项目。
媒体注意到,搁置密松电站项目的决定公布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立即表示,欢迎缅甸总统在其声明中所表示的对缅甸民意的关注。
实际上,密松电站项目并非是今天才受到美国格外重视的。英国《卫报》网站曾披露了一份由美国驻缅临时代办拉瑞·丁格尔签署的电报,表明美国驻缅甸大使馆曾通过“小额资金”支持了反对修建密松电站的民间组织。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发表的文章说,搁置大坝项目的决定是在缅甸政府显示出向西方靠拢意愿的时候作出的。但本报记者在仰光期间了解的情况却表明,无论是反对派领导人,还是普通百姓,都没有对西方会就此改变对缅政策抱有期待。《经济学家》的文章也认为,现在的危险是,这样的改变也许并不足以赢得西方的让步。
近年来,中国公司积极参与了缅甸的经济建设,为缅甸提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中国公司承建的多功能柴油机厂、轮胎厂、纺织厂等多个项目已经和产出合格产品。邦郎、耶涯等多个水电项目并网发电,缓解了缅甸电力紧张的局面。跨伊洛瓦底江的几座大桥的建成,将极大改善当地交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缅甸《七日新闻》的报道称,缅甸投资与公司管理局官员透露,截至2011年7月底,有31个国家和地区在缅甸12个领域共454个项目上总投资逾360亿美元。其中中国第一,占外国对缅投资总额的44.11%。泰国第二,约占26.53%。
在缅甸投资的中国大型企业也重视履行社会责任。本报记者不久前去中缅油气管道的起点皎漂采访,看到中国公司修建了一座蓄水量达65万立方米的水库,并免费把自来水接到了附近的3个村子。负责这一项目的中石油10月3日还向缅甸捐赠130多万美元,用于在管道沿线的4个省邦建设8所学校,其中包括2所中学和6所小学。今年4月,中石油还与缅方签署合作意向书,投资600万美元用于改造当地医院。
为了安置好伊洛瓦底江上游的移民,负责密松电站项目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投资已达2505.5万美元,其中用于密松坝区的移民安置点的费用为1855万美元,人均达到了8644美元。中电投投资建设的昂敏达安置村成为当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中有新建的学校、寺庙、教堂和医院等。而据记者了解,由于美欧的制裁,缅甸目前在所有最贫困国家中得到的国际发展援助最少,人均只有4美元,而通常最贫困国家得到的类似援助人均为42.3美元。
对环保问题,中国投资方也非常重视。负责密松电站项目的中电投集团根据缅甸政府的要求,采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委托缅甸的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缅甸生物与多样性保护协会和长江设计公司共同牵头开展环境评估。两国100多名专家已经完成了对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结论是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也专门聘请了环境监理来保障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原油码头更是严格执行不在征地范围外取石、取土和砍伐树木。在建设位于伊洛瓦底江畔的达贡山镍矿时,中国企业共投资近2.4亿人民币,建成了最先进的收尘系统。
从目前缅甸的舆论环境看,部分非政府组织因对政府缺乏信任,又受西方媒体影响很大,它们极少传递有关中国投资的正面信息,甚至对上述环境评估报告等根本不知。记者从缅甸媒体的相关讨论透露出的信息看,支持密松项目的人也有不少。但缅甸民众显然并未能获得有关这一项目的更真实、全面的信息,特别是对中国投资方履行社会责任、对当地社会的贡献等了解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