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国际观察:积极应对“水资源政治”博弈
2010/4/26 8:54:39    新闻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石油政治”映入人们的眼帘,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的鲜明注脚。当前,随着世界范围的水资源危机频频出现,“水资源政治”深入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水危机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尼罗河流域的水争端,到中亚及里海沿岸国家的水纠纷,从中国西南百年不遇的旱灾,到东南亚湄公河全流域缺水,历史和现实告诫人们,水危机可能愈演愈烈。据报道,目前全世界有12亿人用水短缺,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机可能蔓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将为水所困。水可能成为比石油更稀缺的资源!道理很简单,没有石油人们还可以生活,但没有水,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因水产生的问题,不仅关乎民众生活、生态环境,更关系到一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成为战略性难题。不少国家都将确保水资源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而当水危机跨越国界时,又牵扯到国家间关系和地缘战略博弈,变得异常复杂和脆弱,处理上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国际争端甚至武装冲突。

  在“水资源政治”博弈中,世界上大致出现过三种方式:一是“争水”。历史上戈兰高地和加沙的水资源一直是以色列与邻国纠纷的焦点之一,相关国家在水源地归属、水资源利用等问题上的争端至今未止。二是“议水”。现实面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通过对话沟通消减矛盾,寻求解决途径。日前中国与有关国家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缺水问题进行沟通,消释误解,达成合作共识,就是典型例证。三是“管水”。欧洲国家制定了多瑙河公约、莱茵河行动计划等跨界河流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文件,还成立了有关河流国际委员会等机构,实现“依法管水”。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中俄双方也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

  这三种方式实际上构成了解决水资源争议的逐级递进的思路,下策是争,上策是由议到管。先对话沟通,再实现共管共治,无疑是解决国际水危机的重要和现实路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所说,“对水资源的管理而言,‘良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水资源政治”的重点应该由“争”转到“治”上。

  这首先要求有关争议国家摆正心态,尊重流域内各国享有水资源的权利,本着互谅互让、协商对话的精神解决争端,这点至关重要。其次,要避免在水资源开发中搞“单边主义”。上下游国家在利用跨界水时,要照顾到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对水资源需求不同的实际。第三,建立沟通和争端协调机制,在谅解与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共同开发。水资源问题应进一步纳入国际和地区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全球治理的一部分。第四,放弃冷战思维,不把水资源争端上纲上线。近期湄公河缺水,少数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中国,这种做法不可取。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类社会要达到这一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往“不争”的方向都迈出一步,国与国之间共享“和平之水”的希望就会多一分。▲(郑熙文 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