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应通力合作应对湄公河跨流域旱情
2010/4/6 8:52:47 新闻来源:国际在线
解读《专家访谈》:各国应通力合作应对湄公河跨流域旱情
国际在线报道:同中国西南地区一样,湄公河流域目前也正在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湄公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在旱情面前,有境外舆论大肆炒作“湄公河旱情是由于中国在上游修建水坝造成”。对此,正在泰国华欣参加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的中国代表予以了驳斥,并得到湄公河流域各国的认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室研究员张学刚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认为,在这种跨流域的旱情面前,各国更应加强信息沟通和联合科考,加深相互理解,通力合作应对旱情。下面请看详细报道。
记者:张先生您好。
专家:你好。
记者: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在泰国著名旅游胜地华欣举行,中国政府派外交部副外长宋涛率团参加。在这次峰会上,湄公河流域的旱情成为关注的一个重点。此前,有外国舆论说,湄公河流域的旱情与中国在澜沧江上修建水坝有关,您认为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
专家:这种说法事实上可以说既没有科学根据,也不符合事实,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这次参会的中方代表也就这一不实说法做了驳斥,而且也得到了湄委会的赞同和确认。一方面,据咱们科学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在上游段的水量只占湄公河水量的13.5%,也就是说不可能对中下游的水量产生什么影响。另外就是,事实上中国境内的水坝主要是用来发电的,目前已经建成了漫湾、大朝山和景洪三个水电站,它们的水库面积很小,还有一个在建的小湾水电站,最近也一直没有蓄水。所以四个水电站加起来的取水量还不到4%,对湄公河缺水的影响可以说是很小。造成湄公河缺水的根本原因还是,近期整个湄公河流域遭遇了20年一遇的大旱,而且中国西南地区本身也是重灾区。如果把湄公河缺水单纯地归咎于中国在上游修建水坝,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记者:既然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舆论出现呢?
专家:原因还是比较复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还是信息沟通不畅的原因。湄公河中下游国家大多数相对落后一些,信息不发达,对一些正确的科学统计、说法还是了解不够。就在这次的峰会上,湄委会秘书处的执行秘书长就承认说,确实很多细节他们都不了解。第二个可能是对旱情的焦虑。因为近期湄公河中下游国家,其实包括中国都遭遇了大旱。应该说,水源的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当地民众、媒体和政府对水资源问题十分关注也是自然的。另外,主要是西方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一些宣扬和炒作,相当一部分说法还是来自于这些组织的报道。他们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对国际视听也造成了影响。
记者:那么,在这种跨国、跨流域的旱情面前,各国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呢?
专家: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加强信息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搞一些联合信息发布。这次中方也主动在这次峰会上提供了中国西南地区大旱的一些相关情况,也得到了湄委会的高度赞赏。这些好的做法将来可以进一步的加强。第二个就是加强一些联合科考和专项研究,把事实、影响以及发展的态势等等进一步搞清楚,研究深化,相关的一些情况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第三个还是要提倡相互谅解、共同合作,团结一致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地区性的缺水带来的共同挑战。水资源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不是单纯某一国的责任,也不是某一国单方面可以解决的,所以各方还是要抱着这种理性前瞻、建设性的合作态度,共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合作。比如说,可以就如何更好地调节水资源的分配等等进行探讨,进行合作;共同交流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等等。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
国际在线报道:同中国西南地区一样,湄公河流域目前也正在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湄公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在旱情面前,有境外舆论大肆炒作“湄公河旱情是由于中国在上游修建水坝造成”。对此,正在泰国华欣参加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的中国代表予以了驳斥,并得到湄公河流域各国的认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室研究员张学刚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认为,在这种跨流域的旱情面前,各国更应加强信息沟通和联合科考,加深相互理解,通力合作应对旱情。下面请看详细报道。
记者:张先生您好。
专家:你好。
记者: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在泰国著名旅游胜地华欣举行,中国政府派外交部副外长宋涛率团参加。在这次峰会上,湄公河流域的旱情成为关注的一个重点。此前,有外国舆论说,湄公河流域的旱情与中国在澜沧江上修建水坝有关,您认为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
专家:这种说法事实上可以说既没有科学根据,也不符合事实,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这次参会的中方代表也就这一不实说法做了驳斥,而且也得到了湄委会的赞同和确认。一方面,据咱们科学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在上游段的水量只占湄公河水量的13.5%,也就是说不可能对中下游的水量产生什么影响。另外就是,事实上中国境内的水坝主要是用来发电的,目前已经建成了漫湾、大朝山和景洪三个水电站,它们的水库面积很小,还有一个在建的小湾水电站,最近也一直没有蓄水。所以四个水电站加起来的取水量还不到4%,对湄公河缺水的影响可以说是很小。造成湄公河缺水的根本原因还是,近期整个湄公河流域遭遇了20年一遇的大旱,而且中国西南地区本身也是重灾区。如果把湄公河缺水单纯地归咎于中国在上游修建水坝,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记者:既然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舆论出现呢?
专家:原因还是比较复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还是信息沟通不畅的原因。湄公河中下游国家大多数相对落后一些,信息不发达,对一些正确的科学统计、说法还是了解不够。就在这次的峰会上,湄委会秘书处的执行秘书长就承认说,确实很多细节他们都不了解。第二个可能是对旱情的焦虑。因为近期湄公河中下游国家,其实包括中国都遭遇了大旱。应该说,水源的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当地民众、媒体和政府对水资源问题十分关注也是自然的。另外,主要是西方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一些宣扬和炒作,相当一部分说法还是来自于这些组织的报道。他们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对国际视听也造成了影响。
记者:那么,在这种跨国、跨流域的旱情面前,各国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呢?
专家: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加强信息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搞一些联合信息发布。这次中方也主动在这次峰会上提供了中国西南地区大旱的一些相关情况,也得到了湄委会的高度赞赏。这些好的做法将来可以进一步的加强。第二个就是加强一些联合科考和专项研究,把事实、影响以及发展的态势等等进一步搞清楚,研究深化,相关的一些情况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第三个还是要提倡相互谅解、共同合作,团结一致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地区性的缺水带来的共同挑战。水资源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不是单纯某一国的责任,也不是某一国单方面可以解决的,所以各方还是要抱着这种理性前瞻、建设性的合作态度,共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合作。比如说,可以就如何更好地调节水资源的分配等等进行探讨,进行合作;共同交流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等等。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