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关注中国水资源短缺
2010/3/22 9:26:15 新闻来源:羊城晚报
内容摘要: 截至3月17日15时统计,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国家防总统计显示,截至3月18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736万亩,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五省区。
背水成为广西东兰县三弄乡弄宁瑶寨男女老少每天必做的事情。(仁 民)
3月21日,重庆武隆县鱼光村龟裂土地的深度可以容纳村民的一只手。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灾情现状
5000多万人受灾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截至3月17日15时统计,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截至3月18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736万亩,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五省区。(新华)
村民生活
“我两个月没洗澡了!”
20日的重庆彭水,阳光火辣辣地直射着大地,地面温度逼近40℃。进入郁山镇天星社区,一个个村子里,难得看到人影。记者总能看到坐在大门口院坝里的老农,偶尔望望天、叹口气。记者进入天星社区1组,村民王金贵家门外老井四周围坐了13位村民,他们彼此间很少说话,但眼睛总会不约而同地朝水井里望望,当井水足够一桶的分量时,便按照几人“抓阄”的顺序,下井接水回家。
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已经持续173天无降雨。21日,记者走进大龙潭乡,大龙潭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陈晓林说:“往年这个时候,正好是小麦抽穗灌浆的时期,到处是金黄的麦田,而今却是干裂的土地。”
在大龙潭乡迆资村小火山组,印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荒芜,活脱脱的就像是“小火山”。村子下方就是金沙江,然而这里的人却是守着金沙江没水喝。
“这里离金沙江直线距离只有3公里,但全是悬崖峭壁,从春节前这里就断水了。”小火山组组长熊会金的话语中流露出无奈。
走进80多岁老人李忠孝的家,记者注意到院子中央一棵黄葛树因干渴已枯死。李忠孝和老伴正在准备做午饭,桌上只有一点咸菜,老人正在清理韭菜,仔细清理两遍后,他从屋子角落的坛子里舀了一瓢水出来,小心翼翼地将韭菜洗干净。随后老人将水倒在一个盆子里,他说“留着晚上洗脚用!”
李忠孝回忆:“自己活了80多年了,就没遇见今年这么厉害的干旱。半年没下一滴雨,小春种的麦子、豌豆全死了。政府从春节前就开始每天送点水解渴,否则日子没法过下去了。”
“我两个月没有洗澡了,说来不怕你笑话!”李忠孝老人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呵呵”,一旁的老伴施兰英笑出声来,露出几颗残缺不全的牙齿。随后,她从坛子里舀了一瓢水请记者解渴,老人的好意被我们婉言谢绝,老人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回了水缸。
“我们村起码有一半的人一个月没有洗澡,一些缺水严重的村庄连洗衣洗碗都是奢侈,更不要说洗澡了。”村里的一位村民说。(钟欣)
旱情成因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
或和气候变暖有联系
针对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发生这一说法,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表示,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时间尺度。气候变暖是气候的一个长期变化。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异常的可能性会有所增加。相对来说,西南旱情是一个时间尺度较短的事件。“它可能和气候变暖这个大背景有联系,但是绝没有直接联系,气候变暖的帽子不可随便扣。”肖子牛认为。
干旱是一个持续累积的效应,而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是造成干旱的直接原因。
“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一直为干暖空气控制,温度异常偏高,影响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槽活动较弱,北方冷空气主要从偏东路径南下,很少能渗透到云南高原腹地,导致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偏少,云南地区发生秋冬连旱。”肖子牛表示,“而这些与去年6月赤道中太平洋形成的厄尔尼诺事件有一定的关系,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南海、中南半岛到西印度洋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以及云南地区的暖湿气团活动,导致降水偏少。”(新华)
旱灾警示
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记者了解到,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
“云南、贵州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日前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
贵州基层干部认为,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
“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都快报废了,现在农民又没有动力来兴修水利,导致农业基本上只能‘靠天收’。”郑风田说。(据《经济参考报》)
相关新闻
珠江上游西江来水减四成
西南旱情导致广西的站点水位很低
“西南旱得厉害,我们在广西的站点水位很低,但对广东影响还不是很大。”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情处负责人钱燕昨日告诉记者,广东省供水除西江(珠江下游)外,还有东江、北江两条大江河,珠江上游的旱情暂不会使广东缺水。
数据显示,20日晚8时西江重点水文站德庆站录得水位线0.59米(以海平面为基准),与历史最低值-0.21米较为接近;靠近珠三角的高要水文站录得水位0.26米,距历史最低值-0.74米仅约1米。但3月上旬,西江主要控制站梧州站旬平均流量1270立方米/秒,比2009年偏少约六成,比多年同期减少约四成。
水情专家表示,尽管目前旱情并未蔓延至广东,但仍需保持警惕,去年秋季粤北、粤东大旱,对当地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今春不排除旱情重现的可能。各地应抓紧机会蓄水,合理规划水资源,加大力度进行水利工程的升级改造。 (据《羊城晚报》)
相关链接
3月22日,世界水日
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是人类在20世纪末确定的又一个节日。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全球性危机便是水。
中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据《羊城晚报》)
背水成为广西东兰县三弄乡弄宁瑶寨男女老少每天必做的事情。(仁 民)
3月21日,重庆武隆县鱼光村龟裂土地的深度可以容纳村民的一只手。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灾情现状
5000多万人受灾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截至3月17日15时统计,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截至3月18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736万亩,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五省区。(新华)
村民生活
“我两个月没洗澡了!”
20日的重庆彭水,阳光火辣辣地直射着大地,地面温度逼近40℃。进入郁山镇天星社区,一个个村子里,难得看到人影。记者总能看到坐在大门口院坝里的老农,偶尔望望天、叹口气。记者进入天星社区1组,村民王金贵家门外老井四周围坐了13位村民,他们彼此间很少说话,但眼睛总会不约而同地朝水井里望望,当井水足够一桶的分量时,便按照几人“抓阄”的顺序,下井接水回家。
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已经持续173天无降雨。21日,记者走进大龙潭乡,大龙潭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陈晓林说:“往年这个时候,正好是小麦抽穗灌浆的时期,到处是金黄的麦田,而今却是干裂的土地。”
在大龙潭乡迆资村小火山组,印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荒芜,活脱脱的就像是“小火山”。村子下方就是金沙江,然而这里的人却是守着金沙江没水喝。
“这里离金沙江直线距离只有3公里,但全是悬崖峭壁,从春节前这里就断水了。”小火山组组长熊会金的话语中流露出无奈。
走进80多岁老人李忠孝的家,记者注意到院子中央一棵黄葛树因干渴已枯死。李忠孝和老伴正在准备做午饭,桌上只有一点咸菜,老人正在清理韭菜,仔细清理两遍后,他从屋子角落的坛子里舀了一瓢水出来,小心翼翼地将韭菜洗干净。随后老人将水倒在一个盆子里,他说“留着晚上洗脚用!”
李忠孝回忆:“自己活了80多年了,就没遇见今年这么厉害的干旱。半年没下一滴雨,小春种的麦子、豌豆全死了。政府从春节前就开始每天送点水解渴,否则日子没法过下去了。”
“我两个月没有洗澡了,说来不怕你笑话!”李忠孝老人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呵呵”,一旁的老伴施兰英笑出声来,露出几颗残缺不全的牙齿。随后,她从坛子里舀了一瓢水请记者解渴,老人的好意被我们婉言谢绝,老人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回了水缸。
“我们村起码有一半的人一个月没有洗澡,一些缺水严重的村庄连洗衣洗碗都是奢侈,更不要说洗澡了。”村里的一位村民说。(钟欣)
旱情成因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
或和气候变暖有联系
针对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发生这一说法,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表示,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时间尺度。气候变暖是气候的一个长期变化。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异常的可能性会有所增加。相对来说,西南旱情是一个时间尺度较短的事件。“它可能和气候变暖这个大背景有联系,但是绝没有直接联系,气候变暖的帽子不可随便扣。”肖子牛认为。
干旱是一个持续累积的效应,而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是造成干旱的直接原因。
“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一直为干暖空气控制,温度异常偏高,影响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槽活动较弱,北方冷空气主要从偏东路径南下,很少能渗透到云南高原腹地,导致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偏少,云南地区发生秋冬连旱。”肖子牛表示,“而这些与去年6月赤道中太平洋形成的厄尔尼诺事件有一定的关系,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南海、中南半岛到西印度洋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以及云南地区的暖湿气团活动,导致降水偏少。”(新华)
旱灾警示
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记者了解到,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
“云南、贵州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日前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
贵州基层干部认为,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
“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都快报废了,现在农民又没有动力来兴修水利,导致农业基本上只能‘靠天收’。”郑风田说。(据《经济参考报》)
相关新闻
珠江上游西江来水减四成
西南旱情导致广西的站点水位很低
“西南旱得厉害,我们在广西的站点水位很低,但对广东影响还不是很大。”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情处负责人钱燕昨日告诉记者,广东省供水除西江(珠江下游)外,还有东江、北江两条大江河,珠江上游的旱情暂不会使广东缺水。
数据显示,20日晚8时西江重点水文站德庆站录得水位线0.59米(以海平面为基准),与历史最低值-0.21米较为接近;靠近珠三角的高要水文站录得水位0.26米,距历史最低值-0.74米仅约1米。但3月上旬,西江主要控制站梧州站旬平均流量1270立方米/秒,比2009年偏少约六成,比多年同期减少约四成。
水情专家表示,尽管目前旱情并未蔓延至广东,但仍需保持警惕,去年秋季粤北、粤东大旱,对当地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今春不排除旱情重现的可能。各地应抓紧机会蓄水,合理规划水资源,加大力度进行水利工程的升级改造。 (据《羊城晚报》)
相关链接
3月22日,世界水日
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是人类在20世纪末确定的又一个节日。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全球性危机便是水。
中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