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GDP增1%带动能耗0.8% 中国减排目标考验GDP增长
2009/11/29 14:51:12    新闻来源:新华网
   中国政府最终宣布,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昨日,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潘家华向记者表达了他对于中国减排目标的担忧,他认为,中国承诺总量减排可能造成GDP负增长。

  专家强调中国不应承诺“总量减排”目标,称减排行动已经赢得国际赞赏 

  中国政府最终宣布,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自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此前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2020年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强度”后,国内外对“大幅度”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一直没有停止猜测,而40%-45%已达到此前各方揣测的峰值。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则将携这一数据与中国政府的诚意,出席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按照“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将制定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即使美中两个大国选择同一天公布其承诺减排目标,但由于各方利益诉求存巨大差异,哥本哈根谈判能否逃脱破裂厄运最终达成协议,却依然扑朔迷离。 

  对华影响 
  金融危机后能耗面临反弹 

  昨日,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潘家华向记者表达了他对于中国减排目标的担忧,他认为,中国承诺总量减排可能造成GDP负增长。 

  GDP增1%带动能耗0.8% 

  潘家华说,首先中国在总量减排上绝对不会做出让步,因为这对经济影响太大。根据测算,目前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耗就要增长0.8到1个百分点。即使调整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之后,这一数据也不会低于0.5%。所以,如果在总量上控制的话,那么中国的GDP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这是不能承受的。他坦言这样的态度可能会使中国在哥本哈根峰会上面临压力,但他也强调,这几年中国非常明确地进行节能减排行动,依然赢得了很多赞赏。 

  对于中国政府刚刚公布的40%-45%这一减排强度,潘家华认为,除了总量减排,强度减排毫无疑问也会影响经济发展,但是当中具体的函数一时还难以计算。这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虽然中央已经提出了“调结构”的目标,但是经济结构有一个刚性与惯性,彻底调整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局部调整,也需要相当的时间。 

  降耗靠金融危机“帮忙” 

  长期研究环境经济的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昨晚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她认为,40%—45%的降耗目标难度相当大,对于中国工业来说会有比较大的困难。 

  陈迎说,4万亿投资下去后,建设了一批基础项目、设施,现在很多在建的项目还没运行起来,都是未来的能耗大户。她认为,等到金融危机过去能耗肯定会起来,甚至不排除再出现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能耗一度上翘。“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国家也投资了一批基建,经过几年运行起来后,导致2000年到2005年的能耗特别高。”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此前也曾指出,今年上半年的工业节能降耗成绩不错是靠金融危机“帮忙”才取得的,而下半年随着工业形势好转起来,能耗立即就上去了。 

  峰会前景 

  两大集团减排分歧难弥合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潘家华向记者表示,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与会各方应该会达成一个框架性协定,至于框架的具体内容则依赖于各方的博弈和互动,其中对于长远目标会有一个定性的描述。 

  发达国家减排目标约16% 

  在具体减排目标上,目前两大谈判集团,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减排目标的诉求上存在巨大差异。按照“巴厘岛路线图”,发达国家到2020年至少应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至40%,如果按今年6月在德国波恩拟定的更高标准,到2020年发达国家则应减排40%-45%,从目前看来这存有很大难度。 

  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幅度超过40%,但是发达国家目前做出的承诺大都在25%以下。他介绍说,在已经公布了中期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中,只有挪威、瑞士等国达到了25%-40%的范围,欧盟的30%算是比较高的,但也是条件承诺,澳大利亚提出的只有5%,日本的25%同样是条件承诺。综合目前已经提出确切数据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大概为16%。 

  他向记者预测,最终的哥本哈根的协议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认可16%上下这一数据,第二是放弃本次达成共识,在今后的谈判中再加以明确。 

  每年“消灾”需千亿欧元 

  对于中国的使命,潘家华认为,中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承诺的力度取决于发达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两个方面能否让步,只有发达国家明确表示为深度减排提供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开展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才会具体。之前欧盟已经明确,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每年需要约1000亿欧元资金,但是欧盟没有提出到底承担多少,美国也始终没有提出一个数字来供讨论。总之,哥本哈根最终能走到哪里,依赖于各方的互动,这目前依然是个谜。(记者 李静睿 鲍颖)

  中国能耗数据及新能源战略 

  光伏电池产量达200多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全国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户用沼气池达到2800多万口,大中型沼气设施达到了8000多口,沼气年利用量约120亿立方米;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627万千瓦,我国新增装机容量将位居全球第一。 
  2008年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为2.5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我国已确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水电将提高到30万兆瓦、风电至5万兆瓦,太阳能提高到1800兆瓦,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将占全部能源消费的15%。 

  ■ 气候前瞻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中国,北方增暖大于南方 

  中国“变暖”趋势可能加剧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博士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国气候变暖趋势可能将进一步加剧。 

  刘洪滨介绍说,近50年,我国气候变化主要特征是气候变暖,这个和全球气候变暖是一样的。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与常年相比,2000年到2009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偏高约0.7℃到0.8℃,是近百年来最暖的10年。近5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最为显著,东北北部、内蒙古及西部盆地已经上升了4℃以上,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 

  气候变暖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刘洪滨表示,我国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据监测,近50年来,西部地区降水约增加15%—50%;东部地区频繁出现“南涝北旱”,华南地区降水约增加5%—10%,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约减少10%—30%。 

  针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他表示,从目前的研究结果上看,未来中国气候变暖趋势可能将进一步加剧。最新预估结果显示,到2020年中国平均气温可能比上世纪后20年升高0.5℃至0.7℃,到2050年可能升高1.2℃至2℃,到本世纪末可能升高2.2℃至4.2℃。(记者林文龙)


  ■ 观点释疑 
  中国应该向发达国家看齐? 

  问: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方面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应的责任,比如说相同的量化减排任务,这是否合理? 

  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方面需要有一个合作基础,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研究表明,我们今天面对的气候变化问题是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二百年的时间里,在他们工业化过程中长期排放二氧化碳累积造成的结果;从1750年到现在,大气当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有80%以上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这是我们今天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是受害者。
 
  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两点:第一、这是共同的挑战,需要我们携手应对;第二、根据历史责任,根据各自国家的能力,要做出不同的贡献。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最严重? 

  问: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国外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第一,不能只看当前不看历史。当前大气当中累积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在余下的20%里面中国只占了其中的一部分;第二,看排放的时候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中国当前的人均排放只是发达国家的1/3、1/4甚至1/5,因为排放的另一面是能源消耗,也就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我们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1/3、1/4甚至1/5权利这种讲法。本报记者 邢世伟 
  ■ 媒体聚焦 

  英国《卫报》:以“中国制定目标,遏制最大碳排放足迹”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该报称由于持续的高增长,中国在过去十来年的时间碳排放量增加很快,设定的这一个目标是中国的正式承诺,他们将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有效使用等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速度。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宣布的是减少“碳强度”,意思是减少每单位GDP产出的碳排放,实际上与削减温室气体不能等同。不过该报也称,中国的承诺将会获得其他国家的赞扬,而且还会给华盛顿带来更大的压力,促使其做出更大承诺。 

  美国《纽约时报》:中国宣布的这个决定在美国政府表达削减温室气体17%的表态后作出。该报在赞扬中国首次作出承诺的同时,还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除非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政府的减排方案,否则中国可能不会做出更大的承诺。不过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家,将在遏制全球变暖的问题上继续磋商。“在峰会前,我们一天内收到了两个好消息(中美各自公布减排目标)”。(记者 张乐)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