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战略环评:要从生态文明的高度评价水电开发
2012/12/17 20:59:10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张博庭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环境保护技术研讨会》上的讨论发言

 

作为中国的水电行业学术组织的参会代表,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与湄公河委员会的专家们当面交流。众所周知,河流的开发的影响和效益是全流域的,即便在一个国家内,不同的省份之间也经常会在河流的开发上出现分歧和矛盾。因而,湄公河作为一条跨越多国的重要河流,对于湄公河的开发与保护,湄委会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今天,听了湄委会亨利.拉森先生的“湄公河水电开发环境问题”的报告,我不赞同“水电的收益是经济上的,影响和损失是社会的和生态”的说法。我希望讨论的问题是,水电的效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而且更是社会的和生态的。

 

对河流的开发与保护,不能脱离实际。在无人区和少人的区域河流周期性的洪水和干旱都是有利于河流生态多样性发育的好事情。但是,对于人口稠密的地区就完全不同了。前年春季湄公河遭遇到了罕见的大旱,今年泰国的一些城市又曾长时间的被洪水浸泡。这些可能都是湄公河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生态灾难。所以,对于人口稠密区的河流,生态保护的理念应该升华到生态文明的高度。欧美发达国家的主要河流,为什么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进行了梯级开发?其实就是他们已经把生态保护,上升到了生态文明的高度。

 

美国田纳西河流梯级开发的成功经验,是全球河流生态文明的典范。由于田纳西和上游的密苏里等河流的科学开发,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具有了很强的水资源调节能力,通过蓄洪补枯很少再发生严重洪涝和干旱。我们中国的黄河历史上曾经是三年两洪水,十年一泛滥,百年一改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所以,我国解放以后首先就开始在黄河上开发建设梯级水库和电站。通过有效的调控,目前已经实现了几十年不泛滥,十几年不断流。2009年黄河流域遭遇到了历史罕见的干枯水年份,但全流域的粮食产量还是创出了历史的新纪录。如果是在没有水利设施的古代,这绝对又是一次赤地千里,生灵涂炭,甚至人相食的生态大灾难。可见科学的水电开发的作用,绝不仅是经济上的收益,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生态文明的需要。

 

我们中国的江河开发顺序,为什么先是黄河中上游接着又是长江及其上游,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转到了澜沧江上来了呢?因为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黄河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生态灾难最严重,所以,我们必须优先开发,有了更大的能力之后再去开发长江。事实证明:上游的科学开发,才是下游的生态文明的保障。所以,在中国水电开发的矛盾几乎都是上游反对,下游支持。美国当年也曾为了让加拿大开发哥伦比亚河流的上游,帮助他们调节水资源,还主动承担一部分的建设费用。这与亨利.拉森先生的所表述的,湄公河的开发下游国家反对,上游国家坚持的情况完全相反。当然,那也许是出于对上游国家将来可能会调水走的担心。

 

澜沧江的下游在国外,作为中国来讲下游的洪水和干旱与中国的关系不大,中国本来可以不去考虑澜沧江的开发。但是,为什么中国现在也要开发澜沧江了呢?因为,在当今的世界河流开发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水资源调控上,而且还是解决全球最大的生态难题“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手段之一。目前,水电是全球“减排温室气体”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仅湄公河上游的澜沧江的水能资源量就可每年替代近亿吨煤炭。这个量有多大呢?几十年来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风能和太阳能开发利用上的全部努力,也还都不如澜沧江水能的减排作用。大家知道,中国的人口众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如果不开发利用澜沧江,继续靠增加煤炭的消耗来满足经济的发展,绝对是对全人类的一种犯罪。

 

当然,我们开发澜沧江决不能盲目,必须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进行。我们这次会议要交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澜沧江开发中保护生态。因此,这种交流非常有意义,也非常重要。通过交流沟通,我们一定能够做到让湄公河的水电开发有利于生态和社会。

 

不过作为水电行业的学术组织,我这里还想强调的是,我们的湄委会和生态工作者的战略环评,一定要从简单的生态保护上升到生态文明高度。不能否认,湄公河下游国家的洪涝和干旱的调节,离不开上游和支流建设足够的蓄水水库。湄公河的水能资源,不仅对下游国家自己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对于全球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湄委会和湄公河沿岸的国家,都有责任让湄公河尽早发挥出其应有的减排作用,造福于湄公河和全世界。因此,湄公河的开发:一定要从生态文明的高度进行评价,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战略环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