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美国智库对中国水电建设的“误判”
2012/6/5 18:08:53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作者:白杨

    如果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学习越努力,你们的学习成绩就会越下降。我估计这些学生无论如何也搞不清其中的逻辑,更搞不清这个无厘头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

    近日,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刊发题为《中国在水电方面的误判》的署名文章(下称赖文),作者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萨比娜·约翰逊—赖泽。赖文中指出,修建更多的大坝将减弱中国应对极端天气现象的能力,预计这些极端天气现象将包括更加频繁也更加严重的洪灾和旱灾。

    中国的农民都知道:修水库可以防洪抗旱,可以提高人们应对极端天气现象的能力。而且,众所周知,水电是减排二氧化碳的主力,是阻止气候变化的功臣。但号称是美国“智库”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竟然不知道这些,而且还得出相反的结论。难道号称是美国“智库”的人是一群“蠢蛋”,还是号称是美国“智库”的人别有用心,需要引导中国人对自己的水电建设进行误判?

一、关于水库排放甲烷

    早就有研究表明:“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水库的甲烷排放问题,水库淹没将释放甲烷气体的现象,就好像沼气发酵。因为,甲烷气体并非只有水库才排放,每一个国家的水电在其所有的甲烷气体排放中的比重差距极大(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养牛业大量排放甲烷的问题),再加上每个水库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水库所处的纬度(类似沼气制造中的温度作用)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的肯定这种定量研究的结论,只能针对某些特别的国家或者地区,不可能具有普遍意义。”

    “一般情况下,人造湿地(水库)会比天然湿地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更小。水库的淹没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在蓄水前尽可能的清理库区,减少未来水库水体中的杂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人造湿地(水库)会比天然湿地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更小。”

  “水电的温室气体排放高于火电的说法,更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水库属于人工湿地,其本质与天然湿地没有什么差别。所有湿地都会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几万年来湿地参与地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部分。即使我们现在为了解决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同时包括发电获取水能资源),需要有建造很多水库,但是,水库这种人造湿地的出现,相对由于近代人类的社会化活动造成的湿地面积缩小,并没有从总体上改变地球表面的湿地面积下降的趋势。”

    “将水库和火电站释放二氧化碳等同起来,实际上是混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碳释放。在森林区修建水库,由于淹没土地上每公顷森林中可能储存着的几百吨有机质,这些林木在水下慢慢腐烂,可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但这是可以通过清库避免的。即使水库有碳释放,但这种碳释放也是一次性的,和火电不同。因为质量守恒是化学的最基本原理,当被淹没植被腐烂殆尽后,水库就不会有二氧化碳净释放,水库即使有二氧化碳释放也只存在于蓄水的前期,这与火电厂只要工作就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断持续释放是不同的。 ”详见《水力发电:温室气体的元凶?》。

  二、水库与防洪抗旱

    赖文中说:“首先,大型水坝对湿地和人类居住模式的影响限制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例如下游湿地、湖泊和沼泽,经常导致后者不复存在。因此,水坝会降低小型洪灾的发生频率,但也让湿地蓄水、从而减轻重大洪灾的天然能力减弱甚至消失。”真不知道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大流域防洪一般都采用上游修水库拦洪、中游修堤防结合蓄洪区、下游疏浚等措施,世界各国莫不如此,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在田纳西修了几十座水库后,防洪标准(能力)明显提高。难道中国人修了水库,防洪标准(能力)反而会降低?

    赖文中说:“大型水电站的运营加剧了下游地区的干旱。2011年,中国政府不得不下令三峡公司从水库放水来缓解下游地区的严重干旱,这个事实表明水电站运营者很可能认为发电比减轻旱灾更重要。”这不得不佩服赖泽研究员的忽悠能力,明明2011年长江下游严重干旱是因,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帮助抗旱才是果,赖泽研究员却能将因果颠倒。难道说,一个人去救火了,就说明火是他放的?

    如果赖泽研究员的智力还不足以理解上面的逻辑,我可以再做一个假设:如果2011年没有三峡水库,当长江下游发生严重干旱时,中国人有啥手段来应对?难道没有三峡水库,我们应对严重干旱的能力更高?同时,请赖泽研究员到水电站去看看,看看水力发电是否消耗水量?难道只有自然流下去或者从泄洪闸(道)上流下去的水才能抗旱,从水轮发电机里流下去的水不能抗旱?难道修了水库,将汛期水多时的水留下来(防洪),到枯水期再放下去增加枯水期的水量(抗旱),其应对旱灾的能力反而更弱?

    赖文中说:“大坝令沿海城市更难适应海平面的上升。由于上游的水库蓄积了淡水,河流三角洲地区的天然水流减少,导致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赖泽研究员是否知道,水库不消耗水(除了初期蓄水时一次性蓄在水库死水位以下的水,一时难以参与水循环,这部分水量较小),平时河道来多少水就走多少水,水库只调节水的时空分布,即汛期拦洪(减小最大洪峰流量),枯水期增加下游流量,减小洪枯比,让河道来水更均匀。难道说,河里来水一会大一会小,城市更和海洋适应?我们只知道,在珠江河口,水务部门经常要求上游水库在枯水期将汛期留下来的水放下来,压咸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如果不建设八万多座水库,就不可能将水浇地从2亿亩增加至8亿亩(中国人的吃饭都成问题),这是中国男女老少都知道的事实;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减排二氧化碳的主力,这在世界各国都知道。世界各国也都在积极地、优先地开发水电。美国自己就是开发水电的领头羊,美国的水库数量虽然比中国略少一些,但是美国的水电开发程度和水库蓄水总量却比中国高的多。目前,美国水库的蓄水量大约是中国的一倍,美国是否出现了“由于上游的水库蓄积了淡水,河流三角洲地区的天然水流减少,导致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现象,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萨比娜·约翰逊—赖泽难道会不知道吗?

    对比美国的现实,赖文所说的“修建更多的大坝将减弱中国应对极端天气现象的能力,预计这些极端天气现象将包括更加频繁也更加严重的洪灾和旱灾。”危言耸听是否真实,的动机何在?难道大家还不清楚吗?

    拜托美国的“智库高参”,给中国人提点好建议。忽悠中国的同时,别忘了美国已经走在了中国的前头。

附件:忽悠雄文《中国水电建设存在 “误判”》
2012年06月4日  来源:《参考消息》

  
    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近日刊发题为《中国在水电方面的误判》的署名文章,作者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萨比娜·约翰逊—赖泽在文中指出,修建更多的大坝将减弱中国应对极端天气现象的能力,预计这些极端天气现象将包括更加频繁也更加严重的洪灾和旱灾。
 

图:三峡大坝

    文章称,中国是全球头号二氧化碳排放国,它面临越来越大的国内和国际压力,要求其遏制国内排放。中国发电业之所以碳排放高,是因为严重依赖煤炭:约80%的电力来自煤炭,水电占16%,其余为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水电的倡导者说,减少煤炭发电、增加水力发电有助中国实现减排目标。

    然而研究已经显示,水电可能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昔日草木丛生但现在已被洪水淹没的土地中的有机物质在大坝水库里积累和分解,释放出大量甲烷——一种威力强大的温室气体。这个问题对热带地区水电站项目的影响尤其大,因为热带地区植被通常更浓密,会有更多的有机物质在水库中积累。
首先,大型水坝对湿地和人类居住模式的影响限制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了尽可能地多发电,大坝在雨季储水,在旱季放水,这种对天然河水流量模式的改变会影响天然蓄洪系统,例如下游湿地、湖泊和沼泽,经常导致后者不复存在。因此,水坝会降低小型洪灾的发生频率,但也让湿地蓄水、从而减轻重大洪灾的天然能力减弱甚至消失。

    第二,大型水电站的运营加剧了下游地区的干旱。2011年,中国政府不得不下令三峡公司从水库放水来缓解下游地区的严重干旱,这个事实表明水电站运营者很可能认为发电比减轻旱灾更重要。

    第三,大坝令沿海城市更难适应海平面的上升。由于上游的水库蓄积了淡水,河流三角洲地区的天然水流减少,导致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这个因素与海平面的上升结合在一起,令沿海三角洲地区更容易受海水入侵的影响。海水入侵会污染地下淡水层,令其变得不适于人类饮用。

    最后一点,水电基础设施的昂贵性和持久性令人们很难或无法对它们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农业和经济活动以及人类居住模式未来的改变。另外,中国的大坝建设热潮将对它与邻国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文章指出,除了修建大坝之外,还有一系列替代选项。提高对能源效率的重视可以帮助中国节约大量能源。例如,仅中国水泥业一个行业,通过实行国际最佳做法便可节约23%的初级能源。

    另外,应该把所有现有的替代能源基础设施都接入电网。举例来说,截至2011年,中国30%的风力发电能力尚未接入电网。在2008年底,中国共有5万个小型水电厂,其中许多建于数十年前,装备的是过时、低效的技术。在建设新项目之前,应该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展开调查,必要时用新技术加以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

    就规模而言,这些替代选择没有巨型水坝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们可以缓解预期的能源短缺,帮助中国实现目标,同时又不会像巨型水坝那样带来负面后果和未来的风险。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