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工程“无底洞”之辩
2012/6/5 11:37:54    新闻来源:和讯网
 来源:国企  作者:吴杰  

    “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对三峡工程的质疑如蛰伏的暗潮,平时波澜不兴,而一遇对三峡工程不利的传闻,马上汹涌而来。

    2012年4月,一条“中国将在今年底计划搬迁三峡库区附近2万名群众,5年后将有10万人被转移”的新闻,让不少人误以为三峡工程又出大事情,非得大规模移民不可。对此,2009年在研究报告中预警“从后续影响来看,三峡工程可能是一个无底洞”的安邦咨询发表文章称:“预警被不幸言中,三峡工程正在成为一个无底洞。”“三峡工程:是炸还是拆”,这样具有强冲击力的文章又开始流传。

    5月,关于“三峡工程建设基金”超期征收的新闻又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经济学家马光远在其微博质疑:“三峡工程早于2009年全部完工,为什么今天在电费里,每千瓦时电还要收取0.7分钱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马上引起本就对阶梯电价涨价不满的网友的热议。新设立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被认为换个马甲继续收费。这被三峡工程的质疑者视为“无底洞”的有力证据之一。

    无论是否客观、理性,任何事情只要和三峡工程扯上关系,必然成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然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的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三峡工程是否真的是“无底洞”?《国企》记者特别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对民众关心的问题做出解答。

    移民无关三峡工程

    幽、秀、奇、险,成就了三峡之美,也造就了三峡地区恶劣的人类生存环境。为了开发这里巨大的水能资源,中国在三峡地区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导演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百万移民工程。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三峡工程建设画上了句号,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工程也早已结束。

    三峡集团公司内部权威人士告诉《国企》记者:“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即将推行的移民搬迁工作指的是三峡地区移民,而非由于工程建设原因导致的三峡库区移民。三峡地区和三峡库区,虽然一字之差,却容易造成大谬误,导致公众的误解。”

    中国工程勘察大师、长江水利委员会原三峡工程地质专业负责人陈德基表示,从地质环境和历史考证两方面分析,作为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从1982年到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前的12年内,三峡地区两岸发生滑坡、崩塌近百处,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许多地质灾害是自然因素加上人类不恰当的生产、生活活动引发的。

    据报道,有近2万居民居于湖北省巴东县城的黄土坡。黄土坡总面积为135万平方米,占整个巴东县城的五分之一以上,滑坡规模位居三峡地区地质滑坡之首。由于担心黄土坡滑坡体,中国政府决定转移这一地带的居民。

    “作为滑坡体形成的堆积物,黄土坡地质构造不稳定,不能往上移民。”三峡集团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院士向《国企》记者表示,由于三峡地区多峡谷,平地本来就少,当地就在地质平坦的黄土坡上面盖了许多住宅,大概有2万人居住。由于滑坡、垮塌风险, 2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这部分新增移民的形成,当然不是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所造成的,肯定不能把这笔账算在三峡工程的头上。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近的移民搬迁都不是三峡工程建设造成的,未来10万移民和三峡工程也没有关系。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和三峡工程扯上关系。”

    张博庭认为,所有大江大河都有滑坡体,之前有些生态移民和水库移民合并一块转移了。同样,不是所有移民都是水库移民,有些移民早晚得搬迁。在我国西南部,很多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以前受制于各方面因素,一些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居民没有转移。现在条件好了,经济水平提高了,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把这部分居民转移出去。

    “对10万人实行搬迁,是为了让移民生活得更为安全。”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国企进清华”首场讲座上表示,与其因为大江大河造成的水患伤及生命,“被动”移民,不如主动地移民。“舟曲发生了泥石流地质灾害后,人们就问,如果早搬会怎么样?”

    水电减轻地质灾害

    一直以来,公众都担忧水电开发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地质灾害。

    对此,张博庭向记者表示:“公众急需普及水电知识。水能丰富的地区一般都是山高水急,河水能量极大,不断深切河谷,使得河谷两岸的边坡变得越来越陡峭,最后导致岸坡崩塌、滑坡或者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反复出现。因此,减少河流沿岸的地质灾害的关键在于‘消能’。2010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恰恰是舟曲的丰富水能资源长期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在泥石流防治上只注意阻挡,忽视了消能的结果。国内外大量的水电开发实践证明,水电建设恰恰是最科学有效的减灾方式之一。因为水电站的本质是利用河水中的能量发电,减轻河流制造灾害的能力。即使对于季节性的山洪,如果能注意采用水电站的消能结构,也能减少甚至杜绝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总体上看,三峡工程建成后,极大地减轻了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

    为什么三峡工程建成后,个别地区地质灾害有暂时加重的现象?张博庭向记者解释说,水库或大坝新建成时,有一定的库岸稳定区,以往形成的潜在灾害会集中爆发。5〜10年内灾害较以往有所增加,之后便趋于稳定,达到甚至优于水库或大坝修建前的状态。

    “应该说,地质灾害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人工改造达到稳定状态。水库建成后,地质灾害的爆发呈收敛趋势。”陆佑楣院士认为,对于地质灾害要科学对待,而非感情用事。“首先,要问一下质疑三峡工程造成严重地质灾害的人士有没有对三峡库区本身进行勘察。其次,我们要分清三峡水库涉水部分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三峡地区各项建设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和纯粹自然灾害三者之间的界限。说‘地质灾害完全是三峡工程造成的’不科学,大部分地质灾害的产生都不是因为三峡工程。长江水利委员会在进行三峡水库设计时,已经进行了加固处理。最后,三峡大坝的防洪效益十分突出。即使是1998年那样的大洪水,也很难再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荆江大堤下的湖北、湖南民众现在就很安逸,以前基本上十年一个大灾。”

    “由于治理得好,三峡工程好多担心的问题并没有出现,比预想的好得多。”张博庭表示,在三峡水库水位上升后,主要地质灾害已经处理,新的灾害一直在监测、治理。历史规律证明,凡是水能开发多的地方,地质灾害就少。瑞士水能资源开发全球领先,但我们很少听到瑞士爆发地质灾害的新闻。

    三峡基金屡遭误解

    2009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改委、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2010年1月1日起,三峡基金随三峡工程基本完工而停止征收,但为其筹资的电价附加不取消,继续以新设立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的名义征收,为期10年,用途包括: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解决三峡后续问题,以及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这一直被很多人视为三峡基金换马甲,不懈质疑。

    对此,张博庭表示,水利建设应该征收基金或者收税,这在美国也很普遍。

    陆佑楣则坦言,兴修水利,造福民众,这是国家的管理职能之一。“政府有权征收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并以税收的形式列为国家财政收入,用于水利建设。”

    陆佑楣认为,对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基金,不应该看做三峡建设基金的延续或延伸,应该与三峡工程划清界限。“任何水库都有后续问题要处理,应视为常态。一个大工程,运行过程中肯定有变化。古谚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因为地球自转会将河流甩来甩去。长江三峡地区应该做的工作很多,也需要很多投入。但不要把沿江所有问题都列入三峡的后续工程,否则让人觉得似乎问题都是三峡工程引发的。没有三峡工程,三峡沿岸的坍塌也很正常,处于滑坡体上的居民同样需要搬迁移民,贫困居民也需要致富。三峡工程每年发电800多亿千瓦时,极其低廉的清洁电送到华东、华南、华中等经济发达地区,资源所在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合理回报。目前,国家二次分配中对失去土地的农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期限20年,其实本应在一次分配中实现。”

    “国家对于水利设施的十年4万亿元,不是大脑发热、心血来潮,属于常态投入。同样,水库建设后的问题也应该纳入常态管理。”张博庭表示,“任何水库都要有后续维护基金和移民长效补偿机制。对于三峡地区来说,建水库要发展,不建水库也要发展,建水库要移民,不建水库更要移民。只是有了三峡工程,可以更快更好更省钱。有些不是三峡的后续工作,却冠之以‘三峡后续’,一方面是习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与三峡工程挂钩,资金就容易有来源。”

    日前,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表示,三峡的后续工程还将耗资1238亿元人民币。其中,让移民直接受益的资金占到80%。对此,陆佑楣表示,这个数字出来之前,地方上报的数据要比1238亿元高得多。“三峡工程是个大蛋糕,谁都想切一块,这里面有地方利益在作祟。”

    科学认识水电发展

    有人认为,发展水电建大坝破坏了原生态,给大自然带来了灾难。但尽管世界上出于环境考虑而反对水坝的声音由来已久,全球还是建了40万个大坝。

    为什么还要建水库、水坝?陆佑楣院士告诉记者:“利用水的势能发电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因为清洁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要通过建水库、水坝跨流域调度水资源,改造大自然。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但水的面积太少,人均水库库容非常低,储存水的能力也太低,多下雨就洪涝,少下雨就旱灾。如果变成千湖之国,大湖泊多一些,对环境只会有利。目前,关键问题就是建一些水利工程,多修水库。”

    现在,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夸大了。随着时代变迁,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江河污染日益严重,长江上游的化肥、农药、垃圾全往河里倒,长江这个排污通道已经承受不起。三峡工程竣工以来,环保投入增加,很多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纷纷建立,拯救了长江。尽管污染源在陆地,为了保持好水库的水质,三峡集团公司委托各个县专门组织清漂队,2010年清理漂浮物52万吨。

    张博庭告诉记者,通常来说,水电工程所在地区的发展问题一般由当地政府解决。由于三峡工程的巨大影响力,以及有国务院三峡建委这样的机构,三峡地区的后续发展工作便被媒体放大了。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受到更多关注理所应当,关键是我们怎么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朱伯芳院士表示,作为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国内最高的三峡工程,影响是多方面的。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还在争论,争论级别也很高。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好事。争论之后,很多问题认识得更清楚了。我们应该用平常心面对争论。不过,这也提醒我们从多方面注意、全面考虑,尽量将工作做细、做好、做扎实。

    陆佑楣院士坦言,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要人为地把二者对立起来。当然,为了可持续发展,人适应自然规律,把水控制起来,有利的同时必然也有一定影响。重要的是现状改变后,适应新现状,再谈改造。生态环境是动态的和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正因为不平衡,所以才能够向平衡方向发展,这就是进化论。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但也是可知的,人类的使命本来就是不断适应自然、积极适应新环境、处理新问题。关键在于以科学精神为目标,进行长期监测和优化,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加强认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理性。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