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辩证的看待三峡蓄水与长江河湖关系的变化
2012/1/12 9:09:03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水博

 

2011年初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时人们纷纷猜测这是不是三峡大坝的建设造成的?不过,根据随后披露的一些数据来看,长江中下游大旱的主因是同期的降雨量偏少。数据说明20111-5月份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中下游区域以及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降雨量,都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如果没有三峡大坝拦蓄了去年的一部分洪水的蓄丰补枯的调节作用,长江的水位还将下降(荆江河段0.50.8,九江河段0.20.5)。

 

尽管如此,三峡水库的调蓄对长江中下游的湖泊的水位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目前,业内专家普遍承认的现实是,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下游的泥沙含量大幅度下降,中下游的一些河段已经由原来的淤积河段转为冲刷河段。因此,由于河床下切造成同等流量下的长江水位下降,连江湖鄱波湖和洞庭湖的湖水位下降,两湖的水域面积和水量都已经大幅度的减少。

 

最近,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通过分析近期的卫星影象(下图1)发现,两大湖泊几乎已经不见水域的踪影,原来湖泊所处位置除了残留的几片水塘外,只见荒滩和野草。对比5个月前同一区域的遥感影象,可以看到此时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域面积还接近正常状态。而除此二湖之外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其它湖泊(如太湖、洪泽湖、巢湖、高邮湖以及洪湖等)水域面积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除这两大湖之外,长江下游的其它湖泊都已经都过闸坝控制,可以不受长江水位变化的影响。因此,由于三峡蓄水后引起的长江下游的水位下降不会对那些湖泊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为了应对三峡蓄水后对河湖关系的影响,江西的鄱阳湖也在积极准备建设闸坝,以便实现对鄱阳湖水位的人为控制。对于这一工程的实施,社会各界的褒贬不一。

 

由于长江水位与湖泊的关系非常复杂,在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情况下,不便对鄱阳湖闸坝工程的利弊作出评判。不过,对于鄱阳湖建闸坝的原因,是解决三峡工程对下游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说法,总觉得不大合适。三峡大坝建设前,我国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还都比较少。因此长江中下游河段的泥沙淤积比较严重,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地上悬河。为了应付不断高涨的长江防洪的压力,长江大堤不得不逐年加高。很多人曾经批评长江的通江湖泊纷纷阻断是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江河道的泥沙淤积后各地防洪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假设我们不建设三峡,任凭长江的地上悬河的位置不断的上涨,那么鄱阳湖为了防洪不得不建立闸坝,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由此可见,三峡建成后的清水下泄,让不断上涨的长江河床,变成了下切并非就是什么坏事。幻想长江的河湖关系永远不发生变化是不现实的。以前,由于长江的不断淤积,为了防洪各大湖泊纷纷建闸、建坝,大家谁也不会说什么。现在,三峡的建设改变了长江河道的变化趋势,从不断的以前的淤积转变为下切。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全局上来看,这绝对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大好事。当然,好事也不可能是绝对的什么都好,没有一点副作用。若干年后,当长江的地上悬河逐渐地恢复了原貌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逐渐的恢复很多湖泊与长江的自然连通。

 

当前的为了防止鄱阳湖水量流失的建坝与以往的其它湖泊为了防洪而建坝,也有本质的不同。那时候我们对长江的洪水束手无策,从长江全流域来看,不建闸坝就无法防洪。而今天则不一样了,鄱阳湖的水位下降问题,也未必非要靠建坝才能解决。

 

当前,三峡和长江上游的一系列水库建成之后,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认识长江下游湖泊的作用。过去的湖泊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在汛期发挥蓄滞洪水的功能,而今后长江下游湖泊的这一蓄洪的功能能将逐渐降低。因为,我们已经通过工程措施可以把大量的洪水存蓄在上游的大水库里,而不再需要下游的湖泊来蓄、滞大量的洪水了。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变化的重要性。

 

采用下游湖泊蓄洪、滞洪是被动的无奈的防洪措施,而把洪水存在上游的水库里,则是把水资源的调控的主动权交给了人类的巨大进步。遗憾的是我们自己往往还不能马上意识到通江湖泊的作用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改变。因此,在增加了上游水库的蓄水能力的同时,适当的减少下游湖泊的面积也是合理的。反之,如果我们不能适当的减少下游湖泊的面积,那么由于汛期洪水量的大幅度减少,这些湖泊将难免会出现长期的来水不足,和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具体的办法应该是想办法在疏浚、深挖湖底的同时围湖造田,这样不仅可以缓解长江水位下降对两湖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适当的缩小湖面的面积,造出大量的土地。

 

总之,面对长江汛期洪水总量的减少,非常有必要与时俱进的调整过去的“退耕还湖”的生态保护政策。在上游已经建设水库(增加了湿地)之后,下游为什么就不能围湖造田,适当的减少湖面的面积?从全局上来看,这不过是把下游的湿地搬到了上游,把不可控的水资源存储,变成可控的水资源,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当前,如果我们不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恐怕只能继续采取在通江湖泊上不断的建闸坝,来解决眼前的一系列问题了。

 

退耕还湖,曾经是我们防洪的需要,退湖还耕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一种抗旱的措施呢?

 

参考文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