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是不是“大空调”的问题无需争论
2011/12/4 15:27:38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文/水博
看到新语丝的榕树网友的《真的没有专家说过三峡水库是“大空调”?》一文,觉得有必要做出一些说明。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肯定曾有人说过三峡是大空调。因为,这种空调的比喻经常会被用在任何一座水库上。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因为水库中水的温度变化没有周围的气体那么快,因此,一个巨大的水体一定会对周围气体的温度变化产生滞后的影响。所以,当阳光充沛,气温急剧升高的时候,水库中的水体会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温升的幅度变小。当寒冬的夜里,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的时候,水体中的热量又会散发出来,从而使得水库周围的气温有所升高。
这个特点不是人造水库特有的,所有的天然水体都有类似的功能。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水边的住宅,会有冬暖夏凉的感觉。我们常说的海洋性气候,也有这方面的机理。因此,把水库比喻成空调,不仅一点都不奇怪,而且也非常普遍。某些对水库建设有反感的人,对于空调的比喻很有意见。他们认为空调就只能是空调器,水库有了一点自然的调节气温的作用,怎么能叫空调呢?更进一步,你要具体说水库是算个大空调,还是一个小空调,就更难说了。
你说它大吧,可是它的温度调解能力非常有限,最多也就是上下几度温度。可你说它小吧,可是有的时候它的调节作用,恐怕几百台、上千台空调也比不了的。记得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的时候,我正好在乌江索风营水库。虽然,来得公路上,早已是冰封大地,看到所有的树枝都被几厘米的冰层包裹着。但是,在库区里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不仅树叶葱绿,而且由于别处的气温太低,各种野生动物都跑到水库边上来嬉笑打闹。一派生机盎然,显得格外热闹。我感觉当时那里的温度恐怕不会低于摄氏10度。而当天库区外面的最高气温,是零下2度。也就是说,在冰雪灾害期间,水库的温升作用,不会小于10度。
所以,我对于有没有专家说水库的空调作用有多大,并不大关心。我觉得任何水库的温度和影响范围的预测,都不一定可靠。网友找到的方子云的“冬春季水库在高水位下运行,水面较宽,水体温度高于陆地上空气温,使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至1.0摄氏度。夏季水体温度低于气温,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至1.2摄氏度。”的说法,只能作为一种个人见解,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我觉得水库空调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周围温度变化的梯度。
这里我也回答一下网友的质疑。我确实没有正式看过网友认为最关键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论证报告》。网友认为那是最关键的,而我却认为那是最扯淡的。看它也是浪费时间。客观地说,我一直认为目前的生态学还算不上是一门真正的科学,所谓的生态学家说话也常常没有什么准谱。打个比方吧,都说水库的水温分层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有不利的影响,所以,需要采取措施分层取水。不过,中国的生态学家们都是要求取上层的高温水,而美国的生态学家则都要求取下层的低温水。当然,这也很正常,生态学家不可能是什么都精通的全才,考虑这种动物生态学家与考虑那种动物的、考虑动物的与考虑植物的生态学家,可能会对同一种环境变化,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都是生态学家,我们到底应该听他们谁的意见呢?所以,对于所谓生态专家的观点和评价,最好还是不掺乎的为好。
这也许是我对生态学和生态学家的偏见?不过,我确实觉得包括某些生态学的院士,其思维的逻辑也让人觉得有点可笑。记得有个号称是首席科学家的生态学家蒋高明,居然能在给中央领导的信件中说怒江开发是丧失国土。按照这个逻辑,当年我们长江下游搞的退耕换湖,一定是“叛国投敌”了。鉴于以上的情况,我是不会主动去看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论证报告》的,如果不是需要与人辩论,不得不找来看一看的话。以网友质疑的三峡对气温的影响评价为例,我们也不难看出来报告的结论,明显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报告中的结论,最多只能算一个预测,这些问题只能在三峡建成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观测、记录得出结论。
关于三峡的空调说,确实有点敏感。因为三峡的问题本身就非常敏感,任何一种比喻都可能被人用来发挥做出一篇大文章来。三峡空调说也不例外。其实,说没说过三峡是大空调,说三峡不是个大空调,只是个小空调都不重要。只要有了像王维洛那样一心想造谣诬蔑三峡的家伙,不管你说什么,不说什么,他都能编造出谣言来。当然,即使谣言被揭穿之后,他还能装做若无其事的继续去造别的谣言。例如,他说过三峡水库的水面计算错误,移民不是一百多万,而是250万。他说水电部(水利部)力挺上三峡是为了给自己争取项目,而实际上三峡工程的建设根本就与水利部无关。可以说,王维洛所说的问题,没有几项不是建立在谣言的基础上的,只不过需要时间来揭露他罢了。当年,我还经常对他的一些谣言进行驳斥和揭露,现在,我几乎连看都懒得去看,同样也是不想与这种说话没瓢的家伙,浪费时间。
回到三峡的空调问题,确实发生过一些故事。当年有一位记者为了赞扬三峡确实把三峡的空调作用大大的宣传了一番。对此,我倒觉得没什么,记者嘛写新闻报道毕竟不是论文报告,比喻得过分了一点,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不过,当年三峡公司有位副总的发现文章把三峡说成最大的人工湖,就让记者写了篇文章把三峡的问题澄清了一下。想不到这位副总还真有点预见性。果然在三峡投产后的重庆出现高温大旱的时候,有人揭发说把三峡工程比作大空调的宣传,是要故意误导公众。在这种情况下,三峡副总的那篇文章,就显得特别说有说服力了。起码可以说明,我三峡公司从来也没有误导公众的意图。
其实,三峡副总要纠正那篇文章的错误,主要不是针对大空调,而是三峡是“最大的人工湖”的说法(因为这与事实不符)。我觉得这个空调的大小的问题根本就没有那么严重,即使真有专家说过“夏天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也不足为奇。我自己就亲身有过,由于水库作用冬季的温度提高了十度以上,而且持续十几天的经历。不过,当这一切被当成了舆论炒作的焦点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是问到了我,我也有说“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的可能。毕竟人家只是说了“有这种可能”,而我却是有过很多次的亲身经历。
看过网友给出的链接文章之后,没发现我当年说的话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地方。不过,一些想帮助三峡做解释的外行人的说法,确实有些问题。例如,在那篇《“三峡工程可以调节气候”真的是官方言说吗?》文章中说的“李承鹏作家在博客里说道:‘当时报纸说以发展眼光,三峡建成后会让我国变得冬暖夏凉,是这片热土很大的一部空调。’”的说法,就明显的扩大了范围。我估计这很可能是李承鹏自己发明的炒作,我还真没听说过,把三峡水库的空调作用,放大到这种地步的报道。这种说法,已经明显的超出了常识。至于某些人说三峡是装反的空调的诬蔑,只能证明他自己的愚昧无知。三峡的空调作用是物理学定律决定的,不可能被任何人改变。这种根据表面现象就否定基本规律的人就有点像,有人看到女儿的个子比妈妈还要高大,就非要说一定是女儿生出了妈妈一样可笑。
随后这篇文章中的“在此,我帮助三峡方面辟一下谣:‘三峡空调论’不是官方言说,而是民间言说,而且是被官方和学者多次辟谣的民间言说。事实如下(具体参见《中国三峡工程报》2002年7月22日《世界最大的人工湖?》”的说法也不够准确的。
那篇《世界最大的人工湖?》的报道,主要是要澄清最大人工湖的说法,对大空调的问题。文章的解释也不过是依据的三峡环境影响报告。我觉得,关于三峡对温度的影响,是很难明确界定的,报告中的说法也不过是一种参与的专家们一致认可的估计。如果没有最大人工湖的错误问题,恐怕没人会对大空调的范围有多大的说法,提出更正。
总之,三峡确实可以说是一个调节气温的空调,至于是大空调,还是小空调,那就看你自己怎么去理解了。如果回答网友的具体疑问,我觉得,肯定有专家曾经说过三峡水库是大空调,而且,我一直觉得他们的说法,并没有什么错误。不管你承认与否,你是否能感觉到,三峡水库肯定都有巨大的空调作用。
参考文章《真的没有专家说过三峡水库是“大空调”?》
作者:蓉树
涪陵是长江边上的小城市,介于重庆与万县之间,我在这里生活了20年。在三峡工程动工之前,我就有一个印象:三峡大坝蓄水后,库区的气候会“冬暖夏凉”。现在我记不得这个印象是怎样得来的,那时候信息闭塞,估计是地方官员这样讲,被我听到了。后来,在修建二滩电站期间,我在攀枝花的朋友也说,今后攀枝花的气候也会受到二滩水库的调节。他的说法强化了我对三峡工程调节库区气候的期待。毕竟,重庆是中国“三大火炉”之首,夏天的当地人是很遭罪的。在我家还买不起空调时,早上的室内温度高达38摄氏度,白天的室外温度高达42摄氏度。
但是,自从三峡大坝蓄水后,库区非但没有“冬暖夏凉”,而是感觉冬天更冷,夏天更热,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似乎比三峡大坝蓄水前还要频繁。例如去年的最高气温42摄氏度,今年的最高气温44摄氏度。
到底谁说过三峡库区“冬暖夏凉”?我在网上搜索了一番。
2002年6月25日,中新网重庆引用重庆晚报的报道:“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空调”,使山城气候冬暖夏凉。这是中科院三峡水库形成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之一……夏天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该报道称,上述结论是中科院专家虞孝感对记者说的。但后来的报道称,虞孝感本人否认接受过上述采访。
2002年11月19日,中新网报道
(http://news.sina.com.cn/c/2002-11-19/17111794s.html):“三峡开发总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李永安告诉记者:三峡水库将成为全球最大天然“空调”的结论是由中科研院三峡水库形成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该项目属中科院的重点科研项目,并已通过评审。……那时,393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它能帮火炉山城重庆降温;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因此下降4-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4摄氏度。”
我以为,党组书记李永安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他的话不能作为三峡库区“冬暖夏凉”的依据。
2006年09月25日,BBC网站刊登《到底谁说了“三峡水库将使重庆冬暖夏凉”》一文,以下为该文摘录:
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生态与环境组是其中的一个专业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世骏担任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学煜担任顾问,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方子云任副组长。1989年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汇报会上,方子云代表生态与环境组作题目为"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总结汇报。1991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了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是拒绝了在生态与环境组专业报告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其真实原因是,生态与环境组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弊大于利。中央决策层对这个结论不满意。此时方子云出任生态与环境Ⅱ组的组长,担负重新书写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重任。这个报告在1992年2月通过审查,报 告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利大于弊。
1992年,方子云发表了三峡工程系列丛书的“生态与环境”一书。在三峡工程对局部气候的影响一节中,方子云写到:“建库后对气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影响垂直方向在400米以内,两岸水平方向在2公里以内,河谷地区逆温天气将减少。年平均气温变化很小,不超过0.2摄氏度;日较差平均缩小1摄氏度左右,年较差平均缩小0.6至1.0摄氏度。冬春季水库在高水位下运行,水面较宽,水体温度高于陆地上空气温,使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至1.0摄氏度。夏季水体温度低于气温,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至1.2摄氏度。如考虑到夏季水库在低水位运行时,水面展宽较高水位时少,月平均气温也可降低0.7至1.0摄氏度。对于极端气温,预测极端最高气温可下降约4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增高3摄氏度左右。”
同时,方子云用“局地气候趋于冬暖夏凉,略向有利方向转化”作为本章节的小标题。可见说三峡水库形成后将使重庆冬暖夏凉的,正是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生态与环境Ⅱ组的组长方子云。预测极端最高气温可下降约4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增高约3摄氏度,这个结论来自可行性论证报告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摘录完)
该文的作者王维洛,现旅居德国,系三峡工程的反建者,加之BBC被国内视为敏感网站,我不能贸然引用其观点。
这样看来,似乎没有专家说过三峡库区“冬暖夏凉”这样的话。而且,我在网上搜索到的,却是水博、陶世龙等人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反复说明一个观点:所谓的“大空调”不过就是个别记者杜撰出来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夸张说法。其中几篇文章的链接如下: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sanxia2.txt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sanxia.txt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sanxia3.tx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002cf30100rij8.html
我以为找不到证据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在“三峡观察”网站上(http://sanxia2008.org/index.asp),看到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论证报告》的扫描原件(http://sanxia2008.org/conter.asp?zid=595&one=4),在第183页上有这样的叙述:
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范围不大。对气温影响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约1~2公里。年平均气温18~19.8摄氏度,增加0.1~0.2摄氏度。冬春季月平均增高0.3~1.3摄氏度;夏季月平均可降低0.9~1.2摄氏度;年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5摄氏度左右;年极端最低气温可升高3.0摄氏度左右。(摘录完)
“年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5摄氏度左右;年极端最低气温可升高3.0摄氏度左右。”就是三峡库区“冬暖夏凉”的铁证。按照这个说法,涪陵、万县、以及地处三峡水库尾部的重庆沿江两岸,在水平方向约1~2公里的区域,夏天的温度应该降低4.5摄氏度左右,冬天的温度应该升高3.0摄氏度左右。不幸的是,自从三峡大坝蓄水以来,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好事。
这个报告后面有几十位专家名单
(http://sanxia2008.org/conter.asp?zid=597&one=4),其中包括王维洛提到的方子云。除两位专家未签名外,其余都签名了。换句话说,就是这些签名的专家最先说出三峡库区“冬暖夏凉”的!在这里,我向没有签名的侯学煜和陈昌笃两位先生表达崇高的敬意。
前面提到的水博,真名张博庭,在其博客上自称“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据“价值中国”网站的介绍,张博庭是“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内知名能源问题专家。长期从事水利问题研究,水利科普工作。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发表过多篇科普文章。”作为业内权威专家,他发表了大量关于三峡工程的文章,却似乎没有看过最核心、最关键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论证报告》,我感到不可思议。
看到新语丝的榕树网友的《真的没有专家说过三峡水库是“大空调”?》一文,觉得有必要做出一些说明。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肯定曾有人说过三峡是大空调。因为,这种空调的比喻经常会被用在任何一座水库上。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因为水库中水的温度变化没有周围的气体那么快,因此,一个巨大的水体一定会对周围气体的温度变化产生滞后的影响。所以,当阳光充沛,气温急剧升高的时候,水库中的水体会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温升的幅度变小。当寒冬的夜里,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的时候,水体中的热量又会散发出来,从而使得水库周围的气温有所升高。
这个特点不是人造水库特有的,所有的天然水体都有类似的功能。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水边的住宅,会有冬暖夏凉的感觉。我们常说的海洋性气候,也有这方面的机理。因此,把水库比喻成空调,不仅一点都不奇怪,而且也非常普遍。某些对水库建设有反感的人,对于空调的比喻很有意见。他们认为空调就只能是空调器,水库有了一点自然的调节气温的作用,怎么能叫空调呢?更进一步,你要具体说水库是算个大空调,还是一个小空调,就更难说了。
你说它大吧,可是它的温度调解能力非常有限,最多也就是上下几度温度。可你说它小吧,可是有的时候它的调节作用,恐怕几百台、上千台空调也比不了的。记得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的时候,我正好在乌江索风营水库。虽然,来得公路上,早已是冰封大地,看到所有的树枝都被几厘米的冰层包裹着。但是,在库区里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不仅树叶葱绿,而且由于别处的气温太低,各种野生动物都跑到水库边上来嬉笑打闹。一派生机盎然,显得格外热闹。我感觉当时那里的温度恐怕不会低于摄氏10度。而当天库区外面的最高气温,是零下2度。也就是说,在冰雪灾害期间,水库的温升作用,不会小于10度。
所以,我对于有没有专家说水库的空调作用有多大,并不大关心。我觉得任何水库的温度和影响范围的预测,都不一定可靠。网友找到的方子云的“冬春季水库在高水位下运行,水面较宽,水体温度高于陆地上空气温,使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至1.0摄氏度。夏季水体温度低于气温,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至1.2摄氏度。”的说法,只能作为一种个人见解,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我觉得水库空调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周围温度变化的梯度。
这里我也回答一下网友的质疑。我确实没有正式看过网友认为最关键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论证报告》。网友认为那是最关键的,而我却认为那是最扯淡的。看它也是浪费时间。客观地说,我一直认为目前的生态学还算不上是一门真正的科学,所谓的生态学家说话也常常没有什么准谱。打个比方吧,都说水库的水温分层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有不利的影响,所以,需要采取措施分层取水。不过,中国的生态学家们都是要求取上层的高温水,而美国的生态学家则都要求取下层的低温水。当然,这也很正常,生态学家不可能是什么都精通的全才,考虑这种动物生态学家与考虑那种动物的、考虑动物的与考虑植物的生态学家,可能会对同一种环境变化,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都是生态学家,我们到底应该听他们谁的意见呢?所以,对于所谓生态专家的观点和评价,最好还是不掺乎的为好。
这也许是我对生态学和生态学家的偏见?不过,我确实觉得包括某些生态学的院士,其思维的逻辑也让人觉得有点可笑。记得有个号称是首席科学家的生态学家蒋高明,居然能在给中央领导的信件中说怒江开发是丧失国土。按照这个逻辑,当年我们长江下游搞的退耕换湖,一定是“叛国投敌”了。鉴于以上的情况,我是不会主动去看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论证报告》的,如果不是需要与人辩论,不得不找来看一看的话。以网友质疑的三峡对气温的影响评价为例,我们也不难看出来报告的结论,明显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报告中的结论,最多只能算一个预测,这些问题只能在三峡建成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观测、记录得出结论。
关于三峡的空调说,确实有点敏感。因为三峡的问题本身就非常敏感,任何一种比喻都可能被人用来发挥做出一篇大文章来。三峡空调说也不例外。其实,说没说过三峡是大空调,说三峡不是个大空调,只是个小空调都不重要。只要有了像王维洛那样一心想造谣诬蔑三峡的家伙,不管你说什么,不说什么,他都能编造出谣言来。当然,即使谣言被揭穿之后,他还能装做若无其事的继续去造别的谣言。例如,他说过三峡水库的水面计算错误,移民不是一百多万,而是250万。他说水电部(水利部)力挺上三峡是为了给自己争取项目,而实际上三峡工程的建设根本就与水利部无关。可以说,王维洛所说的问题,没有几项不是建立在谣言的基础上的,只不过需要时间来揭露他罢了。当年,我还经常对他的一些谣言进行驳斥和揭露,现在,我几乎连看都懒得去看,同样也是不想与这种说话没瓢的家伙,浪费时间。
回到三峡的空调问题,确实发生过一些故事。当年有一位记者为了赞扬三峡确实把三峡的空调作用大大的宣传了一番。对此,我倒觉得没什么,记者嘛写新闻报道毕竟不是论文报告,比喻得过分了一点,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不过,当年三峡公司有位副总的发现文章把三峡说成最大的人工湖,就让记者写了篇文章把三峡的问题澄清了一下。想不到这位副总还真有点预见性。果然在三峡投产后的重庆出现高温大旱的时候,有人揭发说把三峡工程比作大空调的宣传,是要故意误导公众。在这种情况下,三峡副总的那篇文章,就显得特别说有说服力了。起码可以说明,我三峡公司从来也没有误导公众的意图。
其实,三峡副总要纠正那篇文章的错误,主要不是针对大空调,而是三峡是“最大的人工湖”的说法(因为这与事实不符)。我觉得这个空调的大小的问题根本就没有那么严重,即使真有专家说过“夏天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也不足为奇。我自己就亲身有过,由于水库作用冬季的温度提高了十度以上,而且持续十几天的经历。不过,当这一切被当成了舆论炒作的焦点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是问到了我,我也有说“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的可能。毕竟人家只是说了“有这种可能”,而我却是有过很多次的亲身经历。
看过网友给出的链接文章之后,没发现我当年说的话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地方。不过,一些想帮助三峡做解释的外行人的说法,确实有些问题。例如,在那篇《“三峡工程可以调节气候”真的是官方言说吗?》文章中说的“李承鹏作家在博客里说道:‘当时报纸说以发展眼光,三峡建成后会让我国变得冬暖夏凉,是这片热土很大的一部空调。’”的说法,就明显的扩大了范围。我估计这很可能是李承鹏自己发明的炒作,我还真没听说过,把三峡水库的空调作用,放大到这种地步的报道。这种说法,已经明显的超出了常识。至于某些人说三峡是装反的空调的诬蔑,只能证明他自己的愚昧无知。三峡的空调作用是物理学定律决定的,不可能被任何人改变。这种根据表面现象就否定基本规律的人就有点像,有人看到女儿的个子比妈妈还要高大,就非要说一定是女儿生出了妈妈一样可笑。
随后这篇文章中的“在此,我帮助三峡方面辟一下谣:‘三峡空调论’不是官方言说,而是民间言说,而且是被官方和学者多次辟谣的民间言说。事实如下(具体参见《中国三峡工程报》2002年7月22日《世界最大的人工湖?》”的说法也不够准确的。
那篇《世界最大的人工湖?》的报道,主要是要澄清最大人工湖的说法,对大空调的问题。文章的解释也不过是依据的三峡环境影响报告。我觉得,关于三峡对温度的影响,是很难明确界定的,报告中的说法也不过是一种参与的专家们一致认可的估计。如果没有最大人工湖的错误问题,恐怕没人会对大空调的范围有多大的说法,提出更正。
总之,三峡确实可以说是一个调节气温的空调,至于是大空调,还是小空调,那就看你自己怎么去理解了。如果回答网友的具体疑问,我觉得,肯定有专家曾经说过三峡水库是大空调,而且,我一直觉得他们的说法,并没有什么错误。不管你承认与否,你是否能感觉到,三峡水库肯定都有巨大的空调作用。
参考文章《真的没有专家说过三峡水库是“大空调”?》
作者:蓉树
涪陵是长江边上的小城市,介于重庆与万县之间,我在这里生活了20年。在三峡工程动工之前,我就有一个印象:三峡大坝蓄水后,库区的气候会“冬暖夏凉”。现在我记不得这个印象是怎样得来的,那时候信息闭塞,估计是地方官员这样讲,被我听到了。后来,在修建二滩电站期间,我在攀枝花的朋友也说,今后攀枝花的气候也会受到二滩水库的调节。他的说法强化了我对三峡工程调节库区气候的期待。毕竟,重庆是中国“三大火炉”之首,夏天的当地人是很遭罪的。在我家还买不起空调时,早上的室内温度高达38摄氏度,白天的室外温度高达42摄氏度。
但是,自从三峡大坝蓄水后,库区非但没有“冬暖夏凉”,而是感觉冬天更冷,夏天更热,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似乎比三峡大坝蓄水前还要频繁。例如去年的最高气温42摄氏度,今年的最高气温44摄氏度。
到底谁说过三峡库区“冬暖夏凉”?我在网上搜索了一番。
2002年6月25日,中新网重庆引用重庆晚报的报道:“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空调”,使山城气候冬暖夏凉。这是中科院三峡水库形成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之一……夏天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该报道称,上述结论是中科院专家虞孝感对记者说的。但后来的报道称,虞孝感本人否认接受过上述采访。
2002年11月19日,中新网报道
(http://news.sina.com.cn/c/2002-11-19/17111794s.html):“三峡开发总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李永安告诉记者:三峡水库将成为全球最大天然“空调”的结论是由中科研院三峡水库形成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该项目属中科院的重点科研项目,并已通过评审。……那时,393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它能帮火炉山城重庆降温;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因此下降4-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4摄氏度。”
我以为,党组书记李永安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他的话不能作为三峡库区“冬暖夏凉”的依据。
2006年09月25日,BBC网站刊登《到底谁说了“三峡水库将使重庆冬暖夏凉”》一文,以下为该文摘录:
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生态与环境组是其中的一个专业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世骏担任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学煜担任顾问,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方子云任副组长。1989年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汇报会上,方子云代表生态与环境组作题目为"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总结汇报。1991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了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是拒绝了在生态与环境组专业报告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其真实原因是,生态与环境组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弊大于利。中央决策层对这个结论不满意。此时方子云出任生态与环境Ⅱ组的组长,担负重新书写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重任。这个报告在1992年2月通过审查,报 告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利大于弊。
1992年,方子云发表了三峡工程系列丛书的“生态与环境”一书。在三峡工程对局部气候的影响一节中,方子云写到:“建库后对气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影响垂直方向在400米以内,两岸水平方向在2公里以内,河谷地区逆温天气将减少。年平均气温变化很小,不超过0.2摄氏度;日较差平均缩小1摄氏度左右,年较差平均缩小0.6至1.0摄氏度。冬春季水库在高水位下运行,水面较宽,水体温度高于陆地上空气温,使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至1.0摄氏度。夏季水体温度低于气温,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至1.2摄氏度。如考虑到夏季水库在低水位运行时,水面展宽较高水位时少,月平均气温也可降低0.7至1.0摄氏度。对于极端气温,预测极端最高气温可下降约4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增高3摄氏度左右。”
同时,方子云用“局地气候趋于冬暖夏凉,略向有利方向转化”作为本章节的小标题。可见说三峡水库形成后将使重庆冬暖夏凉的,正是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生态与环境Ⅱ组的组长方子云。预测极端最高气温可下降约4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增高约3摄氏度,这个结论来自可行性论证报告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摘录完)
该文的作者王维洛,现旅居德国,系三峡工程的反建者,加之BBC被国内视为敏感网站,我不能贸然引用其观点。
这样看来,似乎没有专家说过三峡库区“冬暖夏凉”这样的话。而且,我在网上搜索到的,却是水博、陶世龙等人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反复说明一个观点:所谓的“大空调”不过就是个别记者杜撰出来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夸张说法。其中几篇文章的链接如下: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sanxia2.txt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sanxia.txt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sanxia3.tx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002cf30100rij8.html
我以为找不到证据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在“三峡观察”网站上(http://sanxia2008.org/index.asp),看到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论证报告》的扫描原件(http://sanxia2008.org/conter.asp?zid=595&one=4),在第183页上有这样的叙述:
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范围不大。对气温影响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约1~2公里。年平均气温18~19.8摄氏度,增加0.1~0.2摄氏度。冬春季月平均增高0.3~1.3摄氏度;夏季月平均可降低0.9~1.2摄氏度;年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5摄氏度左右;年极端最低气温可升高3.0摄氏度左右。(摘录完)
“年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5摄氏度左右;年极端最低气温可升高3.0摄氏度左右。”就是三峡库区“冬暖夏凉”的铁证。按照这个说法,涪陵、万县、以及地处三峡水库尾部的重庆沿江两岸,在水平方向约1~2公里的区域,夏天的温度应该降低4.5摄氏度左右,冬天的温度应该升高3.0摄氏度左右。不幸的是,自从三峡大坝蓄水以来,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好事。
这个报告后面有几十位专家名单
(http://sanxia2008.org/conter.asp?zid=597&one=4),其中包括王维洛提到的方子云。除两位专家未签名外,其余都签名了。换句话说,就是这些签名的专家最先说出三峡库区“冬暖夏凉”的!在这里,我向没有签名的侯学煜和陈昌笃两位先生表达崇高的敬意。
前面提到的水博,真名张博庭,在其博客上自称“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据“价值中国”网站的介绍,张博庭是“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内知名能源问题专家。长期从事水利问题研究,水利科普工作。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发表过多篇科普文章。”作为业内权威专家,他发表了大量关于三峡工程的文章,却似乎没有看过最核心、最关键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论证报告》,我感到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