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警惕造谣诬蔑水利水电建设的新动向
2011/6/30 12:31:41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文/水博
 
    以造谣诬蔑水利水电开发而著称的《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章柯,曾经多次公开的造谣说中国的水资源开发已经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并在我国正在承受的巨大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亟需加大清洁能源的比重的情况下,恶毒的编造谣言并公开叫嚣“水电开发该降温了”。以至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严重恶化,煤炭用量激增,遭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最近,借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报告的机会。昔日的造谣记者又跳出来诋毁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了。不过,我们也应该承认,这次造谣记者章柯的造谣方式有了很大改进,不再是直接的编造数据骗人了,而是采取歪曲报道中心意思的方式,来达到他诋毁中国的水利水电建设的目的。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比较一下WWF的报告出来之后,两篇皆然不同的报道(附后),就不难看出来。
 
    一篇是某网站关于WWF《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报告的摘要(简称摘要);一篇就是造谣记者章柯的歪曲报道(简称章文)。从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摘要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报告的主要内容。根据摘要的内容,我们发现研究报告的主要作用,是解决现有的江河开发和水利水电建设如何解决好环境流的问题。也就是说该报告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和改进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如何注意和解决好环境流的问题。特别是报告中还明确的说明了“天然河流不存在环境流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不建设水坝工程也就没有研究环境流的必要。不仅如此,报告也阐述了所谓环境流,最主要是通过水利水电工程控制必要的生态流量来实现。
 
    而歪曲报道的记者,则抓住报告中所阐述的研究“环境流”所要解决工程建设所带来的一些环境问题,而刻意的诬蔑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并且公开的把报告的发布歪曲成“生态问题成为水电站建设重要制约因素”。然而,该报告的研究目的和作用,本来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建设和利用好水利水电工程,而我们的造谣记者却巧妙的把报告变成了宣扬生态问题是水电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实际上该研究报告的结论,恰恰是要要说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所带来的某些环境问题并非是不能解决的。而经过记者的一番歪曲报道,整个报告就南辕北辙的变成了强调“生态问题成为水电站建设重要制约因素”。事实上,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水资源和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社会经济水平也越高生态环境也越好的现实,早就对长期以来国际上的反水坝组织所编造的水利水电建设破坏生态环境的谬论提出了质疑。WWF的这份研究报告,不过就是对所有发达国家的水电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的一种有益探讨。
 
   《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的报告发布再次说明:水坝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是完全对立的,而且还是相辅相成的。水利水电工程的防洪、供水、发电、航运作用,本质上这些功能都恰恰是它的生态保护作用。尽管水电拦河筑坝,占用土地阻碍某些鱼类的洄游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影响自然生态平衡的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只要占用土地、水面,就要改变自然生态和环境。相对来说水电大坝占用土地或者水面之后,是把原来的自然生态转变为水库湿地的生态。湿地的生态环境作用非常重要,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矛盾,决不是担心湿地太多了,而是湿地的不断减少。所以,除了一些不科学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造成的问题之外,关于水电大坝破坏生态环境的指责,大都是炒作的结果。事实上水电大坝的建设是人类,为数不多的环境保护工程措施,走遍全世界几乎没有哪一座水库大坝建成之后,不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度假胜地。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科学开发、科学管理。 
  
  因此,报告强调只要我们通过客观的分析、科学的处理好各种关系,那么生态问题不仅不是水电站建设的制约因素,而且还是我们要加速开发利用河流的重要动力。《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报告其实就是要解决如何通过完善水电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实现生态保护的问题。如果一个记者没有歪曲报道的故意,实事求是地报道该新闻的话,那么文章标题显然应该是《生态问题不再成为为水电站建设的制约因素》或者是《生态调度将为水电站建设保驾护航》。大家可以仔细的看看《《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详细摘要》这篇文章的全文,是不是说明了这个意思。
 
 
误导文章:《WWF报告:生态问题成为水电站建设重要制约因素》
作者 章轲 来源 一财网 2011-06-09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6月9日首次发布《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报告书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正逐渐成为国内水电站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第 一财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6月9日首次发布《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报告书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正逐渐成为国内水电站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研究显示,由于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影响了河流的纵向和横向连通性、江湖阻隔,水文过程和输沙过程改变,并加重了水污染。
  报告同时指出,目前在中国是否需要建立绿色水电认证制度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中国中小水电开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大型水电开发都是由政府投资,出现问题较少。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管理来解决,并不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认证制度;
  另外一些学者和组织则认为,绿色水电认证对中国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水电规范(HSAP)已被很多业内人士和环保人士公认为评价水电可持续性的权威标准,该标准如何在中国推广并进行试点,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
  报告认为,水利工程生态调度在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调度的核心内容是将生态因素纳入到现行的水库多目标调度中,根据具体的工程和河流特点制定相应的调度方案。
 
对照文章:《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详细摘要
2011-6-9 10:56:43  http://www.ditan360.com/   中国低碳网

  中国低碳网讯 中国虽然河流众多,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近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河道外用水量越来越大,河道生态环境用水-即环境流越来越少,大量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行,显著改变了中国河流水文和物质输移过程,大量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河道岸线大量开发利用,使中国河流及河岸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河流环境流问题突出。


  目前国内对河流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价值的认识比较粗浅,虽然开展了一些环境流的研究和管理实践,但按照国际通用概念对环境流开展研究不多,环境流确定方法大多直接采用国外现成的方法,结合各河流生态环境特点的研究不多。环境流的管理主要停留在水质保护和"最低流量"管理的阶段,没有认识到环境流不仅是一个基本的流量,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水文过程和水的物理化学过程,本书在借鉴国际环境流研究和管理经验基础上,以长江和黄河环境流研究和管理实践为例,探讨中国的环境流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环境流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需要的基本水流及过程,应该作为水资源保护和河流管理的重要内容。
  天然河流不存在环境流问题,由于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和用水需求的增加,占用了自然生态系统依赖的河道水流,改变了河流自然的水文节律和水体物理化学性质,这才出现了环境流问题。环境流是指维持河流生态环境需要保留在河道内的基本流量及过程,不仅包括枯季最小流量,也包括汛期的洪水过程;不仅包括水量过程,也包括水动力及水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环境流是人类在进行水资源配置和管理中分配给河流生态系统的流量,具有维持河流连续性、保证河流自净扩散能力、维持泥沙营养物质输移和水生生态系统平衡等作用,并可为水库生态调度和河道生态修复等提供依据。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环境流的研究较早,不仅开展了长时间的河流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环境流计算方法和较为成熟的环境流评价方法,而且开展了大量河流生态修护和环境流管理实践,取得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国内对环境流问题的研究历史不长,环境流管理则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环境流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或误区,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环境流是一个全水文过程,环境流管理中仅仅强调水质和"最低流量"管理,或者仅试图保护一些特殊物种或环境条件,很难达到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稳定和完整性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根据中国河流特点,通过调查分析中国河流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国河流环境流的确定方法,并结合中国河流保护管理的现状提出实现环境流管理的方法、途径和制度保障,为中国流域管理和河流保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二、河道内径流量显著减少甚至断流、水污染、水库建设引起河流水文过程的改变、河流连续性破坏等是中国河流面临的主要环境流问题。中国河流具有地带性分布的特点,各流域各有其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地区分布不平衡,河流地貌和水文特征地区差异大。不同地区的河流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各不相同,各河流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敏感问题,不同的河流或河段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相应的也会有不同环境流需求。


  中国陆地降水量和径流深大致呈现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但是在西部受青藏高原的影响纬度地带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在湿润地区相对不大,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处于半湿润气候的平原地区干预程度很大,在干旱地区人类活动的干预强度则反而不如半干旱地区大。

 
  河道外用水使河道内径流量显著减少甚至断流、水污染、水库建设使河流连续性破坏、水文特性发生明显改变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流问题。从各个流域来看,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和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各有其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南方,如长江、珠江,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河道径流量变化不大,部分山丘地区河流和局部地区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环境流问题主要表现在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影响河流的纵向和横向连通性、江湖阻隔,水文过程和输沙过程改变、水污染严重。在北方,如黄河、海河流域,由于水资源少,人类用水供需矛盾很大,不仅河道径流减少甚至断流,而且缺乏输送泥沙和营养物质的水流,使河流及周边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入海水量减少引起河道和河口湿地萎缩,水污染严重。西北内陆河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主要问题表现在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甚至消失,天然绿洲退化,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严重。环境流问题不解决好,不仅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也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环境流确定方法很多,各种方法所确定出的环境流差别很大,目前没有统一的、权威的最好方法。因此,有必要结合中国河流特点研究适合于不同河流的环境流的方法。

  目前环境流的确定方法很多,且各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不同,有时差别较大,如何确定一条河流的环境流,存在较大的争议。如何选择适合中国河流特点的确定方法,往往更多地取决于对河流现状和未来河流生态系统状况的考虑。环境流的确定首先需要从自然和人类社会两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河流保护的目标,由保护目标来选择环境流的确定方法。


  根据中国河流地带性分布特点,本书提出了分区分类的思想,由各河流所处地理位置和所在河段进行环境流分区,针对不同位置的河流和河流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环境流确定方法。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中国河流生态系统特点,将环境流问题划分为全国、流域和水功能区三个空间层次,其中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亚层共六个亚层。在全国范围内考虑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据气候分布、下垫面条件和七大水系的流域界线将全国分为南方、北方与西北内陆三大片区,在各大片区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流域。流域范围主要考虑在流域中所处河段,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河段,各河段也可以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分类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开发功能河道。第三层次为水功能区,水功能区又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个亚层。此外,根据河流大小还可以分为中小河流与干流(或主要支流)等。


  根据河流所处位置和类型,对河流进行分区分类,分别对不同类型的河流建立生态-物理耦合模型,通过生境模型实验结果,并结合典型河流的现场调查以及长期观测数据,分别确定不同的计算方法。环境流的确定在本质上还是一个社会性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社会公自然生态观和重视生态文明的程度,是人类在进行水资源配置和管理中分配给河流生态系统的水量,应结合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总体规划,从维持河流健康生态系统和为人类提供经济社会服务功能两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四、环境流的管理途径包括工程方法和非工程方法,其中非工程方法是最为重要,如在流域规划中多设立保护河段,开展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和绿色水电认证,推动流域规划环评,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采用适应性的河流管理方法等。


  环境流的管理目标是为了提供一个能够满足河流及其水生生态系统在质、量和时空分布方面可以持续发展的流态。一条河流的环境流取决于河流管理要实现的价值目标,需要决定采取何种工程建设、技术手段、政策法规等措施来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期望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环境流管理的途径包括工程方法和非工程方法。

 
  工程方法是在对水利工程(包括修建水库、堤防和河道整治等)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考虑环境流的下泄方式,如环境流下泄通道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点要求:1)水流最好是无压或者是低压状态,如采用明渠或无压泄流,保证生物过坝的基本生存条件;2)过流通道进水口最好采用分层取水结构形式,保证水库能够下泄接近河流自然水温的水流和溶解氧水平;3)进水口最低高程应该能够保证一般枯水时期和水库死水位时也能下泄环境流,进水口高程应该设在接近水库死水位以下,保证环境流的连续下泄;4)最好采用双通道或者双闸门控制,保证通道在检修和维修期间也能够下泄环境流。另外,在进行河道整治、岸线利用和河道采沙时,考虑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生物通道和岸边植被的保护,维持河道栖息地的多样性和生态走廊特性。

 
  非工程措施包括在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中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绿色水电站论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敏感河段,设立更长、更连续的保护河段,建立河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和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机制,推行基于科学观察和综合评估基础上的适应性河流管理的制度等。

 
  水利工程生态调度在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水资源管理的现实来看,在各种环境流保证措施中,考虑生态保护要求的生态调度是目前保障河流环境流比较直接的方法。生态调度的核心内容是将生态因素纳入到现行的水库多目标调度中,并将其提到相应的高度,根据具体的工程和河流特点制定相应的调度方案。国外很多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水库生态调度实践活动,而国内生态调度的实践还处于尝试和摸索的阶段,其调度往往是在特定时段采取应急调度的方式为河流或湿地进行应急补水。除了水库的生态调度外,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水网区,为了防洪、供水、灌溉等目的修建了大量的堤坝闸口工程,这些工程对于河流水系以及江湖连通性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对闸口的功能重新定位,调度规则进行调整,以增加江湖连通性。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面对水电开发所带来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认识到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河流生态恢复措施。瑞士的绿色水电和美国的低影响水电认证标准,正是他们为缓解水电站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措施。在国内,生态环境问题正逐渐成为水电站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应该充分考虑水电站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对于中国是否需要建立绿色水电认证制度则存在一定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中国中小水电开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大型水电开发都是由政府投资,出现问题较少,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管理来解决,而并非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认证制度。另外一些学者和组织则认为绿色水电认证对中国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水电规范(HSAP)已被很多业内人士和环保人士公认为评价水电可持续性的权威标准,该标准如何在中国推广并进行试点,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

 
  五、长江水系复杂,河流大小悬殊,特点各异,存在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江上游河段,水能丰富,梯级水电站建设与珍稀鱼类保护的矛盾突出,中下游河道水流受三峡工程等上游控制性水库的影响,水库调节与四大家鱼、洄游性鱼类产卵和生长的水文节律不一致,中下游江湖阻隔,洞庭湖和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湖区开发的矛盾。长江河口受上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水污染和泥沙减少与河口湿地生态保护矛盾。长江一些支流由于水电站采用引水方式开发方式,或者承担调峰任务,出现长距离的减水河段,甚至出现季节性断流时段,这些是长江环境流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长江的环境流需要分区分类确定和管理,在不同的河段分别设定不同的保护目标,各河段之间通过控制断面流量控制进行管理,并通过水量分配和控制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等方法保证河道的环境流。

  长江流域面积广大,地形地貌变化大,各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大,水文特征彼此迥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由江源至河口,不同河段的河道生态环境敏感问题的重点各异,环境流保护目标也各不相同。河源段地处高原,人口稀少,生态环境脆弱,需要严格保护,应尽量减少水资源开发;上游河段的问题主要是水电站建设与珍稀鱼类的保护矛盾突出,需规范水电站的开发行为,保留一些支流不开发,并通过水库群的生态调度,保证珍稀鱼类所需要的环境流;中下游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需正确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江湖关系,通过长江干支流控制水库和中下游闸涵的运行调度保证四大家鱼、洄游性鱼类产卵所需要的环境流,并推动江湖连通;河口段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十分强烈,且会受到外海咸水入侵的影响,需正确处理好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河口咸水倒灌、水污染、泥沙冲淤与河口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维持河口健康地生态系统。

  本书在长江流域不同典型河段选择典型实例进行了环境流计算,包括蒸水水西渡河坝(中小河流类型)、汉江中下游(干流和主要之流类型)、长江河口(河口段类型)、雅砻江锦屏(水电站下泄环境流)。

  长江的环境流管理需要加强研究,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宣传与公众参与程度,将环境流纳入相关流域规划,并与水资源管理相结合,以流域综合管理与适应性管理实现河流的环境流管理。根据长江流域的特点,近期环境流管理需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长江上中游控制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保障河流的环境流;(2)编制长江流域的主要干支流和重要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为长江流域的水量分配的实施和环境流的确定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文件;(3)根据长江流域环境流问题分区,在各区域之间设置相应的控制断面,以断面流量控制保证河道的环境流。

  六、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调控作用导致对中下游水文形式的改变,特别是在6月的加大泄水期和9-10月的蓄水期。长江及其中下游湖泊组成了世界上独特的江-湖复合型湿地,也是世界水鸟最重要的越冬地,由于三峡工程的调节作用,中下游的主要通江湖泊洞庭湖、鄱阳湖都到一定的影响。

 
  本书重点以三峡工程为典型案例,分析了三峡工程需要下泄的环境流,通过近年来的现场调查和模拟,分析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典型湖泊湿地和重要生态敏感区及越冬水鸟的可能影响。

  长江及其中下游湖泊组成了世界独特的江-湖复合型湿地,冬夏水位的巨大落差是该湿地最典型的特征。长江中下游的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防洪、涵养水源、提供食物,交通和电力等功能,并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持着令世界瞩目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水鸟最重要的越冬地。由于三峡工程对长江干流径流的调节和两湖流域大型水库的调节作用,中下游的主要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都受其水情调节的影响,但两湖(洞庭、鄱阳)的问题还需要放到整个长江的联合调度中去考虑,相对三峡本身的影响,"四水"、"五河"对两湖的影响也很大。由于湿地演变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响应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鄱阳湖北部湖区湿地演化进程改变明显,但确定其影响还需要开展更长时期的观测与更为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敏感区越冬水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食块茎集团依赖沉水植被生存,其分布范围不断缩小,往鄱阳湖集中;白额雁依赖苔草带生存,它们在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数量都在下降。由于影响沉水植被带的原因很多,如水污染、水域富营养化和水产养殖等,如何将三峡蓄水运行的影响区分开来尚待研究,水位变化对苔草带和白额雁分布变化的影响机制也尚待研究。


  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孕育和延续了中华文明,大量的河道外引调水,使河流面临断流危险,输沙水量不足,河道萎缩,中下游及河口生态系统退化等是黄河环境流管理的主要问题。黄河通过水量统一调度,经过十二年的实践,调度手段得到全面加强和完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现了连续多年不断流,不仅取得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改善了黄河下游及河口生态环境,是中国环境流管理的重要实践。

 
  黄河水资源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下游频繁断流,黄河断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普遍关注和忧虑,1998年12月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管理和调度黄河水资源。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范围是黄河干流,开始时是上游刘家峡水库至头道拐和下游三门峡至利津两个河段。从2001~2002年度开始,将调度河段扩展到刘家峡以下干流全部河段。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总的趋势是在依法调度的前提下,调度目标逐步提高,最终实现黄河健康生命。调度手段包括行政、工程、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综合措施。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水量统一调度对黄河水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水量调度改变了水量的年内分配,非汛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功能区达标率迅速提高。黄河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初步扼制了黄河频繁断流的局面,使黄河下游非汛期保持一定的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下游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使黄河真正起到了连通流域内各种生态系统斑块及海洋的"廊道",使下游河道湿地与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得以修复。通过实施科学的水量统一调度,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情况下,根据每年黄河主要来水区来水情况适时增加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最大限度的满足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使黄河口三角洲湿地面积逐渐恢复,有效地抑制了黄河口新生淡水湿地的逆向演替,使其朝"纵向演进"过程和黄河冲淤填洼的"扇形展开"过程进行,保证了新生湿地内生态系统的顺向演替方向,系统更加稳定。黄河水量调度实施以后,改变了营养盐入海量的时空分布,保证了鱼类生长繁殖季节3~6月有一定的营养盐入海,使黄河口近海的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海洋浮游植物增多,相应的鱼类饵料也增加,鱼类的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改善,海洋渔业资源也逐渐得到恢复。

 
  通过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现了黄河连续十一年不断流,保证了中游水库调水调沙用水,保障了国民经济供水安全,促进了节水型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由于黄河水资源紧缺以及水资源和生态之间关系等基础研究缺乏,黄河水量调度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黄河水量调度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开展,需综合考虑各种功能用水需求,加强大型水库生态调度,提高农业配水的精度,进行水量水质的联合调度,加强水情、墒情和生态信息监测建立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建立水量调度评估反馈系统,并建立健全水量调度管理制度。


  八、中国环境流管理建议


  河流保护与管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水文、生物、工程、环境、管理等各个方面,需要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通过制度化建设,即需要立法的支持,鼓励公众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针对中国河流保护与管理的现状,根据国外的经验,未来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充分学习和吸收国际经验与科学研究成果,提高政府官员、河流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对保证河流环境流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研究和管理水平;(2)全面制定中国的环境流管理战略,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3)搭建各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成立各部门、各种组织和机构对话平台,畅通交流对话渠道、注重公众教育和参与监督管理;(4)流域规划中要注重环境流的规划与管理,使保护河流健康成为流域规划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之一;(5)加强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的适应性管理,推动建立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的协调机制,完善水生生物等环境流因子的监测网络,通过观测与分析研究,对于已建控制性水库,调整调度目标、调度规则和运行方式,不断完善,以适应性管理的方法实现河流环境流下泄和河流的综合管理和保护战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