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对于五岳散人网友评三峡的解释说明
2011/6/20 15:42:12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水博

 

前几天,应网友的要求,评论了一下网络名人五岳散人对三峡的评价。刚发了一篇《名人爱装蒜,论五岳散人评三峡》的文章之后,突然发现有点不对劲。网友让我评论的那篇《三峡、三峡(方舟子篇)》文章,不是新浪微博上写的那么短。后来有人把五岳散人(下称散人网友)发表在凤凰网上的全文发给了我。这样我就不得不再次补充做出一些评论,以便更能说清楚问题。

 

散人网友说“黄万里先生的意思确实是卵石加沙会造成淤积,但并非只是水库区域为然,而是这种淤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向上游的干支流延伸。这个并不难理解,因为修建三峡大坝必然会造成水流趋缓,导致上游冲下的卵石逐渐在水库的末端淤积,并且上游的干支流由于这种效应,也会有此现象。这种情况最后可能会严重到导致上游干支流坝田的毁没,请注意,这是说“洪水位”的情况下。”

 

 这个说法是散人网友理解黄万里教授的一个漏洞。因为,在实际中任何水库如果要他发挥拦蓄洪水的作用,就必须留有充分的库容。也就是说,为了能防洪我们一定不能让三峡水库在洪水期处于满库的状态,除非在非常特别的紧急情况下,例如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情况下,为了错峰防洪可能会有非常暂短的较高水位。因此,散人网友所说“并非只是水库区域为然,而是这种淤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向上游的干支流延伸”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也不必有“导致上游干支流坝田的毁没”的担心。请注意,另一方面的“卵石加沙会造成淤积”在水库之内的情况,却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散人网友说“与方舟子先生想当然的理解不同,水库末端并非是他所指的大坝,而是指水库远离大坝的远端,所以也不会淤塞大坝,淤塞大坝是黄万里先生对三门峡水库的预言。长江与黄河不同的地方之一,就是悬浮在水中的浮沙不多,更多的则是卵石之类的河床构成物。所以,这些较重的物质因为上游流速逐渐放缓的原因,会在水库的末端产生淤积。请看这条新闻所述:中新网江津1026(银雪)26日上午9时,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宣布蓄水至175,水库末端重庆江津红花碛水域达181.8水位。(2010102612:08中国新闻网 http://news.qq.com/a/20101026/001306.htm )。这才是黄万里先生所说的水库末端,与先生所说的大坝不是一回事儿。”

 

 对于“蓄水至175,水库末端重庆江津红花碛水域达181.8”消息的引述,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这和散人网友的论据“这才是黄万里先生所说的水库末端,与方先生所说的大坝不是一回事儿”有什么关系?我猜想散人网友可能是想说明,在三峡水库的末端,早已经产生了泥沙的淤积,所以才会有水库蓄水到175,而水库末端的水位已经达到181.8的现象?

如果是这样,那也是散人网友理解上的大毛病。首先,那篇报道时配有新闻图片的,从图片的数字上来看,标高的数值似乎不是海拔高度,而像是航道的水深。也就是说所谓三峡蓄水后水库所达到的末端,只能是那里的河底高程。而当地的河道水深还要取决于那里的上游来水流量和地形。况且,该报道中也已经说明“长江重庆航道局航道处介绍,今日库尾江津红花碛水域流速为每秒2.15,上游来水量增大及江津红花碛地势偏高是造成江津红花碛水域达181.8的主因。”

即便就是在三峡水库蓄满水之后,库尾会产生一定的淤积,但是,这种淤积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反映出来的,怎么也不可能在第一次蓄水的同时就看出来了啊?所以,网友的这个举例,完全与泥沙的淤积无关。不过,倒是应该说明,这条新闻容易让人造成的误解并不在于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而是三峡水库的水力坡度问题。

三峡的设计人员一直强调三峡水库的自然水力坡度不会超过2,而一些人总是批评三峡设计的水力坡度计算有错误。某个旅居德国的冒牌水利专家,曾大肆宣称三峡的水力坡度将造成42的水位升高,移民人数至少250万。三峡蓄水的现实无疑已经用事实揭露了这个谎言。不过,根据这条新闻,也有人可能会觉得三峡设计者的水力坡度的计算也是不准确的。

其实不然,我这里有一份三峡蓄水前后,重庆寸滩的水位数据表。从中可见,在整个三峡蓄水到175的过程中,寸滩的水位一直都没有超过176。也就是说,在寸滩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所造成水力坡度还不到一米。要知道三峡大坝大重庆寸滩的距离超过了600公里,而寸滩到红花碛的距离才不过几十公里。所以,很显然,正像该新闻报道说的“上游来水量增大及江津红花碛地势偏高是造成江津红花碛水域达181.8的主因”。也就是说三峡设计者关于三峡水库水力坡度不超过2的预计,也是没有任何问题。

散人网友说“建设梯级水电站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在利用水力资源的同时,为三峡大坝保驾护航,甚至在项目的介绍中也不讳言。如果我们搜索一下这些水电站的建站时间就会发现,大多数水电站是建设于三峡工程的同期阶段,有效的阻止了淤积现象的产生。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新版《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在2009年送交水利部。这个《规划》是1990年的底子,1990年版《规划》确立了“大力开发长江水能资源,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南水北调实现跨流域引水”等基本规划方案。“都知道新《规划》要出台,水电项目纷纷加速上马。”(翁立达)http://money.163.com/09/0626/03/5CN15K2100253B0H.html

 

散人网友在这段内容主要提出了黄万里教授的“十年之内就会淤积河道,使得这段水域通航成为不可能。但在这些年当中,这种情况并未出现,是黄万里先生的预言失效了么? 的问题。散人网友认为,不是黄万里的预言失误了,而是上游的“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延缓了黄万里先生预言”实现。散人网友还举例说“如果我们搜索一下这些水电站的建站时间就会发现,大多数水电站是建设于三峡工程的同期阶段,有效的阻止了淤积现象的产生”。

 

严格的说散人网友的这种解释并不能成立。众所周知,直到三峡蓄水时,长江最大的产沙源头金沙江上还没有建成一座水电站(至今金沙江上才有第一座水电站金安桥投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所有泥沙的数据,只有部分长江支流的梯级水电站发挥了拦沙的作用,而长江干流的水电站连一个都没有。也就说,在金沙江和大部分水电站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下,黄万里教授关于泥沙预测的失误,已经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其实,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国很多科研机构就根据葛洲坝水电站的观测数据,指出黄万里的泥沙预测是错误的。现在三峡的蓄水只不过再次证明当年葛洲坝的观测结果,就是长江泥沙规律的客观反映。而绝不是像网友所解释的“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延缓了黄万里先生预言”。

 

散人网友还强调“建设梯级水电站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在利用水力资源的同时,为三峡大坝保驾护航”。这里特别有必要说明一下。那位旅居德国的曾经宣称三峡水库水力坡度计算错误的冒牌水利专家,也曾经多次诬蔑说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的建设,是为了给三峡的泥沙问题擦屁股。其实,这完全是颠倒黑的诬蔑。长江上的主要梯级水电站都是从50年代我国第一次的长江规划就基本确定下来的。当年,李锐、陆钦侃水电人等反对三峡的上马,就是因为想先建设长江上游的一系列梯级水电站。现在,我们把三峡建成了,开始完成李锐、陆钦侃等老水电专家的愿望的时候,怎么就会倒变成是为了给三峡擦屁股了呢?

 

散人网友引用的“知道新《规划》要出台,水电项目纷纷加速上马。(翁立达)”说法,也是不符合事实的。翁立达不过是一个专门在水利和水电行业之间进行挑拨离间,从而达到造谣诬蔑我国水电目的的退休环保官员。他曾经在我国金沙江水电被叫停的时候,也发表类似的挑拨言论。但是,实际上我国的水利部门与水电开发绝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相反,由于所有的大水库都是水电站,是水利部门调控水资源所急需的,因此,他们更希望我国的水电建设能速度更快一点。所以,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及时澄清环保部门叫停金沙江水电的误解,当年环保部6月份叫停了金沙江,水利部7月份就召开了金沙江流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审查会,向全社会证明了:所有现行的金沙江水电都是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的,同时也是公开向全社会揭露了所谓的“知道新《规划》要出台,水电项目纷纷加速上马”的说法是一个挑拨离间的谣言。还应该顺便说一下,目前最新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虽然没有审查、公布,但是,其水电开发的内容与目前的水电开发单项规划也没有任何冲突。请大家相信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绝不会没有交流和沟通,更不会互相拆台的。

 

散人网友说“上游水库拦洪截沙就可以解决三峡大坝的淤积问题了么?很遗憾的是,这其实是祸水上移,因为泥沙总是要沉积的,黄万里先生说在三峡尾端淤积将连累上游的干支流,上游干支流造坝积於,正好用人工的方式实现了这点,只是尽可能使得三峡库区的库尾不上翘,这个库尾正处于重庆地区。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连续过滤一样,上游水电站一层一层的把沙石沉积了下来,到三峡库区的库尾就没有多少了,暂时解决了三峡库区的淤积问题。但沙石并未消失,我们看到溪洛渡水电站有540得死库区,就是为了储存沙石的。这就等于是造了一个巨大的沙盆在那里。问题是我们可以看其措辞:“利用金沙江输沙量高度集中在汛期的特性,合理调度可使大部分入库泥沙淤积在死库容内”,调度失利会如何?没人能告诉我们,但沙石还是在那里。”

 

 散人网友还想当然的认为“上游水库拦洪截沙解决不了三峡大坝的淤积问题”。散人网友的解释是“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连续过滤一样,上游水电站一层一层的把沙石沉积了下来,到三峡库区的库尾就没有多少了,暂时解决了三峡库区的淤积问题。但沙石并未消失”。应该说网友的这个解释非常的荒唐。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长江的泥沙是怎么样产生的。

 

目前,长江的泥沙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上游的水土流失。另一部分更主要的是长江水的巨大能量不断的切割河谷,一方面造成河床的下切周围岸坡不断的坍塌,变形,跌落江中。另一方面长江的水能还要把这些跌落到江中的大石块推动、撞击、磨碎,变成各种各样的鹅卵石和泥沙。梯级水电开发之后,对金沙江中游沿岸的干热河谷的植被有极大的恢复作用,肯定会大幅度的减少上游的水土流失。不仅如此,对于长江产生泥沙的主要来源,则由于水能被利用了发电之后,肯定将会大幅度的降低。所以,梯级水电站的减沙作用,决不仅仅是把泥沙留在水库内的问题,而是必将从根本上减少泥沙的产生。

 

散人网友说“长江上游的干支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必然导致逐级水坝蓄水发电,在旱季的时候自然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可以说这是为了解决沙石淤积问题、国家水电建设投资所带来的副作用。实际上我们可以反过来看洪水期会如何,就会反证梯级水电站所带来的后果:2010719,重庆朝天门、磁器口被淹,这已经是两年来多次被淹了。重庆历史上这种地标被淹平均20年左右发生一次,这两年则连续发生。可以肯定是上游水文地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梯级水电站蓄水、放水的能力可见一斑。”

 

散人网友说的“长江上游的干支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必然导致逐级水坝蓄水发电,在旱季的时候自然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可以说这是为了解决沙石淤积问题、国家水电建设投资所带来的副作用”的推论,非常没有道理。几乎所有的水库水电站建成后之后,都会有蓄洪补枯的水资源调节作用。所以,水库的蓄水都会在洪水季节的“的时候自然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而由于水库中储存的水在旱季里都还要相办法放下去,所以,梯级水电站不仅不可能会“在旱季的时候自然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反而肯定会增加旱季里的下游水量。除非你已经把水库里的水用在了别的地方。

散人网友关于重庆水灾的“2010719,重庆朝天门、磁器口被淹,这已经是两年来多次被淹了。重庆历史上这种地标被淹平均20年左右发生一次,这两年则连续发生。可以肯定是上游水文地质状态发生了改变”解释,也是不合逻辑的。就因为你得到的数据是历史上“平均20年左右发生一次,这两年则连续发生”你就敢肯定“可以肯定是上游水文地质状态发生了改变”的说法一点都不科学。谁都知道历史上极端的天气和气候出现的概率,决不可能是绝对平均的。关键还要具体的看相同的洪水流量是否造成了水位的变化。

由于早期的水文资料有限,根据有限的记载可知,在三峡工程修建前,寸滩所经历的几次大洪水的水位记录分别是:1905年洪水流量85100/秒,水位标高为1921954年洪水流量54800/秒,水位标高182.571981年洪水流量85700/秒,水位标高191.411998年洪水流量59200/秒,水位标高183.21。由于时代久远,这些记录都只是记录了比较大的洪水,而且,其结果也并非是20年左右一次。

三峡蓄水后的20049月,洪水流量58200/秒,寸滩水位标高183.2620097月,洪水流量56700/秒,寸滩水位标高183.11。去年的720,重庆寸滩的水量接近7万方/秒,寸滩水位接近186左右。对比这些数据你通过插值就可以发现,三峡蓄水前后重庆寸滩的洪水位高度,与上游来水量的关系,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些数据的前后对比完全可以否决网友根据“平均20年左右发生一次,这两年则连续发生”就推论“上游水文地质状态发生了改变”的断言。

 

散人网友总结说“1  方舟子先生本人并不知道黄万里先生的预言准确用语与指向是什么,误把库尾淤积、抬升库尾、对上游干支流与农业的影响,最终有可能因此毁掉大坝,当做了沙石对大坝的淤积,导致大坝失效而必须被毁。这是不严谨的。”

 

网友所列举的黄万里的著作,不过是一些人收集起来的部分文章。而据我对黄万里先生的了解,我知道他对于三峡的担心决不仅仅在于上游的库尾淤积,而且确实有鹅卵石淤积在大坝前,最终排不出去的问题。因为,在三峡建设之前,我们已经通过蓄清排浑的运行技术成功地化解了三门峡的危机,然而,担心三门峡的成功经验不能套用在三峡上,才是黄万里最大的担心之一。

 

散人网友总结说“2、很多人把干旱的原因归于气候气象,从而忽视了水量减少也有上游水电工程的因素,这也是不严谨的。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为了拦沙、发电、防洪而逐级造坝可以影响到三峡大坝至重庆段的水量,导致其在旱季出现比原本天然河流时水量减少的后果。”

 

网友的“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为了拦沙、发电、防洪而逐级造坝可以影响到三峡大坝至重庆段的水量,导致其在旱季出现比原本天然河流时水量减少的后”完全是网友自己一向情愿的猜测。不信的话,你可以去查查具体的水文数据,看看各个水电站建成之后是不是减小了洪峰流量,同时加大了枯水期的流量?如果不是这样,肯定是物质不灭的定律出问题了。

 

散人网友总结说“3黄万里先生预言的沙石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实际上是通过各种手段推迟了到来的时间。这是黄万里先生在他那个时代对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局限性所致,但并不是说他的预言失效。问题还在。”

 

网友的“黄万里先生预言的沙石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实际上是通过各种手段推迟了到来的时间”的说法,只不过是散人网友和某些人面对事实的一种狡辩。因为黄万里教授错误的预言了三峡建成十年后,将会因为泥沙淤积不得不拆掉,而现在已经八年多了。眼看着黄万里的错误预言就要被证伪了。所以,有人就想出这样一个推迟的办法,来掩盖预言的失败。其实,这些完全都是徒劳的。明年溪洛渡、相家坝等水电站就要投入运行了,如果,今年之内重庆段严重淤积的预言还没实现的话,恐怕就永远也没有机会了。遗憾的是黄万里教授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无法为自己的错误预言进行更正了。这可坑苦了那些自己没有一点科学的观念,全靠拿权威说法吓唬人的所谓“名人”了。 

 

散人网友文章最后多余的话说“黄万里先生的建议与预言,很多人都看到了其反对修建三门峡、三峡大坝的一面,但对于他前瞻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案的一面视而不见。先生曾建议“从流域整体规划来说,大中型电站都应从盆地边缘山区开始,对于电荷之调峰和补偿也都有必要”,建设一些大中型水电站作为替代三峡这种超大型水电站。

 

散人网友的这些话确实说得太多余。关于引用黄万里教授的“从流域整体规划来说,大中型电站都应从盆地边缘山区开始”的说法,只是一般的水电建设规律,但并不是绝对的。

 

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是水电开发最常用的方式。它的好处一方面是上游和支流开发完成之后,已经可以对下游的水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方便下游电站的施工(例如,可以使得截流轻而易举)。另一方面还能大幅度的减少下游电站的泥沙淤积。不过,这只是从水电开发本身的因素来考虑问题的结论。如果考虑到水电开发后的应用,就必须要考虑上游、支流电站建成后的电力输送问题。

我国长江先开发了最下游的葛洲坝,一方面有探索三峡建设的意思,但更重要的还是看中了葛洲坝的位置能满足长江中下游的用电需求。直到今天,我们还不能说完全解决了大容量、高效率、长距离的安全稳定输电的问题。所以,当年如果我们完全机械的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的水电开发方式,肯定会存在发了电,也送不出来的问题。因而,“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的开发水电,也不是绝对的。

此外,建设一些大中型的水电站作为替代三峡的发电确实是可以,但是要替代三峡的防洪、供水和航运作用,可就完全办不到了。不要忘了我们国家建设三峡主要任务是防洪和供水,而不是发电。再说,我们国家也并不是有了一个三峡就可以完全解决了清洁电力的供应矛盾了,我们当前的现实是,把中国所有的水能资源都开发利用了之后还是满足不了我们的能源需要。建设三峡和上游的一系列梯级水电站,是我们从建国初期就开始的夙愿。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

 

从本文提到的这些问题上看,我以往对散人网友“名人爱装蒜”的总体评价,似乎并没有错,但是,由于不能有的放矢的解释散人网友的疑问,很难让人信服。所以,我看到五岳散人的全文后尽快补上有关的论据。若有不当,欢迎批评指正。对于五岳散人其它关于三峡的评论文章,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全文,看到之后,如果需要,也将进行相应的评论。因为正确的评价一些社会名人的不当言论,对于消除社会舆论在三峡问题上误解非常重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