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博
近年来,在全球都排温室气体的巨大压力下,各种化石能源的使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由于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是刚性的,因此,开发利用目前最有效的非化石能源水电,已经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这种由于开发清洁能源的需要,加速水电开发的结果难免让人们过分注重其发电的作用,而非常容易忽视水电开发中的其它综合效益。最近网上看到一篇名为《尼泊尔的水电开发——造福于民?》的文章,就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尽管我们当前开发水电的主要动力来自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但是,如果站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任何国家也决不能忽视水电开发的综合效益。
事实上,水电开发尤其是在大江大河上的大型水电开发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要“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矛盾。对于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而言,要维持其正常发展,必须要有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调节手段----水库。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们人类没有其它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新技术之前,即使我们人类不能利用水库进行发电,我们也必须建设足够的蓄水水库,以调节自然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只有建造了具有足够的蓄水能力的水库,才能把汛期的洪水拦蓄下来,避免形成洪水灾害。同样,也正是因为大型水库拦蓄和存储了足够的洪水,所以在枯水季节它就能提供更大的水资源保证。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的水库蓄水能力都与其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成正比。
然而,如果我们仅从发展清洁能源的需要考虑水电开发,就难免会会忽视了水电开发最重要的水资源调蓄功能。特别是一些对大型水库建设抱有偏见的反坝人士们,普遍认为高坝大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大,而低坝和小水电,则可以既满足清洁能源的需要,又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目前,这种糊涂的观念,在国际社会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下不得不开发建设水电的情况下,就更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不过,必须警惕这种只注重开发利用水能而忽视水资源综合开发效果的水电开发,却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和极大资源浪费。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大型水电站,不仅都需要同时解决水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而且,解决水资源的问题往往要比解决能源问题更重要。例如,我国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的首要作用,就是防洪和供水。因为,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能源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而水资源的问题则是更重要的生存问题,。
水资源的社会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除了连年不断的防洪压力,去年的西南大旱和今年的北方连续干旱,已经让我们整个社会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水资源调控能力的重要性。为此,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定位水利发展建设,明确水利建设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要务。要知道,全面加强水利建设除了要解决最后几公里的农田水利设施问题,而更要解决那些由于无法调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所造成的,汛期洪水成灾,枯期水资源枯竭的工程型缺水问题。在现实当中,所有的大型水库几乎都具有发电的功能,所以,如何利用市场机制调动起社会各界开发建设大型水电站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的调蓄能力不足的矛盾,也是我们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速我国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加速水利建设和增加水电清洁能源比重的双种压力,然而,由于在我国的管理体制中水利和能源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因此,一方面我们在加强水利建设的问题上,对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建设大型水库(水电站)的重要性宣传还不到位;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包括一些大型水电站的开发投资和管理者,对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大型水库建设的重要,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当前,那篇名为《尼泊尔的水电开发——造福于民?》的文章,就是迎合了某些,忽视水电开发的综合效益,反对大型水电,只支持小型水电开发建设的心理。
这种在水电开发的过程中排斥大型水库、水坝的另一个原因,来自大型水库、水坝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偏见。然而,实际上大型水坝和水坝所构成的大型水库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是现代化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的生态保障。因为解决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才是我们人类社会最重要生态环境保护难题之一。尽管,国际国内都曾经流传过大型水坝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误导宣传,然而,我们走遍全世界所能看到的普遍现实,却都无一例外的是“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具体的看,每一座水库建成一段时间以后,几乎都会变成风景秀丽的旅游度假胜地,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当然,得到这风景秀丽的水库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因为大型水库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肯定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某种不利的影响。但是,如果从全局上看,水库占用的土地并没有损失掉一丝一毫,而是转化成了生态功能更为强大的人工湿地。我国青铜峡水库建成后,形成了生态功能极其重要的黄河湿地,成为数百种动植物重要的栖息地。目前,那里已经被划定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湿地生态保护区。青铜峡水库和水坝已经让昔日的黄土高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可见,虽然大型水库水坝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如果科学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这不仅不会是生态环境的损失,而且还是生态环境的巨大收益。
特别是在当前,由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迫于生存的压力,全球的天然湿地都在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利用建设调蓄水库增加人工湿地,适当的补偿湿地减少所造成的损失,更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保障。前不久,人民日报社的《中国经济周刊》曾有一篇长文《我国千万公顷湿地遭开垦为生态埋下隐患》专题报道我国湿地损失所产生的严重情况。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人口和水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天然湿地需要被开垦或者干涸的趋势几乎难以完全扭转。目前,我们解决社会发展与湿地保护矛盾的最可行的方式,恐怕不是限制人类的文明发展,而是要通过增加人造湿地,尽量补偿天然湿地的损失。要知道,我们在这种把天然湿地变成人工湿地的转换中,不仅可以保留湿地的重要生态功能,而且还能把原来不可控的水资源变成可控的水资源,服务于我们的人类社会。
由此可见,加速在大江大河上的大型水电综合开发,是我们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实现对国际社会的减排承诺,同时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当务之急。我们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也必须在加速水电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水电开发建设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章(1):我国千万公顷湿地遭开垦为生态埋下隐患
http://www.hydropower.org.cn/info/shownews.asp?newsid=4350
参考文章(2):尼泊尔的水电开发——造福于民?
作者:迪帕克·阿迪卡里 来自:腾讯网 发表时间:
时值隆冬,有计划的断电却如魔咒般困扰着尼泊尔的电力用户,还美其名曰“用电限制”。每年的这个时候,这个国家的居民都忐忑不安,不仅仅是因为喜马拉雅的严寒,还因为无法避免的电力短缺现象。这种情况从十月到十一月开始,一直延续到六月或七月季风季开始的时候。到了二月份,拉闸限电还会增加至每天16个小时。这一情况不仅在这个国家引发了一场关于水力发电的激烈争论,同时还让大坝工程项目举步维艰。政府希望修建大型水坝项目,而群众则更希望修建小型水电项目。在这两种相左的意见下,计划停滞不前。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
尼泊尔本不应面临如此窘境。或者说,这个国家的人民以为他们不应面临这种局面。几乎所有受过教育的尼泊尔人都知道,这个国家6000条河流(其中大多数靠雪水补给)所具备的水力发电能力的官方数字是:83000兆瓦。然而,对于一个水电产能仅达到区区698兆瓦,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国家而言,这种极端的估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在近期的一篇关于尼泊尔能源部门的文章中,两位研究人员试图打破这个“83000兆瓦”的水电神话。他们写道:“这一数字是一位俄罗斯的研究生得出的。不幸的是,他甚至都未能亲自到尼泊尔进行实地研究。”他所说的是当时在莫斯科电力研究所从事该项研究的哈里·曼·施瑞斯塔博士。两位作者还举出其它两个相互矛盾的数字(4万兆瓦和20万兆瓦)。这是两个围绕该部门进行的讨论中经常被提及的数字。他们在文中认为,迫切需要对该国真正的水电潜力进行深入研究。
尼泊尔电力局是负责尼泊尔电力采购、监管、供应的政府机构。在近期召开的一次有关强化该机构的研讨会上,能源部长普拉卡什·萨仁·
是从大处着想还是从小处着想是尼泊尔围绕水电展开的争论的核心问题。尼泊尔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国家,同时它还拥有多条贯穿喜马拉雅地区、水流湍急的河流。与其前任政府、毛主义政府一样,联合政府也许诺说要开发这个国家的“液体黄金”。然而,一些人却认为,尽管尼泊尔可以利用川流式系统进行水力发电,但是,对于一个刚刚走出十年内战阴影、亟待发展的国家而言,修建大型水坝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政府的政策依然是以大规模、出口导向型为主导。然而,尼泊尔的 “着眼大处的水利发展思路”却受到了来自群众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在1990年的民主重建运动之后。当然,致力于开发水利发电潜力也反映了尼泊尔在过去20多年里的政治动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银行灰溜溜地从404兆瓦的阿伦3号项目中撤出。该项目位于尼泊尔东北部的同名河流上。尼泊尔最高法院根据当地团体成员及活动人士提起的诉讼作出裁定,世界银行及尼泊尔政府必须向公众公开有关该项目的信息。人们对于该计划有着诸多指责,如担心其会导致电价的上涨(该项目的预计成本达每千瓦5400美元[36800元]),电站对阿伦河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生态影响,以及认为该项目对尼泊尔而言过于庞大(其成本相当于该国全年预算)等。
这些担忧最终迫使世界银行撤出。这一举动无异于使尼泊尔的繁荣之梦化为泡影。十年后,前财政部长拉姆·萨仁·
之后,尼泊尔和印度两国于1990年代中期签署了《马哈卡利条约》。该条约规划修建一座高达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份协议由最初的令人欢欣鼓舞到如今的被束之高阁?一些水利观察人士认为,印度对开发尼泊尔的水利潜能根本不感兴趣。相反,他们觊觎的是水资源。评论家表示,印度方面希望在印度恒河的主要支流—戈西河上的巴拉克瑟卓修建一座高达
尼泊尔记者普拉山特·阿里亚尔曾就尼泊尔的水利部门做过广泛的报道。他认为,吸引印度的是水资源和灌溉,而非电力。他表示:“印度从其友好邻邦不丹进口电力;与美国签订了核能协议;此外,印度东北部地区及其它地区都具有水力发电的能力。因此,认为印度关注尼泊尔的水力发电并不正确。”然而,电力工程师比莫·古伦却不这样认为:“印度越来越深地卷入到气候变化争论之中,因此它无法使用热能发电设备。从地理上的近邻尼泊尔进口要比从相隔遥远的不丹进口更加便宜。”
然而,印度负责项目的修建,之后再进口电力的不丹模式却受到了尼泊尔国内专家的批评。《喜马南亚人》杂志八月份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知名水资源专家迪帕克·吉亚瓦利称这种模式为“新殖民主义的电力发展模式”。在这篇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中(不丹商业新闻编辑丹增拉桑在《不丹时报》上作出回应),他写道:“一种寻租、赚取专有权的模式或许会让政府、政客、政府高官们在某段时期内赚得钵满盆盈,就像那些阿拉伯酋长们一样。但是,这么做对发展国力却毫无益处。然而,这才是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此番观点得到尼泊尔水资源及能源用户联合会(WAFED)协调员拉坦·班达理的支持。该组织对大型水坝的实际效用提出了质疑,并表示他们是为了保护当地群众的利益而战。“我们并不反对大坝,或者发展本身。”在详述大型水坝的诸多不利因素之前,他首先澄清说道,“然而,它们却使成千上万的群众流离失所,毁坏了当地的环境,只有富人从中受益。”实际上,班达理参与抗议运动与他位于尼泊尔西部的家乡开发水利项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750MW的西塞迪项目就几经沉浮。而去年早些时候,中国投资方的突然撤资更使该项目雪上加霜。该项目最初设计为一座77兆瓦径流式项目。然而,后来却被改进为一座高
据美国NGO国际河流组织的统计,过去50年里所修建的4万座大型水坝使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没入水中。对这些大坝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这些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成本是无法弥补的。
如何才能调和这些相互对立的意见?或许,终究还是可以找到一种折衷的方式。正如班达理所说,“并非所有大型水坝都是坏的,也并非所有小型水坝都是好的。”解决的办法或许就是推广微型水电项目,并同时投资于对生态环境无害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中等及大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