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依河流而生、依河流而发展,人类对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利用由来已久,正常利用河流水能资源是各国的通行做法,美国也不例外。作为从事水电水利的专业人员,我们始终不愿意将研究与政治挂钩,把科学研究作为政治工具的做法不值得倡导。
(来源:微信公众号“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ID:gh_39217d7d890c 作者:水电总院)
2020年9月25日,美国国务院网站发布所谓“中国破坏环境事实清单”,其中指责中国操纵湄公河流域水资源,通过澜沧江一连串巨型水坝的运作、不透明水资源管理做法以及单方面改变湄公河流量,给下游邻国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但美方一直拿不出像样的证据,造成缺少事实依据、只空谈错误结论的尴尬局面。反而是上游澜沧江水电对下游湄公河的积极作用事实清楚、显而易见。
一、美方有关研究毫无逻辑可言
美方得出上述结论的唯一依据是NGO组织“地球之眼Eyes on Earth”在美国政府资助下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境内自2012年糯扎渡大坝建成后,极大地改变了天然来水和放水模式,这导致2019年下游湄公河低水位创下纪录。然而这一研究已经遭到包括下游国家在内的多方面专业人士质疑。湄公河委员会以及澳大利亚的学者在评述地球之眼报告时,明确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存在不妥。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于2020年4月发表“理解湄公河水文状况Understandingthe Mekong River'shydrological conditions”,并不认可报告所谓“陆地表面湿度指数”算法及其结论。
地球之眼报告的核心方法是采用遥感数据反演得到清盛站以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土壤湿度,建立土壤湿度与清盛站水位的经验关系,分析大坝建设对清盛站水位的影响。从机理上分析,土壤湿度和水位并不存在定量相关关系,不能简单地通过建立相关曲线进行相互推导,可以说地球之眼报告采用的土壤湿度-水位经验关系基本是不成立的。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专业性强、综合性强的学科,遵循严格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将一个毫无科学依据的错误研究结论作为攻击澜沧江水电开发的所谓证据,只能说是一意孤行和一厢情愿罢了。
二、澜沧江水电起到了缓解下游旱情的作用
2019年湄公河遭受的严重旱灾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小湾和糯扎渡电站以减少水库蓄水、损失单位水量势能、减少发电量、大幅减少经济收益为代价,为缓解湄公河下游干旱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自身同样受到旱情之害、上游降水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当年旱季澜沧江上游电站水库出库水量与入库水量之差达到172亿m3,也就是说水库在旱季不仅将来水全部放掉,而且动用水库的蓄水向下游补水高达172亿m3,相当于增加下游旱季流量1100m3/s。由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得到,2019年小湾和糯扎渡电站库区水面面积在年末分别比年初减少了11.7km2和33.4km2,水库水面面积减少,显而易见地证明了小湾和糯扎渡电站是通过减少水库蓄水加大了下泄水量的。
三、澜沧江水电对下游防汛抗旱的积极作用明显
水量是湄公河下游最关心问题之一,大坝蓄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也是外界攻击澜沧江水电开发的主要逻辑。实际上澜沧江水电开发仅利用水能不减少水量,水力发电只是利用水的势能,并不会使水量减少,更加不会导致下游发生干旱。相反,通过上游电站水库的调蓄功能,可以将汛期的水量存入水库,有效削减洪峰;同时在旱季增加下泄流量,使下游来水多于天然来水,为下游防洪抗旱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域面积仅占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总面积的23.5%,出国境处径流量仅占湄公河入海口总径流量13.5%,其余86.5%径流量来自下游其他国家,上游水量变化对下游的影响极其有限。
四、美方无端指责别人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依河流而生、依河流而发展,人类对水资源、水能资源的利用由来已久,正常利用河流水能资源是各国的通行做法,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在科罗拉多河流域干支流建设了大大小小100多座水库和水电站,包括著名的胡佛大坝。与中国仅利用澜沧江水能发电不同,美国在科罗拉多河流域修筑了大量取水工程为周边地区供水,其中拉斯维加斯市90%的饮用水就是来自科罗拉多河。按照美方逻辑,科罗拉多河干支流开发与2014年该流域干旱的关系,以及对下游墨西哥的不利影响,恐怕才是真正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