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水电建设成就与展望
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
张 野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来,我国水电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原有水电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在积极学习前苏联、水电技术的基础上,全国水电科技工作者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踏上了水电建设的艰难历程。掌握了100米级混凝土坝和土石坝、100万千瓦左右电站建设关键技术,抽水蓄能电站在北京、天津开始试点开发。水电装机容量从建国初的16万千瓦增长至1977年的1727万千瓦,年发电量517亿千瓦时,初步奠定了我国水电发展基础。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能源战略和发展思想指引下,中国水电的改革也从此拉开序幕。水电事业真正步入了高水平快速发展时期,经几代水电人的励精图治,常规水电装机容量增加2.97亿千瓦,年发电量增长1.14万亿千瓦时,分别是改革开放前的20倍和23倍。抽水蓄能电站从无到有,装机容量增加2866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建水电总装机容量34,119万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9.2%,在建装机容量8951万千瓦。2017年常规水电发电量11,945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8.6%,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均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水电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设备制安、运营管理、投资融资等全产业链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水平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水电的长足发展成就斐然,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坚定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发展方向,得益于几代中国水电工作者的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艰苦奋斗和精诚奉献。
1中国水电是建筑业改革开放的引领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水电工作者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率先实践水电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潜心直面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悉心探索推进水电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能源战略和发展思想指引下,中国水电的改革也从此拉开序幕。1982年水电总局推动红石和太平湾水电站推行工程概算“总承包”试点,成为推动水电建设内部改革,打破“大锅饭”调动水电施工企业积极性的转折;1984年鲁布革水电站获世界银行贷款并进行国际招标,外方企业以远低于标底的价格中标并提前工期和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由此形成的“鲁布革冲击”对我国建筑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1985年国家鼓励“集资办电”推动了水电建设体制向市场化改革,此后以五强溪、隔河岩、岩滩、水口、漫湾老“五朵金花”和广蓄、二滩、天荒坪、李家峡、棉花滩新“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大型水电项目,积极实践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的建设管理模式以在工期、质量、造价等方面的良好成绩推动了水电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电建设新路子,为“高速、优质、低耗”建设大型水电站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994年国家颁布《公司法》,水电建设系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由业主负责制向公司制推进,多家流域开发公司的组建或改制迈出了“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重要一步;1996年国务院领导提出的“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八字方针,成为国家指导水电建设的开发政策;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中央水电投资主体形成,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多项大巨型水电工程和流域梯级的建设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全国水力资源复查为依据,确立了十三大水电基地的开发蓝图。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启动,拉开了西部水电集中开发的新篇章,中国水电也全面步入流域梯级开发的新阶段。2002年国务院颁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在国家层面建立了多元化的水电开发市场主体,形成了市场竞争机制;2004年电价体制由“新电新价”向“标杆电价”改革,确立了水电项目投融资的市场化评价标准,同时国家推动金融创新为水电开发提供了资金保障。这些市场化改革和竞争机制的确立,有力促进了水电事业快速向前发展。2016年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以百万千瓦级的杨房沟水电工程总承包项目为标志,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工程总承包制的大力推广必将对促进水电行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水电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征程上的坚定实践者和改革开放硕果的创造者。70年来我国水电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清洁电能,同时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改善民生、大江大河束水安澜、珍贵淡水资源充分综合利用以及推进全球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水电人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坚持在立足国情中探索改革发展道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成就了中国水电综合实力勇冠全球的历史辉煌。
2中国水电是创新发展的先行者70年来,中国水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电力建设为主战场,以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以科技成果工程化为基点,从变革体制机制入手,虚心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摆脱了体制的束缚和技术、资金的制约,科技创新水平和综合技术管理实力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水电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水电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出巨大的科技创新活力,中国水电人以精湛的技术和精细的管理,建成了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电站和溪洛渡、向家坝、小湾、水布垭、糯扎渡、构皮滩、锦屏等一批世界级大型水电工程,白鹤滩、乌东德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巨型水电工程正在推进建设之中。科技创新促进坝工技术不断取得新跨越,已建的锦屏一级305米双曲拱坝、水布垭233米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龙滩216米碾压混凝土坝、在建的双江口312米堆石坝均为世界第一高坝,而与高坝工程密切相关的高边坡稳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控、地下工程施工、深厚覆盖层基础处理、长隧洞施工、泄洪消能、高坝抗震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处理技术引领国际。
一系列大型工程实践推动水电装备水平不断迈向新高度。通过三峡等工程“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实践,我国仅用7年时间便实现大型水电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如今不仅世界上单机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绝大部分都安装在中国,而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机容量达到8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也为中国仅有。
70年来,中国水电改革创新发展的伟大实践,铸造了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中国水电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和国之重器。
3中国水电是实施国家战略的推动者70年来,中国水电不仅是国家发展电力事业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国家“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和 “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等宏伟蓝图战略实施的有力推动者,特别是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电东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发展战略,水电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设天生桥水电站送电广东,开启了西电东送的序幕。2010年,小湾和向家坝水电站送电广东和上海,推动了我国±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线路的建设。目前依托“西电东送”骨干水电工程已建成了5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输送水电容量5000多万千瓦,年送电量200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原煤1亿吨、减排二氧化碳2亿吨。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开发水电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我国水电资源80%集中在西部地区,经过长期努力已开发约2亿千瓦,占我国已建常规水电的65%。多年来西部水电开发从投资拉动、清洁能源供应等方面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水电工程大多地处深山峡谷、老少边穷地区,涉及移民多为贫困群众,通过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是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70年来,中国水电建设始终以重视水库移民安置为前提条件,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开发与移民致富的共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水电开发移民工作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移民政策和举措也在不断调整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补偿标准稳步提高,安置效果越来越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电移民安置和支持后续发展之路。移民方针由过去的安置性移民向开发性移民调整,即不仅仅是对移民进行资金上的赔偿,更重要的是通过后期扶持政策,使移民的长期生产和生活得到科学合理的保障,实现移民工作“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同时将移民的开发性安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在搞好移民搬迁的基础上,水电开发更加重视实施移民安置的后期扶持政策,开发业主单位在充分理解和贯彻国家关于水电开发中的移民安置政策条例的前提下,创新出富有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帮助移民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推动电站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水能资源开发的重心已向西南地区转移,而我国的贫困人口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因此,广大水电企业和水电工作者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以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在承担公共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实施帮扶项目、协助科学决策等方面主动作为,努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出应有贡献。
4中国水电是“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水电取得了“世界水电看中国”的伟大成就,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
放眼国际大舞台,中国水电是国内最早“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经过多年的开发实践和持续科技创新,今天,我国水电以全产业链的姿态阔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足迹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水电经过40年的顽强拼搏和锐意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在全球综合技术管理水平领先的重要产业,是国际上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更是中华文明传播的载体。中国水电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了多个“三峡工程”,如马来西亚巴贡水电站、苏丹麦洛维水电站、几内亚乐塔水电站等等。在中巴经济走廊、在广袤的非洲大地、在南美洲崇山峻岭之中,到处闪现着中国水电人的身影,中国水电遍布世界。
截至目前,中国水电企业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水电开发多形式的合作关系,承接了60多个国家的电力和河流规划,在建项目合同总额1500多亿元。中国水电企业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全力以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是众多江河的发源地,又称“亚洲水塔”。孕育了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等世界级江河,哺育了所流经的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30多亿人口,青藏之水将世界近半数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澜沧江的水电开发,成功应对了2016年湄公河全流域的干旱灾害,使下游五国受益,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发展进步相结合的高度,旨在重构中国与世界关系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倡导者,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践行者,“一带一路”正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
5中国水电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着力推动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始终注重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水电是技术成熟且可大规模开发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世界各国均把水电开发放在能源发展的优先位置。我国水电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位,加快水电发展是实现国家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是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水电作为全国最早推进改革开放的行业之一,在国家开发大政方针指引下,广大水电工作者在建造起一座座大坝丰碑的同时,始终不断强化提升环境保护的理念,坚持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贯穿到水电规划开发的全过程,在积极开发清洁能源的同时竭力维护好河流的生态系统健康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努力达到水电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国水电的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效益十分显著。改革开放40年来水电累计发电量超过14万亿千瓦时,约相当于替代标煤4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13亿吨、二氧化硫0.37亿吨、氮氧化物0.32亿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维护绿水青山、再造秀美山川,中国水电功不可没。无论是规划设计阶段,还是施工建设期间,以及竣工撤场后场地清理和库区环境修复,中国水电人都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显要突出的位置,通过统筹解决好施工场地植被恢复、生态流量、鱼类增殖、河流生态系统稳定等问题,用心维系好有坝河流的良好生态。如今,星罗棋布的水电站几乎都是旅游休闲胜地,成为当地生态良好的典范,如新安江水电站库区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千岛湖”,二滩水电站将原本植被稀疏的干热河谷变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
水电开发还对维护河流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天生桥、三峡、糯扎渡水电站建成后,通过实施生态调度,增加枯水期生态流量,分别对珠江、长江、湄公河三角洲区“压咸补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维护河流生命健康成为了水电的重要使命。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70年沧海桑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面貌日新月异。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中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我国社会已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对能源供给提出了新要求,清洁能源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必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水电作为全球公认并为各国所大力发展使用的清洁能源,是我国非化石能源的绝对主力,在新时代承担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使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水电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水电要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在工程建设中更加注重统筹考虑和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安置、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关系,真正使水电成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的主力军、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努力使流域沿线的人民群众都能因为水电建设而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实现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键之年。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职责任务,通过总结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水电发展取得的辉煌业绩和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国水电的改革精神和奋斗精神,积极开展学习宣传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使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广大水电工作者共同推崇的价值追求,不断提高我国水电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共同促进中国水电和新能源事业迈向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
改革开放天地宽,砥砺奋进正当时。水电是技术可靠、运行灵活的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具有防洪、供水、航运、灌溉和改善河流生态等综合利用功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我国河流众多、径流丰沛、落差巨大,水能资源非常丰富,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约6.6亿千瓦,年发电量约3.0万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一。水电事业是光明的事业、伟大的事业!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把科技进步、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起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时代奋力建新功再创新佳绩,为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