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转变水电发展思路,把发展水电作为能源供给革命、确保能源安全供应、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增进库区民生福祉、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要内容。
水电精准扶贫
长期以来,水电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为报告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工作。
水电是技术成熟、出力相对稳定的可再生能源,环境品质、经济品质、容量品质优良,是我国重要能源资源。我国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约6.6亿千瓦,年发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水电发展初步规划,2035年前后主要河流骨干电站基本建成或者开工建设,2050年基本完成全国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
十九大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总指引。水电发展步伐与十九大确定的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节点基本同步,也意味着水电建设必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多贡献,决定了水电建设更要全面贯彻十九大新发展理念。水电建设面临的移民安置难、地方诉求多、环境保护要求高以及部分地区出现水电暂时弃水现象,正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水电建设运营中的具体体现,必须着力加以解决。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源保障的重要能源品种,以及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水电发展必须服从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对水电基本属性的再认识
我国对水电属性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水电建设中主要强调其公共利益和公共产品属性,大型电站基本上是作为国家行动来认识和对待的。改革开放至2002年前后,在强调水电的公共利益和公共产品属性同时,也承认其混合商品属性,这期间建成了水口、五强溪、漫湾、隔河岩、二滩等“五朵金花”水电站,部分电站试行给当地留存电量,部分电站尝试建设单位负责接洽受电市场等探索。
2002年底,电力体制改革深化, 电力系统按厂网分开、主辅分开、输配分开拆分,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两家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共11家企业。体制改革给电力经济带来了活力,使电源建设快速推进,水电作为经济性好的清洁能源,也得到了高速发展。之后,由于电源投资企业受考核指标的引导,一些企业将投资水电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社会上有些人对水电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属性认识产生分化,更多地关注到水电的混合商品属性,而忽视了其公益性,有些人甚至将水电发展简单作为企业行为。
党的十九大赋予了水电新的功能和任务,水电属于绿色生产和消费,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其工程性质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属于生态建设,更加彰显水电具有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社会公益性。
新时代推进水电发展思路
新时代水电发展,必须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转变水电发展思路,把发展水电作为能源供给革命、确保能源安全供应、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增进库区民生福祉、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要内容。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推进水电发展。
首先,统筹协调好水电规划。充分发挥水电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找准水电在能源、电力发展中的定位,发挥流域水电梯级最大综合效益,对水电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一是抓紧完成主要河流水电梯级规划工作,稳步推进水电梯级建设。二是按照新时代新发展理念要求,对已批准规划并已建成水电梯级的河流逐步开展规划复核,加快推进待建梯级建设进程,特别是加快建设龙头水库,优化已建梯级功能作用,进一步挖掘水电对其他能源品种开发利用的带动作用,完善水电功能定位。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水电、新能源的消纳。
第二,做好水电工程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更加重视水电工程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建设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水电工程。一是要推进重点流域生态监测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开展基于水电的清洁发展机制研究和探索。二是要认真做好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工程建设程序,逐项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三是进一步理顺移民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水电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政策,探索贫困地区水电开发资产收益扶贫制度,提升移民安置质量,促进移民脱贫致富,使移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三,加快建立健全水电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让水电建设当地更多分享电站效益。推动水电开发成果更多惠及工程当地和移民群众,落实共享发展,建立健全水电开发与利益共享相结合的机制,促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落实国家节能减排要求,加快推进西南水电建设进度。随着水电向大江大河上游地区推进,水电是当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主要路径和优先选择,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差、建设条件复杂,地方政府和群众寄望通过水电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愿望强烈,移民安置“搭车”项目诉求多,水电建设和移民安置成本高,加之就地消纳难,需要长距离外送增加输电成本。需要落实国家节能减排要求,合理调整水电发展政策,支持西南水电发展,通过水电建设拉动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第五,制定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的激励政策。一是实行包括水电在内的清洁能源电力消纳配额制,制定各省清洁能源消纳配额指标。二是实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给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发放绿色电力证书,允许绿证上市交易。三是建立公正合理电力市场。构建全国电力交易体系,推进跨省区电力交易,实行清洁能源地区间利益补偿机制。四是加快建设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发挥新能源边际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市场实现优先消纳。推广水电、风电、光伏互补联调及辅助服务机制。
水电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电有巨额投资性、超前效应、对经济发展的“车轮”作用等属性,而目前待建水能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条件差,水电是当地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实路径,也是最便捷的路径。
作为基础设施的水电,其建设具有“乘数效应”,巨额投资起到拉动经济、促进就业、增加当地群众收入的作用,本身就是基础设施,建成后为当地超前预备了供电能力。
因此,水电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加快发展水电,将水电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载体,通过发展水电为当地发展带来机会。
第二,结合水电建设及其移民安置,整合地方财政、国家支持资金、脱贫攻坚政策等,按地方发展需求对水库淹没的公路、城市集镇、村庄等进行复建和迁建,完善库区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建设面貌,通过库区的优先发展带动地方全面发展。
第三, 在国家出台的东西部对口支援政策基础上,探索东西部对口支援单位电力互济机制,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引导和支持水电工程库区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东部发达地区企业投资西部贫困地区,增加当地电能消纳和就业机会,带动当地发展。
第四, 加大能源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和村村通电工程,提升移民安置区和库区电网基础设施,鼓励为当地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等用电适当留存低电价电量,降低当地生产生活成本。
第五, 科学利用当地资源禀赋,鼓励水电与当地风电、光电实施多能互补综合利用,增加当地能源产出和收入。
第六, 健全电站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财税收入分配,在继续落实中央减轻企业负担、清费减税政策的同时,为更好体现地方共享水电开发利益,加大水电工程库区县市税费分成比例,坚持倾斜地方、造福移民。
第七, 加大推进龙头水库电站建设力度,对自身经济效益差但社会效益巨大的,国家予以财政补贴,将财政支持资金量化股份,电站还贷期结束后将股份移交库区各县。探索流域同一电价、流域发电和生态梯级联调、流域水电和生态监测、下游梯级电站补偿效益返还等政策,充分发挥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综合效益。
第八,针对部分老水库电站库区仍存在资源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移民持续增收困难等问题,利用老电站上网单价与市场电价间的空间,适度提高老电站电价,作为解决老水电工程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资金的补充渠道。
水电促进当地群众精准脱贫思路
大型水电工程都在高山峡谷地区。在中东部地区,区域总体发展较快,水电工程及其淹没区发展相对滞后,水电建设在中东部地区促进移民脱贫致富效果明显。
比如,浙江丽水滩坑水电站装机容量60万千瓦,建设征地涉及青田县和景宁县,两县均为国家重点贫困县,滩坑水电站作为浙江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大百亿”工程中“百亿帮扶致富”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在全省四市出县外迁和两县内安置实现5万移民脱贫。湖北十堰的潘口水电站,装机容量80万千瓦,坝址位于竹山县,水库淹没涉及竹山、竹溪两县,搬迁移民3.5万人,其中约一万人是贫困人口,移民安置结合扶贫并整合移民资金,使3.5万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而在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滞后,而当地崇山峻岭决定了沿江沿河地带为当地经济发展相对好的地区,移民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较少,如白鹤滩水电站建档立卡贫困移民不足10%,水电建设通过移民安置等措施使建档立卡贫困移民直接脱贫,通过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措施使库周其他贫困人口间接脱贫。大型水电工程淹没集中连片,征地移民规模大,移民政策性强,不能随意有弹性和灵活性,否则就容易面上引起其他水电工程移民的连番攀比。
因此,对于西部地区,水电促进当地群众精准脱贫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通过移民安置,采取一定的住房补偿和生产安置保底措施,引导建档立卡移民进入集中安置点安置,使贫困移民通过搬迁安置一步脱贫,让贫困移民在搬迁安置过程中受益。二是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先满足移民搬迁安置需要基础上,适当兼顾安置地居民需求,结合当地发展、易地扶贫,合理确定库区基础设施、迁建集镇村庄建设标准和规模,集中使用多方资金一次建成,提升库区基础设施和城乡品质,带动安置地和当地精准脱贫。三是创新移民安置思路,探索逐年货币补偿、土地入股等多种资产收益扶持制度,使移民长远生计有保障。四是鼓励水电企业采取企业计提、职工捐献等方式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筹集资金开展库区移民群众贫困救助,支持库区后续发展,使移民有更多获得感。五是在移民安置规划和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中根据建设条件,合理布置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增加移民和库区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