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水电企业大步"走出去"规划出美好的蓝图。目前,我国已与80多个国家建立了水电规划、建设和投资的长期合作关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几内亚凯乐塔水电站、尼泊尔上马蒂水电站、马来西亚沫若水电站和苏丹麦洛维水电站等多座"三峡工程"。
然而,水电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国际惯例的适应、国内规范的认可等问题,也存在因前期勘察设计深度不足,技术方案审查把关不严,设计变更随意等带来的建设和运行期风险大问题,有不少工程吃了大亏。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杨泽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水电在50多年的实践中,建立了深化前期工作,全过程项目审查和重大设计变更严格管理等整套体制机制,为水电工程建设保驾护航,确保了中国水电工程在近20年的高速开发中安全、顺利进行。
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水电产业发展迅猛,不仅成为全球水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更是当今全球水电建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以三峡集团为例,仅在白鹤滩工程建设中,我国就攻克了包括窄河谷高水头大泄量枢纽泄洪消能技术、高应力复杂地质条件下巨型地下洞室群开挖支护技术、标本兼治的泥石流多发区综合防治技术等在内的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
此外,在三峡、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等世界级巨型电站开发建设管理实践中,三峡集团通过总结精细化管理经验和科技创新成果,制定了近200个三峡质量控制企业标准,并主持和参与制定了《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等20余个行业标准。
这些标准在三峡工程和金沙江下游水电项目开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等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
"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水电企业以中国工程标准规范承建了海外很多工程,工程规范是随着工程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中国建设的一系列水电工程都是用中国标准建立。"中国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仁坤告诉记者,"有数据显示,全球在建的200米以上的高坝有77座,中国企业承建的超过1/3。"
然而,与"水电强国"之称不相符的是,我国还未掌握水电"走出去"标准的话语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反映,中国水电企业"走出去"之所以出现"意外事故",皆因缺乏成套技术标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得不采用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
推动中国水电技术标准"走出去"已成为业界共识,业界期盼尽早建立一套适应国情、与国际接轨的水电标准体系。
为了解决水电"走出去"面临的诸多问题,国家能源局日前委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组织开展"中国水电技术标准""走出去"研究工作,水利部水电局、国际小水电中心、国家标准委、中国电建集团等相关单位均表示要积极参与标准编写、出版小水电国际标准。
水利部总规划师张志彤在近日召开的小水电国际标准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表示,我国在小水电建设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对小水电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小水电国际标准编制与发布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标准化和国际化是推动中国的技术、设备、人才走向全球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小水电发展走出去战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转折。
"水电企业'走出去'机遇与风险并存,最大的风险就是水电企业'走出去'的技术标准难被国外认可,技术把关机制如何建立。"杨泽艳对本报记者表示。
"我国有健全的水电行业规范,关键是企业'走出去'时用的太少,更没有广泛推广中国水电标准应用。"王仁坤认为,目前,世界50%以上的水电工程都是中国企业在承建,世界水电建造合同70%-80%是中国企业签订,但是大量的工程标准,甲方习惯用欧美标准规范。"水电'走出去'不光要承建工程,还要推介我们的规范技术标准。不把技术标准推出去,水电'走出去'就不能算完全'走出去'。"
"推介过程很重要,一个工程一个工程推介,让对方深入了解我们的水电标准既安全又经济,让甲方慢慢习惯并接受中国规范技术标准。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训、宣传,让对方接受我国水电标准。"王仁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