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我们为什么要做防洪堤? 兼驳北大俞教授(上)
2017/7/28 8:47:12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俞教授提出:防洪堤"裹掉了大自然的那双脚",没有任何用处,反而造成水患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拆掉防洪堤,让河流恢复自然的状态。"

作为长期从事水利工作的大崔,对于这样一种声音被广为传播,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和俞教授探讨一番。俞教授提出的关于城市生态修复的思路,确实很超前,很有见地,但他对于防洪排涝方面的有些观点和提出的措施,并不适合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为什么人类喜欢沿河而居

沿河而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优选择。

首先是生存,从人类生存角度来看,除了空气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粮食和水。农业时代,沿河地带地形平缓,土地肥沃,取水方便利于灌溉生产粮食,河流两岸更利于人类生存

其次是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通,而沿河地带的地形平缓,适于筑路,加之河流本身的航运功能,河流两岸的土地更适于人类发展。

所以,在河流两岸大规模聚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全世界大多城市的形成,都离不开河流。而远离河流的山区、干旱地区,则不适于人类居住。

上海

武汉

长沙

天津

杭州

哈尔滨

广州

土地红利 VS 洪灾损失

河流在带给人类财富的同时,也会给临河而居的人类带来一定的洪水威胁。由于洪灾大小和时间的不确定性,临河而居的人类经常受到洪灾的侵扰。

远离河流,居住到地势高的山坡或山顶,当然也可以免除水患,但远离了河流,也就远离了肥沃平缓的土地,远离了便捷的交通,远离了珍贵的水资源,人们承受的代价,远远比偶尔遭受洪水的代价更大。这是一个矛盾,人类在利用土地和躲避洪灾之间,慢慢寻求一个平衡的关系。

堤防是解决矛盾的最简单手段

在这种艰难的矛盾中,随着人类技术的提高,堤防逐渐出现了,修建堤防可以使人类既能享受河流带来优质土地,也能降低临河居住所遭受的洪水威胁。可以说,堤防对于人类城市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堤防,也就没有今天大多数都市的繁荣。直至今日,河道堤防仍然保护着大量的人口和城市、乡村。

而随着社会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逐渐降低。我们可以通过建造水库或者用水泵提水,可以在山上修路修桥建房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再单纯地依赖交通,而是通讯。所以,河流两岸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正在逐渐下降。或许将来的某一天,人类文明发达到完全不需要河流两岸的土地时,我们把堤防拆掉,让河流完全自由地奔流,洪水肆虐,也未尝不可。但在现阶段,人类可利用土地仍然非常紧张,我们仍然需要尽可能地采用最经济的治水手段来保护百姓的安危。

发达国家都让河流自然流淌吗?

有人说,我们国家现在富裕了,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让河流恢复自然状态。其实,这是对发达国家的一些误解,发达国家的乡村人口稀少,可以不对河流进行束缚,而对于其大型城市(比如下面列举的城市)来说,人口密集度高,同样不会有那么大的空间给河流"自然流淌"。(当然由于气候原因,欧洲大部分城市的暴雨很小,河流洪水不大,堤防也就不那么明显罢了。)

加拿大温哥华

美国纽约哈德逊河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

日本大阪

另外,即使同意俞教授的观点,从现实角度来讲,俞教授提出的"拆掉防洪堤","将河道变成生态廊道系统"也是完全不可行的。因为一般来说河堤是政府划定的河道范围的界限,很多城镇的河堤之外,都已经建成了繁华的都市区,这些楼房,这些建筑都是公民的合法财产,请问哪家政府有魄力将这些城市建成区全部拆掉?以将其变为所谓的"生态廊道",请问哪家政府掏得起这笔补偿款?

其实,人们观念的提升,经济越来越发达,关于河流治理目前的趋势和大方向,逐渐向"生态友好"转变,堤防不仅仅是防洪,还有承担景观,绿化的功能,但是,笔者认为,防洪安全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

"我们为什么非要做五十年一遇的防洪堤,五百年一遇的防洪堤呢?"

因为我们还需要生存,还需要发展。我们的土地,尤其是河流两岸大量的城市,需要堤防的保护。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如果从狭隘的行业利益或者个人利益考虑,俞教授的观点和思路最符合大崔所在的水利部门利益,因为拆除防洪堤后,河道遇洪水自然漫溢,河道范围成倍增大——按照体制内人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惯例,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权利寻租的空间肯定会变大。大崔作为从业者,也能从中分一杯羹。所以认为我是为了行业利益说话的,你们可以洗洗睡了。

下面逐条谈(da)谈(lian)俞教授的演讲内容,攻击性较强,或许有些极端,仅供过瘾。

——"丰产的稻田……我们不认为它是美的,到了城里以后,我们把这样的田平掉了,种上了光鲜的草坪,灌溉施肥,一平米草坪每年要灌一吨的水才能把它养活,我们认为这是美的。"

有意无意地隐去对自己论点不利的证据,强调草坪的耗水的缺点而不谈他方案的代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