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让重庆更脆弱?生态、水电学家同城论战
2009/9/11 11:00:24 新闻来源:人民网
|
2009年09月08日14:24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刘嘉麒院士认为三峡工程建设部分加剧了库区地质灾害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论坛”与“三峡工程社会生态环境效应研讨会”同城论战
人民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马丽)最新公布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于2009年1月至6月发生的1894起地质灾害中,重庆位列人员死亡和失踪数最多,以及直接经济损失程度最严重的两项之首。
而这仅仅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频度和广度呈日趋严重趋势的一个缩影,巫山水竹园(1935) 、姜家坡(1935) 、云阳岩湾溪(1947) 等十余个地区都曾发生过重大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灾害,多造成重大毁灭性破坏。除此以外,三峡库区还存在很多地质灾害易发危险地段,如黄腊石-范家坪滑坡带、链子崖危岩体、安坪-红石梁滑坡带、万县苎溪河两岸滑坡群等,这些地段地质灾害多呈一触即发之势,一旦发生,规模巨大且损失惨重。
这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麒院士在中国科协年会“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论坛”上描述的场景。刘嘉麒认为,历史上三峡地区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带,滑坡、泥石流等频繁大面积地发生,给当地百姓带来沉重灾难和损失。三峡处于地质结构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地层主要由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组成,岩石以碳酸盐、砂岩、泥岩、砾岩等沉积岩为主,岩石溶蚀性、松散性高,在强烈地质作用下,容易破碎裂解,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岸塌、地裂、地陷等;加上该地区地势陡峻,沟壑纵横,河流密集,降水较大,风化剥蚀,侵蚀冲刷严重,从而加剧了地质灾害。刘嘉麒认为,这些是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自然因素。
然而,刘嘉麒更激烈指出,近三十年来该区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随之古地质灾害的复活、新的地质灾害增生的原因,致使库区地质灾害危害更加严重。他认为三峡工程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水电工程,但工程造成大面积岩体裸露,大跨度高边坡出现,破坏或降低了岸坡的稳定度;蓄水后使围岩遭到侵蚀破坏,是加剧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这些灾害在三峡工程建设前和建设后均有发生”,但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加剧了一些固有的地质灾害且诱发了一些新的地质灾害。
他建议相关机构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防治以消除部分隐患;同时考虑蓄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水涨一尺,影响的是数丈(高度)和数百公里(广度),海平面涨几十厘米,对沿海城市就会产生很大影响,三峡库容水位一涨就是几十米,它造成的影响不能低估,要科学地评估它的效益和危害。”
但是,来自水力发电的专家对对于三峡水库引起地质灾害的说法似乎并不认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博庭即在论坛交流环节提出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科学》上刊载的有关建立大坝可致海平面水位下降的对立观点。
选择重庆作为举办地的中国科协年会上,“三峡”不出所料成为热点话题。此次“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论坛”提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众多挑战还包括:森林结构单一,功能退化;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承载能力降低;珍稀濒危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等问题的亟待解决。
而一天后,本届科协年会第八分会场“三峡工程社会生态环境效应研讨会”即将同城召开。该论坛由中国科协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亦将对三峡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库区水生态环境等环境保护界和水电开发共同关心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本网记者将跟踪报道,敬请关注。
背景资料:
三峡水电工程水库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下距葛洲坝水利工程38公里。经过近17年的奋战,已全部完工,一条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的拦江大坝横跨长江,形成一个长达600公里,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库岸总长达5300公里的巨型水库,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在发电、航行和抗洪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论坛”与“三峡工程社会生态环境效应研讨会”同城论战
人民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马丽)最新公布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于2009年1月至6月发生的1894起地质灾害中,重庆位列人员死亡和失踪数最多,以及直接经济损失程度最严重的两项之首。
而这仅仅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频度和广度呈日趋严重趋势的一个缩影,巫山水竹园(1935) 、姜家坡(1935) 、云阳岩湾溪(1947) 等十余个地区都曾发生过重大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灾害,多造成重大毁灭性破坏。除此以外,三峡库区还存在很多地质灾害易发危险地段,如黄腊石-范家坪滑坡带、链子崖危岩体、安坪-红石梁滑坡带、万县苎溪河两岸滑坡群等,这些地段地质灾害多呈一触即发之势,一旦发生,规模巨大且损失惨重。
这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麒院士在中国科协年会“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论坛”上描述的场景。刘嘉麒认为,历史上三峡地区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带,滑坡、泥石流等频繁大面积地发生,给当地百姓带来沉重灾难和损失。三峡处于地质结构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地层主要由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组成,岩石以碳酸盐、砂岩、泥岩、砾岩等沉积岩为主,岩石溶蚀性、松散性高,在强烈地质作用下,容易破碎裂解,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岸塌、地裂、地陷等;加上该地区地势陡峻,沟壑纵横,河流密集,降水较大,风化剥蚀,侵蚀冲刷严重,从而加剧了地质灾害。刘嘉麒认为,这些是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自然因素。
然而,刘嘉麒更激烈指出,近三十年来该区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随之古地质灾害的复活、新的地质灾害增生的原因,致使库区地质灾害危害更加严重。他认为三峡工程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水电工程,但工程造成大面积岩体裸露,大跨度高边坡出现,破坏或降低了岸坡的稳定度;蓄水后使围岩遭到侵蚀破坏,是加剧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这些灾害在三峡工程建设前和建设后均有发生”,但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加剧了一些固有的地质灾害且诱发了一些新的地质灾害。
他建议相关机构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防治以消除部分隐患;同时考虑蓄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水涨一尺,影响的是数丈(高度)和数百公里(广度),海平面涨几十厘米,对沿海城市就会产生很大影响,三峡库容水位一涨就是几十米,它造成的影响不能低估,要科学地评估它的效益和危害。”
但是,来自水力发电的专家对对于三峡水库引起地质灾害的说法似乎并不认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博庭即在论坛交流环节提出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科学》上刊载的有关建立大坝可致海平面水位下降的对立观点。
选择重庆作为举办地的中国科协年会上,“三峡”不出所料成为热点话题。此次“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论坛”提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众多挑战还包括:森林结构单一,功能退化;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承载能力降低;珍稀濒危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等问题的亟待解决。
而一天后,本届科协年会第八分会场“三峡工程社会生态环境效应研讨会”即将同城召开。该论坛由中国科协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亦将对三峡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库区水生态环境等环境保护界和水电开发共同关心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本网记者将跟踪报道,敬请关注。
背景资料:
三峡水电工程水库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下距葛洲坝水利工程38公里。经过近17年的奋战,已全部完工,一条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的拦江大坝横跨长江,形成一个长达600公里,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库岸总长达5300公里的巨型水库,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在发电、航行和抗洪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