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工程的争论已由事实作了回答
2014/9/24 14:41:43    新闻来源:凤凰财经

 三峡工程的争论已由事实作了回答

作者:胡学萃

 凤凰财经讯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920举办的"水库大坝与生态环境保护"科普论坛上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已经投产发电十年,有很多关于三峡的争论,已经由事实作出了回答,三峡工程对长江的影响是正面的。 

 

614,由凤凰网评论频道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联合主办的"三峡工程、水坝建设与环境研讨会"上,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国阶做了题为"三峡工程环境影响再认识"的发言。他在发言中声称:"(三峡工程)对上海的影响,有利有用的少了,没有了(泥沙、水量、优质水体);有害有毒的多了,出现了(水污染物、盐碱化、海水倒灌)。"

对此,张博庭认为,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导致至今社会各界对于三峡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还有很多疑问,尤其是一些反三峡(反水电)的人,一直抓住三峡大做文章。

 

水库建设会促进污水处理

张博庭表示,河流水污染的污染源非常复杂,通常分为两大类,即各种化学污染物和悬浮颗粒物。当前,导致我国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各种生活、工业、农业污水的排放。一般来说,流动的水体能够加大与空气的接触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来中和化学污染物,对于悬浮颗粒物造成的水污染则需要用沉淀的方法净化。"由此可见,净化水质常常是一个矛盾。一方面需要通过扰动水体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来中和化学污染物,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沉淀来减少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和重金属含量。"

张博庭表示,大水库的水体自净能力更全面。对于大型水库来说,由于水环境容量巨大,不仅藻类和水生植物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而且靠食用藻类和水生植物生长的鱼类数量也非常大。水库水生植物和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氧气,水生动物又通过食用水生植物和藻类转化成动物蛋白。

"据统计,新安江水库建成之后的50多年里,当地的渔获总量增长了50多倍。"张博庭说,大型水库在提供给人类丰富的蛋白质的同时,还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只要进入大型水库的水体污染物能够被控制,大型水库就同时具有了中和化学污染物和净化悬浮颗粒物的功能。

"这就是为什么'有点甜'的农夫山泉选择在千岛湖取水、青岛啤酒[0.77% 资金 研报]选择在东江水库建分厂的原因。"张博庭说。

张博庭认为,大型水库建设,不仅没有向陈国阶研究员所说的那样造成了水污染,而是促进了水库周边加强污水处理。"水库建成之后,为了保障一库清水,往往会更加严格地要求上游和库区周边加强水污染治理,控制排放。"张博庭说,为了激励和补偿新安江水库上游的安徽省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努力,环保部门在安徽与浙江的交界处实施了严格的检验,只要水质达到要求,下游的浙江省就要给予上游的安徽省一定的经济补偿。

他透露,为了保障三峡水库的水质,有关部门在上游和三峡库区配套建设了上百座污水处理厂。根据2007年的中国国家水资源公报,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的2004年到2012年期间,长江优质水体的比例,不仅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也就是说加剧水污染和出现水华是局部的、暂时的,总体上看,三峡工程对长江水质的影响是正面的。"张博庭说。

 

"三峡运行后泥沙不是没有了,而是减少了"

陈国阶研究员认为,长江入海口的泥沙在过去以每年平均向大海伸出40的频率在上海造地,三峡工程蓄水后没有了。

对此,张博庭的解释是:三峡运行后泥沙不是没有了,而是减少了。实际上,减少长江泥沙,一直是我国水利专家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因为,长江泥沙淤积作用除了在入海口造地外,还在荆江河段造成了地上悬河。"张博庭说,作为治理长江的手段之一,修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的是防洪,正因为多年来长江泥沙淤积,导致荆江河段每到汛期,两岸大堤内江水高出堤外地面10-15"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一说由此而来。

张博庭表示,三峡工程建成后,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监测,三峡库区的泥沙量,平均每年减少1亿吨左右;同时由于三峡工程采取的"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清水下泄对下游河床带来冲刷,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上悬河"的威胁。

张博庭认为,上海长江口的造地目前仍然在增长,上海的泥沙造地并非完全由泥沙自然淤积而成,而是在于采取了滩涂围垦措施。上海最为著名的造地结果——崇明岛,也并非靠长江泥沙自然淤积而成,而是通过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断围垦沙洲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公元705-1954年漫长的1200多年内,崇明岛每年的增长速度约为0.49平方公里,在1954年到2001年不到50年的时间里,崇明岛从608平方公里,增长到了1222平方公里,平均年增长12.3平方公里,大约是过去低水平围垦增长速度的25倍。"

 

"说三峡造成上海海水倒灌纯属炒作"

对于陈国阶所说的三峡工程造成上海海水倒灌,张博庭认为是"炒作"

张博庭解释,随着丰枯季节河水流量的变化,河口城市遭遇海水倒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早在三峡工程蓄水前,海水倒灌就经常在上海出现。"那时候我们根本束手无策,无法通过调节长江水量来抵御枯水期的海水倒灌,只能通过建造大型的河口蓄水水库来解决上海吃咸水的问题。"

 

张博庭解释说,建设大型水库的目的和作用之一,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和解决河口的海水倒灌问题,这在国际水利水电工程界都是基本常识。"新安江水库建成后,一直肩负着减缓和解决杭州湾咸潮的作用;广西天生桥一级、龙滩等上百亿库容的大水库,也一直是珠江口'压咸补淡'的重要手段。"张博庭说,三峡建成后,在应对海水倒灌的风险方面,已经由原来的束手无策,变成了现在的人为可控。

三峡大学纪道斌教授也表示,改善长江口咸潮入侵,也是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的一个重要成果。20142月,为了应对长江口咸潮入侵,保障上海供水安全,经长江防总上报国家防总同意,三峡水库启动了其建成以来的首个"压咸潮"调度,从220日起保证日均出库流量在当时6000立方米/秒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立方米,按7000立方米/秒下泄。为确保上海市正常供水,上海市于223再次报请长江委支持,申请三峡水库增加3000立方米/秒下泄流量。(胡学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