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张博庭:抛开以人为本 则无生态文明
2013/12/30 7:15:43    新闻来源:中国三峡工程报
 《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 谢泽
张博庭在三峡传媒清洁能源沙龙上演讲。 本报记者 黎明 摄

前言 群贤汇江城,浓情倾三峡。126日,三峡传媒公司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清洁能源沙龙。一批专家学者相聚在在东湖之畔,探讨"三峡工程与长江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工张博庭在主讲《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看待长江的新生态》时响亮提出:生态不能只提保护不讲进化;水电工程具有减灾效益。而耄耋之年的三峡工程环境保护委员会顾问,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兼职教授,中南林业大学名誉教授王儒述则在主讲《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效益》时鲜明地指出:发展水电,有利于保证能源供应,促进节能减排。本报今天继续重磅推出"三峡传媒清洁能源沙龙"专栏,将嘉宾们的论述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126日于武汉大学举行的首期三峡传媒清洁能源沙龙上,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主题为《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看待长江的新生态》的发言中强调,提倡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强调必须"以人为本"的保护生态,防止用保护生态的口号,阻碍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如果我们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一定能很好的理解和解释关于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生态不能只提保护不讲进化

张博庭在沙龙上表示,水电开发中的生态影响,是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我国的三峡工程建成之后,有关其对长江的生态影响,一直是社会议论的焦点。如何以三峡工程为例,从生态文明的高度全面的理解水电开发的生态环保作用,真正做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我们亟待解答的问题。

他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倡生态文明这一事实入手,开始他的阐述。他说,党的十八大为何要提倡生态文明,而不是简单的强调加强生态保护?是因为生态与环境并不一样,环境的主体是人,而生态系统是有不同层次的,对应着不同的主体。当研究个体、物种、种群等等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时,所对应的主体是不同的。

对于某个子系统生态而言,生态的好坏是相对其主体而言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肮脏的垃圾场,是老鼠最好的生态。然而,保护了老鼠的生态,绝对是我们人类的灾难。因此,只有面对包括人和生物及非生物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时候,保护生态才与保护包括人在内的环境相吻合。也只有在这个层次,保护生态的口号,才不会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产生矛盾。

提倡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强调必须"以人为本"的保护生态。防止用保护生态的口号,阻碍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与文明相矛盾的状态有两个,一个是野蛮、另一个是愚昧。在有人生存的现实社会,一味的强调保护原生态并不一定代表生态文明,而有可能还是一种生态愚昧。因为,只要有人生存,就要向周围的环境进行所取。如果你不能科学的、能动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必然就会自发的、无序的、被动的影响和破坏自然生态。

张博庭指出,我国一些水电开发受阻的遭遇,很多就是因为我们缺乏整体的生态大局观念,把保护生态的理念,教条地用到了某一个子系统上。用保护某一条鱼、某一棵草的生态理由,阻碍了整个的社会文明和进化。最终,以至于造成了我们抱着保护生态的目的阻碍水电开发,却得到了破坏全球大生态环境的结果。例如,由于清洁能源不能有效利用,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太合理,煤炭燃烧量比较高。

可见,当我们把"保护生态"的口号,局限到了某个(不考虑人的)子生态系统的时候,就难免会出现了保护的局部的小生态而却破坏整个人类社会的大生态的问题。

张博庭表示,生态与环境不同。对于环境我们必须保护,而对于生态,不能只谈保护,不讲进化。按照以往狭隘的生态保护理念,水电开发与河流水生态,科学发展与生态保护,永远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一旦站到了生态文明的高度,我们就会发现:以人为本的生态保护(即生态文明)总是会和科学发展高度的统一。

三峡工程就是一项生态文明工程

随后,张博庭将话题引到三峡工程。

他举出一篇题为《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的报道,报道中称,在《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发布会上,某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上看,长江生态已经崩溃,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干流鱼类自然资源也已濒临崩溃。

对此,张博庭予以回应,他说,我们大家眼看着长江流域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和治理了长江的洪水威胁之后的突出变化,为什么鱼类保护人员得到的结论,却是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呢?因为我们和鱼类保护工作者所考虑的长江生态系统的层次不同,主体不同。

在我们和长江流域的民众看来,长江的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好。例如,一位来自湖北荆州地区的年轻记者,曾用自己家庭的切身体会,阐述了三峡工程所带来的变化。在她童年的记忆里,长江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为了避免长江泛滥,她的父母每年的冬、夏两季都要出"义工"。古老的长江带给他家庭的记忆,除了恐惧还有沉重的负担。

但自从三峡建成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出"义工"的惯例,已经成为历史。特别是2011年汛期,虽然长江出现了瞬时超过1998年的特大洪峰,但是,江边的乡亲们仍然悠闲自得的度过每一天。总之,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民众来说,三峡大坝和水电开发已经把昔日带来恐惧和负担的长江,变成了今天幸福和美景。这就是当地居民生存状态的变化。

而在某些同志的眼里,所谓长江的生态想当然的就是他所管理的某些鱼类的子生态。所以,他从个人专业的角度,说"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张博庭认为,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其实就是没有区分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的结果。否则,他们就不会分不清人与鱼是属于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的主体。

更严格地说,即使真有"某些鱼类的生态系统已经崩溃"的情况,也并不能说"长江水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因为,至少目前我们对长江中华鲟的保护还是相当成功的。一个已经崩溃的水生生态系统中,怎么解释还有长千上万条中华鲟生存?

张博庭说,如果我们能抛开狭隘的生态保护理念,就会发现,三峡和一些水电工程虽然确实可能会影响某些局部的、个体物种的小生态,但是,一定是有利于整体的,全流域的,甚至全中国和全人类的大生态。尽管某些鱼类的生存环境确实发生了某些变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生态子系统的进化,都要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因此,我们仍不能否认利国利民、惠及民生的三峡工程就是一个生态文明工程。

水电工程具有减灾效益

沙龙上,张博庭对于三峡工程及其他水电工程在地质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科普。

他对于水库诱发地震等大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说明,他说,水库中水体的巨大重量确实会改变地壳的受力状态,引起地应力的调整(称为荷载作用)。不过这种作用非常有限,最多只会引起某些塌陷型的小地震,不可能引起板块间错动的构造地震。虽然三峡水库蓄水高达392亿,但却分布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上。

地壳平均每平方米承受的重量只有30多吨,每平方厘米的承压强只有3公斤多,还不如一辆载重汽车的轮胎对地壳的压力大。既然,汽车行驶不会压出地震来,那么水库蓄水怎么可能压出地震来呢?

有人说,别管作用在多大的面积上,但水库水体的总重量大。这种说法的逻辑不通。一场大洪水的水体总量可能有上千亿,它对地壳造成的总压力比水库蓄水还要大很多。但是,我们谁听说过"洪水可以诱发地震?"

张博庭指出,大众应该科学认识水库触发地震的利弊。辩证的看,由于水库蓄水后将会加大地下渗流,水的侵润只能使原有的断层之间摩擦力有所降低。所以,水库触发的地震一般都会起到加速原有地震地区地震发生的作用。

因此,水库蓄水的结果,要么对原有区域的地震没有影响,要么提前释放了正在孕育中地震的能量,从客观上避免了更大地震的积蓄和发生。从这一点上来看,即使水库蓄水触发了地震,也应该具有提前释放能量,减小该地区原有地震震级的作用的有利一面。

由于水电站建成后的初期蓄水,会在短期内让很多潜在的地质灾害得到释放,所以,蓄水初期地质灾害增加的现象是存在的。前不久清华大学水利系专门就水电建设的地质减灾作用进行了几年的调研。调研发现河流沿岸的地质灾害,不管是滑坡、崩岸还是泥石流,都和河水的能量巨大不断的深切河谷有关。所以,河流沿岸的地质减灾的核心是消能。产生地质灾害的核心是河水中的能量。因此,越是水能丰富且没有得到开发的地区,地质灾害往往越严重。如果把奔腾的江河水用来发电,减少江水对河谷的急速深切,使河流发育趋于缓慢、稳定,最终会大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关于三峡工程引起了河湖关系变化问题,张博庭也做了相应解释。他说,其实,长江的江湖关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来的长江河道每年都要随着泥沙的淤积不断的抬高。除了造成了地上悬河的防洪隐患,很多原来通江湖泊,都不得不截断与长江的连通。因为,湖泊的岸坡很难像长江大堤那样不断的逐年加高。假设我们不建设三峡,随着长江河道的不断淤积增高,鄱阳湖恐怕早晚也会有一天,要因为防洪的需要而被迫截断与长江的自然连通。总之,消除地上悬河,根治长江水患,一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当我们真正达到了这一目标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反倒责怪起我们为了达到了这一目标而修建的水利工程了呢?

张博庭在结语中说,大坝截断河流,影响鱼类的洄游,以及水库的淹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不容忽视。但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应有享用自然的权利。任何人类文明成果没有一样是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无论是盖房子、种粮食、修道路,开矿山。水电开发当然也会不例外。

我们要调节水资源,满足人类文明的需求,就要有存储水的地方。然而,水库的淹没不过是把其它生态改变为储存水的人工湿地,其生态效果比种粮食、盖房子、修道路、开矿山,要好得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