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飞(左二)陪同张光斗(左一)考察三峡工地。 本报特约记者 张爱忠 摄
今年6月21日,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工程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张光斗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我看到巍然屹立的三峡大坝,看到碧波浩淼的高峡平湖,不禁想起张光斗先生在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工地的那些日子,想起先生在三峡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给我的谆谆教诲,心中充满了对这位睿智的世纪老人的深深怀念。张光斗先生平生以"严"著称,在三峡工程建设中,他以对工程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强烈的质量责任意识,耄耋之年仍然深入工地现场,严查严控工程质量,为最终把三峡工程建设成一流精品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在施工实践的大课堂教给我们如何当一名中国工程师。正是在张先生和很多前辈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严",也逐渐成为我为人处事的一条准则。
一、严格的要求
1994年,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时,张光斗先生已是82岁高龄了。从那时直到2010年,他每年都要至少两次赴三峡工地,每一次都极其关心工程的建设质量。
1997年11月,三峡工程以大江截流为标志进入二期施工,二期工程混凝土浇筑量达1800万立方米,年浇筑强度达450万立方米,月强度达45万立方米,均超世界水平,加之坝体孔洞多,结构复杂,质量要求高,使施工难度显著加大。1999年5月,国务院三建委选派国内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院士成立"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张光斗先生担任副组长。
葛洲坝集团三峡施工指挥部承担了三峡工地三分之二的主体工程施工项目。我于1993年进入三峡工程工地参加前期准备施工,历任指挥部各级副指挥长、指挥长。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把我和张光斗先生连在了一起。
张光斗先生常常告诫我们,参加三峡工程建设,是水电建设者的光荣,但如果我们因施工质量问题而留下隐患,我们就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三峡工程举世无双,没有规范可以套用。为了不给三峡工程留下隐患,张光斗先生对三峡施工的建设质量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不仅提出严格的质量评定标准,而且规范严格的评定程序,使评定指标能真实反映工程质量的实际情况。他在二期工程施工初期曾明确地说过,按常规,优良率达到50%就是优良工程,你们现在的优良率高达85%以上,但是不是优良工程还说不定,如果让我给你们打分,只能给你们60分。为此,在三峡颁布实施了符合工程特点并高于国内行业标准、涵盖工程各专业的111个质量标准,形成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要求最严的质量标准体系。
1998年5月,张光斗为三峡建设者作《如何当好中国工程师》专题讲座。随后对三峡工地进行实地考察。 本报特约记者 张爱忠 摄
张光斗先生十分重视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标准是否健全,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是否严格落实质量保证体系和坚持质量标准。他要求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对施工生产全过程实行有效管控,要求监理在现场"全天候旁站"。我们根据施工特点迅速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指挥部设质量管理部门,队一级设质量副队长,班组配质量检查员,每一个浇筑仓位确保有专职质量检查员全程盯仓;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质量档案系统,对每个项目的质量第一责任人进行终身跟踪,确保质量问题可全程追溯。张光斗先生始终关注一线施工人员技能的提升。他认为,工程是靠工人修建起来的,没有一流的施工队伍,是建不成一流工程的。早在1998年,张光斗先生就指出,三峡二期工程结构复杂,采用现代化混凝土施工机械进行大方量、高强度、长时间连续施工,我们大部分工人对此还是经验不足的,除了讲课培训外,要加强现场培训。他还亲自在三峡工地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授课,讲《如何当好中国工程师》,要求中国的工程师必须有旺盛的爱国热情、良好的职业道德,德才兼备,在任何情况下,要说真话。根据张光斗先生的明确要求,我们于1998至2000年持续开展了以提高一线施工人员技能为目的的岗位大练兵和岗位立功竞赛活动,培养岗位技术能手,提升全员技术素质;编印《混凝土施工工艺导则》等一系列施工作业手册,制定混凝土浇筑施工规程规范、工序流程,加强施工过程管控。
张光斗先生检查质量,始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三峡工地,他一度特别关注三峡混凝土浇筑中发生的常见病、多发病,即所谓"麻面"、"蜂窝"、跑模等质量缺陷。这些常见病、多发病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张先生却认为,既然是"病",而且还"常见"、"多发",总是不好的。他尤其对前一段时期这些"病"未能得到遏制而深感不安,一到工地就找出各种典型案例加以剖析,因"病"施治,对症下药,一次次地掀起威力强大的质量冲击波,有效地触动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的行为。最终,不仅常见病、多发病明显减少,就连这些提法也悄悄地从汇报材料、报告中消失了。
我们一直珍藏着张光斗先生亲手画的一张仓面设计草图,这也是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的第一张仓面设计图。三峡混凝土浇筑仓面大,方量多,连续施工时间长,施工流程复杂,投入的人员和设备也较多。最初,在开仓浇筑前,只是由带班人员现场口头交底,疏漏较多。一次,张光斗先生在施工仓位现场,提出必须做规范的仓面设计,并当场拿出纸和笔,画了一张仓面草图,要求在设计图上明确仓位大小、浇筑方量、质量要求、人员和机械设备配置以及主要工艺流程等等,开仓浇筑之前,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要认真阅读仓面设计图,领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质量要求。现在看来,实行仓面设计是促使三峡施工质量提升的一项革命性的举措,它不仅使工程技术人员做到事前介入、周密制定预案,而且使仓位施工更规范有序,还能使监理在现场旁站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提高三峡施工质量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严谨的作风
在三峡工地,我深深地为张光斗先生科学的精神、严谨的作风和顽强的毅力所折服。
张光斗先生每次到三峡工地,必先到施工现场察看,与施工人员交谈,在一些重大的检查活动之前,他还会派学生先期进入工地现场调研,以确保所了解的情况真实、准确、全面。2000年12月6日至12日的7天里,张光斗先生五下工地,在现场检查时间累计18小时。
在我的记忆中,张光斗先生检视过三峡工地所有施工项目和辅助设施。他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目光犀利,反应敏捷,所到之处,总是有所发现。一次张光斗先生在一个浇筑仓位里检查钢筋布置,当他用手丈量,发现其间距太密时,当场指出,间距太密易导致混凝土料下落不畅,继而易造成混凝土局部架空等质量事故。从现场回来后,他马上找来有关方面负责人,严肃质问是怎么回事。当他听到"我们马上优化,马上优化……"的回答后,丝毫不留情面地说:"什么优化?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改!"
2000年6月,在国务院三建委会议上,张光斗先生88岁高龄深入导流底孔现场检查受到了赞扬。我清晰地记得,那是2000年4月8日。此前,张光斗先生和专家组其他成员一道,察看了大坝、永久船闸、电站厂房、砂石料场和拌和系统等多处现场,听取了业主、设计和各监理、施工单位的汇报。由于1999年是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第一个高峰年,在这一年里三峡工地混凝土浇筑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加之有质量检查专家组的督导,施工质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单位的汇报大都是讲成绩的多,讲缺点和不足简单带过,自我满足的情绪溢于言表。先生对此深为忧虑,于是执意要再次亲自到现场检查,并点名要看导流底孔。
导流底孔是为三峡三期工程下闸蓄水至135米高程期间汛期泄洪而设计的,如果过流面平整度达不到设计标准,将会发生"空蚀",危及大坝安全。这也是张光斗先生对这一部位施工质量特别关注的原因。从大坝下游进入导流底孔部位一路上要走过临时施工栈道,还要攀爬二十多米高的钢架爬梯,这对于如此高龄的张先生来讲,无疑是一段非常艰难的行程。
当时我带领四名施工人员为先生"保驾护航",但仍有路段还是靠施工人员背着才能通过。张光斗先生最先检查的是18号导流底孔,因为视力不太好,他就一边贴近墙壁看,一边用手摸,通过皮肤与混凝土的接触,发现表面存在不平整,一些部位还有麻面、气泡。接着,他又来到17、16号导流底孔,继续贴近观察、仔细触摸,情况也大致相同。张光斗先生还想继续检查下去,因不胜体力,只好听从我们的劝阻停了下来。回来的路上,先生面如凝霜,一句话也没说。
到了驻地,张光斗先生立即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吃午饭时,服务员和工作人员轮番地来请他,他只说了三个字:"吃不下!"
"张先生从现场检查回来气得连午饭都没吃",这件事令下午会议的气氛从一开始就变得非常凝重。质量检查专家组在会上对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提出十分严厉的批评,并指出,出了这样的质量事故竟然没有一家在汇报中提及,是不知道,还是知道了不说?要求各方深刻反思,并检查有无其它质量事故。对导流底孔事故,必须认真、严格处理,不留隐患。
这些批评的话在所有参会的建设者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撼,随后的各方代表发言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针对过去工作中出现的质量缺陷和事故,作出深刻的反省,提出强有力的整改措施……最后,各方负责人再一次向质量检查专家组就三峡工程质量作出庄重承诺。
导流底孔的质量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精心的处理,并在2007年圆满完成使命后进行封堵。封堵前,施工技术人员最后一次来到导流底孔,大家看到,历经三个长江主汛期高速水流的冲刷,过流面几乎没有受损,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三、严实的成果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张光斗先生以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严厉的措施和严肃的纠错为三峡工程施工筑起了严实的质量"防火墙"。这道墙,为工程最终实现质量一流目标并全面发挥综合效益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而在先生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三峡建设者在攻克诸多世界级工程难题,成功建设质量一流工程的同时,建设队伍得到了锻炼,一大批建设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使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混凝土裂缝,是国际坝工界公认的、长期未能解决的工程难题,甚至有"无坝不裂"的说法,工程人员对于有效预防大坝裂缝信心不足。但张光斗先生却认为,从已经发生的情况看,所有的裂缝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从理论上讲,只要规范人们的行为,就可以预防这些事故的发生,并要求我们加大工艺改进和技术攻关的力度。随后不久,我们相继攻克了塔(顶)带机混凝土快速浇筑、混凝土生产输送计算机综合监控、混凝土综合温控防裂等诸多施工科技难题,完善了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摸索出一整套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规范和工艺流程,实现了大坝裂缝的有效预防。2009年,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对三峡工程做出的总体评价:三峡工程质量总体优良;尤其在第三阶段工程施工中,右岸大坝没有发现一条裂缝,是一座没有裂缝的混凝土重力高坝,创造了世界奇迹。
也正是这座质量优良的大坝,真正确立了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骨干工程的地位,自她建成之日起,就成为确保长江中下游安澜的重要屏障,数次成功经受特大洪峰考验,2012年汛期迎接了最大峰值712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在防洪功能之外,三峡工程初始设计的发电、航运等重点功能目前也都得到充分发挥,迄今已发电6000多亿千瓦时,枢纽年货运量已达1亿吨;三峡工程还主动拓展了更多的综合功能,为国计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峡工程已从上世纪初的朦胧梦想,变成照亮中国的现实。对于张光斗先生而言,这是他不遗余力,严格把关,亲自推动工程精益求精、优质建设的成果。
十年建坝,十年育人。张光斗先生以工地为讲台,在实践中演绎对子孙万代负责的工程建设理念,以严格的工作要求催人奋进,把强烈的质量责任意识传递给每一位三峡建设者,使三峡工地成为现代化水电工程施工的大学校。随着三峡工程的崛起,一批批各专业各类型人才脱颖而出。三峡工程建设队伍来自全国各地,并最终回到全国各地,在三峡工地成功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行之有效的新理念、新举措,也将如星火燎原一般在全国水电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峡工地的人才成长,为提升我国的水电工程施工的整体水平,平添了一支活力四射的生力军。
2010年,我调入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担任总经理。此后我也时常去看望张光斗先生。每次见到先生,他总是叮嘱我,三峡工程建成,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三峡工程的运行管理,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全面发挥,三峡库区乃至长江全线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远比工程建设更艰巨、更复杂、更持久,你们三峡人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份历史的重任,实现长江健康、江河不老。
这是张光斗先生对我们最后的嘱托,将激励无数三峡后来人永不松懈地勤勉工作!
(作者:陈飞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