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水电开发有利于减少地质灾害发生
2013/9/29 11:53:57    新闻来源:中国改革报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孟祥路  发布时间:2013-09-26

  专家表示,水电站的建设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减少了地质灾害发生

  我国西南地质灾害频发是修建水库导致的吗?三峡工程与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变化有无关系?修建水库导致了地震的说法是否正确?针对这些社会上关于水电工程的热点话题,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大坝协会9月14日举办的"水库大坝: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科普论坛上,多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释疑和解答。

  水库大坝可减少地质灾害发生

  "青藏高原不断抬高是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长期频发的重要因素。根据我们的研究,高原抬升导致河床坡降和水能增加,进而冲刷河床造成下切。下切的河流两岸的坡度可以达到30度,形成V型河谷。在这种地质结构下,一旦发生暴雨或者地震,河谷两岸的岩石承受不住高压,就会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王兆印谈到我国西南地质灾害时首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河床下切是导致这些灾害的根本原因。"

  在他看来,尽管地质灾害很难预报,灾害的能量却可以释放、搬运或储存,比如天然河床中的石块就可以让湍流消能。因此可以模仿天然河床结构,通过消能减少地质灾害。

  "要想减少西南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必须改变之前治理洪水的思路,把修建拦挡坝和排导沟的治洪方式转变到以增加河道消能为主的方式。"王兆印解释说,"大量的实地考察已经证实,不考虑消能的拦挡坝和排导槽,肯定难以抵挡洪水越聚越多的水流能量,很快就会被冲毁并造成灾难。"

  王兆印解释说,河道中的"阶梯—深潭"式结构具有非常良好的消能效果,通过增加这种结构,可以降低洪水势能对河道的深切,使得河道附近地形相对稳定,最大程度上减少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畜的伤害。

  根据此原理,王兆印认为,在我国西南地区修建人工坝群,可以把大部分水能转换成电能,这样就起到了消能的作用,同样有效降低了西南地区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生的概率。"以紫坪铺水电站为例,在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其河道上下游的结构一直都很稳定,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地质灾害。"

  他建议,在西南地区修建人工坝群的时候,生态环境也必须要考虑在内。王兆印介绍说,长江流域生态比黄河流域好得多,主要就是因为江湖连通。长江中下游就像"长藤结瓜",洪湖、洞庭湖、梁子湖、鄱阳湖等通江湖泊就像是长藤上结的瓜,这样的江湖联通体系形成多样性的栖息地,适合不同生物生存,对生态非常有利。

  "我们在西南可以修建中型坝群,由于条件不同,不能像长江流域一样创造"长藤结瓜'的模式,但可以做成一个库到另一个库的'串糖葫芦'的模式,这样在减少地质灾难的同时,也就保证了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王兆印建议说道。

  三峡工程构建了新平衡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则针对水库大坝在流域综合管理中的作用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一般而言,自然环境处在有序之中。但这种有序与相对的稳定,可能被某些特定环境要素的变化所扰乱,也可能被人类本身的发展或重大行为所打破。一旦某些环境要素的变幅或者变速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给人类以及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比如说,长江两岸的绝大多数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原来都为通江湖泊,并且数量超过100多个。但19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口的成倍增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与水争地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除了鄱阳湖和洞庭湖,其它通江湖泊几乎全部被切断了与长江的天然联系。而这些通江湖泊恰恰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保障。"程晓陶对记者介绍说,"由于湖泊与江河交流水量减少,湖泊缺少涨落区,湿地面积大大减少,浅滩等多种类型湿地丧失,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使得湿地对污染的生物讲解能力下降,易于形成富营养化,这种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据介绍,由于人口需求的压力,这些湖泊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以洞庭湖为例,由于围垦与淤积,洞庭湖的面积从19世纪初的6000平方公里到1949年减少为4350平方公里,1995年又减少到2625平方公里。"通江湖泊的联系被切断以及其面积减少,还导致了天然调蓄洪水的空间减少,使得江河洪峰水位抬升,汛期高水位持续时间延长,防汛抢险压力增大。"程晓陶进一步解释说。

  他表示,如果这种影响只是短暂的,受损伤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修复功能一般可以回归到通常的状态。一旦变化成为不可逆的过程,人类社会以及生态系统就要通过自身的调整或必要的干预来重构新的平衡,以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长江及其支流水库群的修建,在程晓陶看来,则是人来社会通过必要干预来构建新的平衡的手段。"三峡的建成,增加了对洪水的承受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考虑重构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以恢复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可以说,三峡为化解发电与防洪、航运、水产、环保等方面的矛盾创造了条件。而恢复通江湖泊的这些措施在没有三峡工程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程晓陶最后表示,要根据社会发展不同时期,来制定不同的减灾策略。尽管水电开发以及修建水库大坝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但是,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阶段,决定了修建水库大坝是利大于弊的必然选择。

  水库建设避免了更大地震的发生

  针对当前社会上水电建设导致地震的不实说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用大量的科学实验结果和事实进行了一一释疑,并阐述了水电开发有利于减少灾害的观点。

  张博庭从地震的类型和发生原因谈起,通过具体梳理,详细地阐释了地震发生的原理。他指出,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是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错位的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越大,地震发生的震级越高,破坏也就越大。而水库蓄水产生的压力对地壳来说,是微乎其微的,根本不会使板块发生错位变形,从而产生构造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库的渗流,降低了原本错位的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这样反而降低了地震能量的蓄积,从而促使地震提前发生。

  张博庭表示,水库触发的地震一般都会起到加速原有地震地区地震发生的作用。因此,如果科学、辩证地看待水库触发地震的话,水库蓄水的结果,要么对原有的地震没有影响,要么就提前释放了正在孕育中的地震能量,从客观上避免了更大地震的发生。

  "并且通过水库大坝的修建,降低了水流的势能,减少了水流对河谷的深切作用,并且修建水库期间还对对地质环境进行人为处理,从而减少了库区两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张博庭说,"水库建成的前期集中释放了潜在的地质灾害,随着库区地质条件的逐步稳定,整个库区的环境最终会得到改善,地质灾害也会大大减少。"

  水电开发不会减少水资源

  针对水电开发导致了水资源减少的言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大坝协会副理事长贾金生表示,这种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他解释道,我国水电并没有开发过度,当前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减少是综合因素导致的。

  贾金生以北京永定河径流量减少为例子。他说,永定河的径流量从建国之后到现在一直在减少,原因主要包括人口用水量的增加,社会用水量的上涨以及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等。这其中,人口因素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针对该问题,张博庭也补充介绍说,我国当前的水电开发都是在整体规划基础上进行的,并没有无序开发。尤其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展,不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所以水电开发导致水资源减少的说法并不准确。

  贾金生总结发言时认为,我国的治水经历了"堵—疏—储"的三个阶段,当前我国水电发展与国情相协调。他表示,未来治理洪水的方向是"洪水资源化",实现从洪水控制到洪水管理的变化。而要实现这个变化,水电的开发建设必不可少。

  "如果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社会可接受、环境上友好,我们就应该开发水电站。水电的价格不仅比火电便宜,而且水电是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如果我们水电发电量突破8000亿千瓦时大关,每年就可以产生800亿元的经济效益,这对于生态补偿和经济发展都是一笔财富。"贾金生最后表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