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之都宜昌却缺电 直供电遭遇电网企业阻力
2009/5/31 8:25:41 新闻来源:中国经营报
徐聪
近水楼台先得月?
至少在宜昌这里,这个原则不适用。
以葛洲坝[11.23 -0.80%]和三峡闻名于世的宜昌,是我国重要的电源产地。然而,宜昌当地盛传的“三怪”之一,便是三峡水电不能直供宜昌。
细究起来,三峡水电不能直供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归结到最后,便是“直供”将直接减少“厂网分离”后的电网企业的营收。
于是,即便当地水电的上网电价每度不到2毛,而火电脱硫上网电价每度超过4毛,宜昌用电民企大户——宜都东阳光公司还是决定自建火电厂。
一线调查
三峡水电“绕道” 宜昌
当初为电多价低而来,如今为没电缺电所困,朱英伟只能暗自苦笑。
朱是宜都东阳光公司(下称东阳光)董事长兼总经理,该公司旗下包括生化制药、高纯铝等多个高耗能项目,电费支付占其总成本的35%~40%。
百般无奈之下,朱英伟想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宜昌这个“水电之都”,为东阳光宜都基地自建一座稳定供应的自备火电厂。该电厂发出的火电上网后回供东阳光,有不小的折扣;剩余部分还可通过电网卖给别人。
一根红白相间、近百米高的细长烟囱,旁边是直径二三十米、双曲线造型的灰色冷凝塔,几十米高的脚手架在这两座庞然大物面前如同矮人般忙碌着,丘陵旷地上挤满了施工板房和一堆堆的建筑工程材料。
要不了几个月,这座预算投资27亿元、距离长江边不足两公里的自备火电厂就会竣工,2台30万千瓦机组满负荷发电之后,足够运行四五个高能耗的中型电解铝项目。
然而,明眼人都知道,葛洲坝电厂目前平均上网电价为0.179元/千瓦时,而湖北火电脱硫上网电价为0.405元/千瓦时,价差逾1倍。
“电都”缺电:引资惹的“祸”
逢冬夏用电高峰,宜昌的拉闸限电却很频繁,每年动辄几十亿千瓦时的电力缺口,更要靠湖北电网调剂。“宜昌用电量年增长25%以上,未来几年宜昌每年缺电将超过73亿千瓦时。”
宜昌以葛洲坝电厂和三峡工程而闻名于世,是中国重要的电源产地。然而,当地人却盛传“三怪”,其中一怪便是三峡电不直接供应宜昌。
“宜昌的用电都是来自清江电厂和丹江口电厂,三峡的电一直没有在这里留‘口子’。”一位宜昌清江电厂的中层干部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中国长期以来实施西电东送战略,宜昌主干输电线路为通道型电网,电力在宜昌就地使用存在着电网结构障碍。
事实上,三峡工程投产发电后,每年600亿~800多亿千瓦的电力将全部通过国家电网外送,主要输送到华中、华东、华南11个省(市)。再加上葛洲坝、隔河岩和高坝洲电站,宜昌市每年的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却几乎全部外送。
宜昌用电需由华中电网和湖北电网输送回来,每年约100亿千瓦时的三峡电走了“回头路”,即便“回头电”每年线损率高达7.6%。据宜昌市物价局的数据,按照湖北全省现行的目录电价,宜昌当地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为0.57元/千瓦时,与沿海地区一样高,而当地水电上网电价才0.23元/千瓦时。
即便如此,逢冬夏用电高峰,宜昌的拉闸限电却很频繁,每年动辄几十亿千瓦时的电力缺口,更要靠湖北电网调剂。“宜昌用电量年增长25%以上,未来几年宜昌每年缺电将超过73亿千瓦时。”宜昌供电公司相关人士透露。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电力缺口?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按照目前三峡库区的所在位置,重庆方面占被淹没区面积的85%,湖北只有15%,相应地,三峡电站的地税分成也变成了重庆85%、湖北15%。
“宜昌为了三峡工程,搬迁了秭归、兴山等数座县城,移民安置量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工作无疑耗散了经济发展的精力,而在三峡电站的地税分成上,却无法体现出给受害地区、或者为国家重点工程做出重大牺牲的地区予以补偿的特点。”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一位长期关注水电发展的老教授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地方在发展经济上,必然和周边比差一大截,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
如此一来,宜昌不得不为了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而大举吸引投资,没想到,这恰恰又反过来成了宜昌缺电的根源之一。
宜昌市一位副市长曾对媒体坦言,“十五”期间,为了安置移民和发展经济,该市规模内工业企业从353家增加到了523家,总资产也从462亿多元增产到2153亿多元。“十一五”期间,该市还将兴建30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超过5亿元的大项目——通常意义上,大规模投资往往意味着高耗能。
但由于受电力供应的“瓶颈”,宜昌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缓慢,其中长江铝业产能仅仅完成计划的53.84%;作为全国最大的化肥企业之一,宜化集团氯碱扩建项目也因为电力供应而不得不推迟。
当地民营企业更是难逃厄运。东阳光就曾因电力短缺而迟迟未建后期工程。
“2007年去宜都,东阳光座谈时就毫不犹豫地告诉在场的人,当初之所以来宜昌投资,就是因为宜昌三峡大坝兴建,这里应该是个不缺电的地方。”荆楚网首席评论员吴双建谈到,这在2001年全国尚未出现电荒之前可以说是“有远见的决策”,但现在,东阳光却不得不为他们的“远见”买单——自己建火电厂。
自建火电:企业无奈之举
水电占40%以上、某些地区高达70%的湖北省,生产成本高企的火电主要用来平衡调节高峰期用电,经济性和投资收益很难保证,所以地方政府根本没钱也无意愿投资大规模的火电机组,而小火电又在国家关停之列,企业出资自建火电厂实为无奈之举。
宜都是宜昌下辖的县级市,位于长江南岸,古称夷道,原名枝城市,后来更名为宜都市,枝城变成了一个镇名,东阳光投资的自备火电厂就在枝城镇最靠近长江边的楼子河村。
2009年5月25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赶赴此地看到,从宜都市通往枝城镇的白水公路,4月底就开始翻修加固,要赶在6月1日前迎接首批装载着火力发电设备的货车通过。眼下,来往车辆不得不排起长队,等待绕道山间小路。
通往东阳光火电厂的水泥路就在白水公路边的小山上,仅能容纳一辆小车开行,楼子河村变电站就盘踞在路旁。在火电厂门口管理松散的警哨边,停满了往来拉人的柴油小三轮。
“这两年火电站建设可以说是轰轰烈烈啊,电建公司都懒得揽小活。”宜都东阳光火力发电有限公司综合部副经理李乐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尽管全球都在闹金融危机,但国内的发电设备在涨价,建筑材料也在涨价,更别提施工费用了,“价格上不确定的事情太多,东阳光这个火电厂,现在没个30亿元拿不下来”。
30亿元意味着,东阳光至少要在原计划27亿元的基础上追加投资3亿元以上。
李乐的真正东家是重庆电力建设总公司,东阳光只是重庆电力建设总公司的工程项目业主。“尽管东阳光火电厂在宜昌算是最大规模的,但目前在全国超过它的百万千瓦火电在建项目比比皆是。”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水电占40%以上、某些地区高达70%的湖北省,生产成本高企的火电主要用来平衡调节高峰期用电,经济性和投资收益很难保证,所以地方政府根本没钱也无意愿投资大规模的火电机组,而小火电又在国家关停之列,企业出资自建火电厂实为无奈之举。
在宜都东阳光的一份发展规划里,记者看到,该公司计划在2009年建成投资达12亿元的化成箔项目、3亿元的高纯铝扩建项目及4.5亿元的红霉素项目。为完成这些高耗能项目,火电建设被放在了重点突出的位置,计划2009年9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2月底全部机组运行,年发电量40亿千瓦时——基本上可以弥补整个宜昌市的供电缺口的一半以上。
很显然,东阳光自己用不了这么多电。
“东阳光火电厂有一半以上的电力可以卖给电网,脱硫设备和循环流化床是提高上网电价的筹码,回供电给企业自身还能获得近30%的折扣价,另外区域供热也还是有利可图的。”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东阳光火电厂将配套安装循环流化床锅炉,并同步建设配套的热网工程,项目投产后能为电厂周围区域供热。相应地,湖北省将关停11台小机组共计30.6万千瓦,拆除供热区域内106台分散小锅炉。而且宜昌市政府此前透露,以东阳光火电厂为开端,该市准备建设多座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多家投资主体已跃跃欲试。
按照东阳光的规划,火电厂投产后可以带来16亿元的年产值,“甚至上缴给地方政府的税收每年都超过亿元,可想而知,这不是个赔本的买卖”。显然,这笔投资很大程度上来自地方政府的授意,换句话说,东阳光此举收获的不止是真金白银,同时还有地方政府的“信任”红利。
然而,湖北是个缺煤省份,规模以上企业年产煤炭370万吨,且大多是劣质煤,不能用来发电,98%以上的电煤靠外省调进。“如果24小时满负荷运转,东阳光热电厂每天都要消耗8000吨~10000吨燃煤,年平均消耗量达到150万吨。”李乐告诉记者,尽管目前电煤价格已经跌至500元/吨以下,但未来会否趋涨仍难定论。
而且为了运煤,东阳光必须在长江岸边修建船运、货场、码头和道路这些基础设施,这些投入计划已经达到4亿元,该公司还准备从数百公里外的贵州境内船运自有的遵义煤来保证供给……清单越拉越长,这已经是一项远远超出东阳光“解决缺电”范畴的远景工程。
直供博弈:绕不过的国电“网”
“葛洲坝[11.23 -0.80%]电厂的电量如果直供的话,上网电量就会减少,宜昌供电公司的销售电量也随之减少,这样国电公司的利益就会受到客户和供应减少的双重影响。”
那么,东阳光们为何不试图直接从葛洲坝或三峡买电?
除了前述电网设计的结构性障碍外,错综复杂的各方利益难以达成一致,是东阳光们不得不“自力更生”的关键原因。
时间回溯到2001年,正值全国电力富余之际,葛洲坝电厂电量送出困难。由于历史原因,葛洲坝电厂的上网电价极低,仅0.102元/千瓦时,却承担着为三峡建设筹集资金的重任——国家将年发电150亿~160亿千瓦时的葛洲坝电厂上交的利润和所得税转作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再加上三峡电站建设期的发电收益,占三峡总投资额的20%。
尽管是国家统配电厂,但产权不甚明晰的葛洲坝电厂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寻找富余电力的出路。与此同时,刚刚从三峡大坝建设搬迁移民中恢复元气的宜昌市也开始大举招商引资,为了符合“世界水电城”的品牌,当地政府甚至为用电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每千瓦时补贴3分钱——2001年4月落户宜都的东阳光正是在这一政策吸引之下才大举投资的。
2001年1月,距离葛洲坝电厂只有4公里之遥的宜昌市点军区政府最终与葛洲坝电厂就区域经济一体化签订了共同发展载电工业区的双边协议,重点利用葛洲坝电厂就地转换电能的优势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步伐,该区政府还将紧邻葛洲坝电厂的沿江一带近10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定为宜昌市载电工业实验区基地。
但宜昌供电局立即就提出了异议。
根据《电力法》规定,“一个供电区内只设一个供电机构”,同时《供电营业规则》明确要求“各类电厂未经许可,不得从事电力供应与电能销售业务”。服从垂直管理、只对原国家电力部负责的宜昌市供电局,显然触动了宜昌市政府的敏感神经。
2001年8月,宜昌市政府在支持下辖区建立三峡台商工业园区的专题会上,甚至明确提到“供电局若不能低价供电,政府将架专线实施电厂直供”。这是宜昌市政府首次强硬的表态,也是对供电系统“不支持宜昌发展”所发出的不满信号。
宜昌市政府早在2002年国电公司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始准备在有供电能力的宜昌供电局营业区内单独建网供电——这相当于“越过”后来的国家电网,不仅抢走了后者的大客户,还不留给其一分一厘的收益。
双方博弈的结果是,在2002年国家即将拉开电力体制改革大幕之际,宜昌市得以采取“合同制电价、过网直供”的方式来维持当地的现状。
然而,2002年年底两件事情的发生打破了宜昌市的美梦:其一便是“厂网分开”,标志性事件是以葛洲坝电厂为基础、吸收三峡电站资产所进行的三峡总公司电力改制重组;其二是电力“巨无霸”——国家电网公司(下称“国电公司”)的成立。
“三峡总公司由于是国家直属机构,管理全国水电资源,级别远高于宜昌这个地级市,葛洲坝电厂与宜昌市之间的协议势必要经过三峡总公司的重新批准。”三峡总公司二级单位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三峡总公司改制后经国家同意,可以通过减征部分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来置换葛洲坝电价的提价空间,再加上2001年以后全国电力由富余转为趋紧,“葛洲坝电厂的电不再那么愿意轻易地转卖地方了”。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来自国电公司的压力。“葛洲坝电厂的电量如果直供的话,上网电量就会减少,宜昌供电公司的销售电量也随之减少,这样国电公司的利益就会受到客户和供应减少的双重影响。”宜昌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高层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
葛洲坝电厂目前平均上网电价为0.179元/千瓦时,而湖北火电脱硫上网电价为0.405元/千瓦时,价差逾1倍。如果葛洲坝电厂将数亿千瓦时的低价电量卖给企业,则湖北省电力公司将被迫购买高价电量,需要多支付上千万元。
该人士分析,即使是通过国电公司来调配,输配电价的确定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目前国家规定的湖北省输配电价格不到0.1元/千瓦时,“根本无法补偿国电公司因电厂‘直供电’给企业而遭受的损失。”
国电公司营销部人士也指出,国电积极支持直供电改革,但目前国家对电价管理非常严格,涨一厘都很难,“进行直供电改革,应该以确保正常输配电价为前提。”
国电收权:遥遥无期的“水电梦”
这实际上又演变为地方政府与中央在“保增长”与“保改革”之间的一种政策博弈,筹码就是作为地方政府经济支柱的少数几家大型国有企业。
于是,国电公司展开了针对“直供电”“收权”的“两步走”。
2006年3月1 日,长江电力[13.17 -1.13%]股份有限公司与宜昌市点军区凯普松电子科技公司(下称“凯普松”)签订的由葛洲坝电厂直接向该公司送电的协议终止。
2007年10月,出于巩固治理“大用户直供电”和“协议供电”的成果,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电监会联合发布通知,开始向各地方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优惠电价”政策发难——首先祭出的是掌握在国电公司各地供电局手中的“耗能黑名单”。
这事实上宣布了宜昌当地政府对电解铝及氯碱行业的电价扶持政策将告终结——包括宜都东阳光的高纯铝(使用电解铝技术)扩建项目和宜昌宜化集团的氯碱扩建项目,都将因电价成本陡然抬升而不堪重负。
除非进入经国家批准的“直接购电试点”名单,否则两家代表性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宜昌宜化集团负责“直购电”的一位高层向记者透露,这几年一直在争取,但上面批得较慢,“我们正在争取时机,最大的阻碍其实就是几家的利益不好分配,一是国电公司的收入可能因此减少,二是国家发改委也需要时间来平衡国电公司和其他方面的利益。”但他坦言,企业本身做不了这个工作,主要还得依靠地方政府来帮忙争取。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3年,宜昌市就首先上报了电解铝项目的直购电申请,但不幸中途夭折;2006年,宜昌市又完成了将宜化集团氯碱项目扩建纳入“国家大用户向发达企业直接购电试点”的所有报批程序。然而,至今仍无音讯。
“按照常理来判断,宜化集团应该能受到宜昌市政府的‘照顾’,毕竟电价在氯碱生产中的成本比例是非常大的,而宜化集团又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化肥企业,申请不下来‘直购电’,当地的优惠电价政策应该不会那么快取消。”宜昌市政府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这实际上又演变为地方政府与中央在“保增长”与“保改革”之间的一种政策博弈,筹码就是作为地方政府经济支柱的少数几家大型国有企业。
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再一次联合发布了关于清理优惠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针对经济增长放缓、高耗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情况,部分省(区)自行出台措施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通知称,“这种做法,造成电价政策的混乱和价格信号的扭曲,不利于促进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对各地自行出台的优惠电价措施进行清理,同时推进电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