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CCTV《大三峡》第三集 生命盾牌(视频)
2009/10/5 20:27:59    新闻来源:cctv.com

  呈现三峡工程恢弘全景 献礼新中国甲子华诞

  8集大型高清纪录片《大三峡》

  10月3号-10号 CCTV-1 17:07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一级文物——"生死牌"。

  这块"生死牌"曾经在1998年夏天,矗立在武汉市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龙王庙闸口,这里是武汉全市14个洪水险段中最危险的一处。

  当时守卫在这里的16个共产党员,为了表达誓与大堤共存亡的决心,他们制作了这块"生死牌",把自己的名字写到了上面。

  这是当时武汉江堤上2610块"生死牌"其中的一块。 

 



 
  1998年8月,有670万人在长江沿岸抗洪抢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了一道抗御洪水的防线。

  1998年的长江洪水让几百万人苦战了几十个昼夜, 2.23亿人受灾, 3004人死亡, 497万间房屋倒塌,上百万人失去家园,数千万亩农田减产或绝收,数亿斤计的粮食付诸东流,直接经济损失1660多亿元。这些场景已经过去了11年,但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就像是在昨天。

  究竟有什么办法,能够制服肆虐的洪水?能否筑起一道防线,成为人民生命的盾牌?

  在当年几百万人拼死保住的长江干堤,曾经插满了生死牌的江滩,如今作为武汉的城市名片,已成为一个以亲水、生态和休闲为标签的大型绿化广场。

  才十多年的时间,是什么在改变着人们对于这条大江的感受?

    
  三峡大坝的位置,在长江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从它的下游约80公里的枝城开始,到湖南岳阳的城陵矶,这中间约340公里,就是长江流域中著名的荆江河段。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荆江河段从古到今,多次洪水泛滥,1998年那场巨大的洪水,最危险严峻的一段也是在这里。

  在中国大陆板块,每到夏季,太平洋的海洋气团和西伯利亚的大陆气团,会在长江流域形成两个暴雨区。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暴雨区的降雨时间是相互错开的。一旦它们同时降雨,降水汇合在一起,长江河道来不及下泄,就会引发洪灾。荆江河段恰恰就处在这个暴雨频发地区的咽喉位置。

  1870年的夏天,时任湖广总督的李翰章和郭柏荫,给同治皇帝呈上这样一份奏折:"川江水势异涨,荆宜等属猝遭水患,并汉水时发,沿河民田垸堤漫淹"。这是有历史记载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

  黄陵庙。位于三峡大坝下游4公里三斗坪镇,这里供奉着大禹,中国人心目中一个伟大的治水英雄。

  在他身后头顶高悬着"凿石安澜"的牌匾,寄托着华夏先民治水除患的梦想。但在1870年的夏天,洪水冲进了黄陵庙,一直淹到了近4米高的大禹神像的头顶。

  今天人们来到这里,都要好奇的看一下,1870年那场大洪水在庙里的廊柱上留下的水痕。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长江一直交替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方面通过灌溉,滋养着两岸百姓,而一到汛期,肆虐的洪水却又威胁着两岸生灵。据史书记载,自公元前180年至1911年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14次,平均10年就有一次。而在荆江一带,关于江汉干堤决堤、溃口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1870年的洪灾概率,原本为千年一次,但在近1000年间,长江上这样的特大洪水就出现了三次。

  荆江北岸的江汉平原——这块面积约占长江中下游平原1/7的土地,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和高产优质棉区之一。然而,在先秦时期,这里曾经是一片周长约450公里的古湖泊群,名叫云梦泽。那时的云梦泽能够有效地吸纳来到荆江河段的长江洪水,减少洪灾对下游的影响。

  但是,随着荆江地区人口的增长和活动区域的不断扩大,云梦泽被逐渐围垦成了肥沃的农田。到距今约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云梦泽已经逐渐退化为湖沼,调蓄洪水的能力基本丧失。

  从此,荆江的洪水只能顺流南泄,形成"八百里洞庭"。

  然而,洪水挟带的大量泥沙也使得洞庭湖迅速淤塞萎缩,现有的水域已经不及全盛时期的1/6。

  云梦泽的消失和洞庭湖的萎缩,使得长江失去了天然的蓄洪场所,每年夏季的洪水,成为长江中游两岸百姓的最大威胁。

  为了保卫家园的平安,人们不断地与洪水抗争,在洪水频繁发作的长江沿岸,筑起了宽窄不一的圩垸。明朝嘉靖年间的1542年,作为长江北岸的最后一个自然穴口——郝穴,被封堵了起来。区域性的圩垸最终连接成最初的荆江大堤。

  虽然有荆江大堤的保护,荆江之险依然是悬在两岸民众头上的一把利剑。为什么这段全长182.35公里的大堤,1600年来不停的修筑加固,依然无法抹去洪水蒙在两岸百姓心头的阴霾呢?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生于1300年前的李白,为我们描绘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长江中游山原交替的地理特征。

  荆江河段地势平缓,冲出峡口的江水在这里缓缓通过,泥沙就大量沉积在这里,结果使河床不断抬高;而在下游,江水随地势自然的流淌,形成过多弯曲的河道,由于弯道内流速减小,容易淤积成沙洲浅滩,也降低了洪水下泄的能力,很容易造成洪水壅塞,引起堤防溃口,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作"九曲回肠"。

  由于荆江洪水多年向南分流淤积,逐渐形成两岸地势南高北低,一到汛期,水位高于荆北地面10m~14m,泥沙的淤积,已经使荆江河段出现了更大的险情。

  公元1548年,分封在荆州的辽王朱宪节,为了给嘉靖皇帝祈福,在荆江岸边修建了一座万寿宝塔。矗立在荆江大堤上的这座宝塔,还寄托着人们镇锁江流、降伏洪魔,保一方平安的美好愿望。

  然而,461年后,这座宝塔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塔身已经深陷荆江大堤堤面8米以下。


  这个相当于三层居民楼高的深度,就是461年来,随着荆江河床不断抬高,两岸百姓不断筑堤的结果。它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荆江大堤的堤面与荆州城内的三层楼房,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长江在荆江河段已成为一条悬河。

  在这样巨大的落差下,假如荆江大堤一旦溃堤,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将是一片汪洋,1500万人口、2300万亩农田,还有一些重要的大中城市、工矿企业、交通要道,都会被淹没。 

  由于荆江大堤需要年年加固,所以这里的老百姓每年都要从事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挑大堤。

为了保证荆江大堤的安全,每年冬春,荆江两岸都要组织50到70万劳力挑土修堤,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挑大堤"。几十万人一年中有三个月的时间要从事这项劳动,显然挑大堤已经成为荆江两岸民众的沉重负担。

  从1949年以来,荆江大堤累计加固土方量6.9亿立方米,是明代万里长城土方量的2倍。

  沉重的工程量和人海战术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水患。洪水的肆虐已经成为一座城市挥之不去的历史印迹,这座城市就是荆江下游的江城武汉。

  直到今天,武汉人不能忘记的,是1931年曾经遭遇的特大洪水。当时,长江上游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同时爆发的洪水涌入长江,造成全流域洪水泛滥,使沿江堤防多处溃决。

  然而,这样的洪灾在历史上却并不只有1931年这一次。回顾前一个世纪上半叶,长江洪水给我们留下这样一组数字:
  1931年洪灾  死亡14.5万人
  1935年洪灾  死亡14.2万人
  1949年洪灾  死亡5699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一年6月份爆发的长江洪水,让新生的共和国领导人意识到,要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第二年,一份关于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计划书,送到了毛泽东的办公桌上。兴建分洪工程,成为新中国对长江水患宣战的第一个战役。

  分洪,就是在洪水期间,将河槽不能容纳的洪水,分往其他河流、湖泊或洼地内,以降低河道水位,防止堤防溃口。这是牺牲局部、保存全局的一种措施。

  1952年4月5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在荆江河段的南岸开工。这是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个防洪工程,也是中国水利史上以分洪为主要思路的一个杰作。荆江两岸的30万民众汇集一处,仅仅用了75天,就完成了荆江分洪工程第一期主体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的进洪闸——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像,当时的劳动者是如何以肩挑手提的方式,建起了这个堪称大手笔的防洪工程。

  当时,年仅19岁的荆州姑娘辛志英也参与了这项工程的建设。

  辛志英回忆:当时我们的女同志啊,那是40几天没有洗过脸,也没洗过澡,没有水,也没时间洗澡。一天那是干到黑的,就是干,因为我们有任务的。白天干,晚上干,打到最后,我们这个组就起名字,就是铁姑娘、泥巴姑娘啊,40多天那确实是不简单。
  
  今天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上,还刻有以辛志英为原型的画像。回忆往事,老人最激动的不是被评上全国劳模,而是当年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辛志英回忆:当时我们自己编的顺口溜是:"田成方,渠成网,楼房林立,树成行,摩托汽车进农户,男女老少喜洋洋"…… 

  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北岸的沙市水文站。它距离上游的荆江分洪工程北闸仅15公里。水文站的工作人员,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每周两次记录这里的水文状况。

  然而,岸边台阶上的历史最高水位记录,却在提醒着人们那段难忘的记忆。

  44.67米,这是1954年长江洪峰经过这个水文站的最高水位。


  1954年的长江洪水,让刚刚竣工一年的荆江分洪工程迎来了它的第一次考试。当沙市水文站的水位达到44.67米的时候,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分洪三天后,沙市水位得以控制在43.5米以下。

  尽管如此,这次洪水仍然造成了长江、汉江干堤的64处溃口,受灾人口达到9000多万人,死亡3万3千多人,淹毁农田4755万亩。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京汉铁路,中断正常营运100天。

  今天,在武汉市汉口滨江公园矗立的抗洪纪念碑上,镶嵌着55年前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这次洪水,让新中国的领导人,对治理长江洪水灾害,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距离沙市水文站不足10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观音矶,万寿宝塔没有镇住滔滔的洪水,每到洪水来临,这里就是荆江抗洪前线指挥部的所在地。

  1958年3月,周恩来冒雪视察荆江大堤,他在这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站在这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周恩来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便是采取了分蓄洪的措施,荆江河段也只能防御枝城每秒8万立方米的洪水流量。如果遇到1870年的洪水,还有每秒3万立方米超量的洪峰无法解决。荆江溃堤,依然无法避免。

  1954年的洪水,使毛泽东主席将目光投向了上游的三峡。他对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

  1994年,在1954年那场大洪水40年之后,毛泽东的这个远景规划——三峡大坝终于开始动工修建。然而,当这座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的工程还在襁褓中的时候,1998年8月,长江的又一次大洪水冲过了三峡,扑向了荆江。

  沙市水文站记录的就是1998年8月17日的荆江水位。

  1998年8月16日,长江第六次洪峰汹涌而至。中午11点,沙市水位暴涨到44.75米,已经超出44.67米的保证水位。分洪,已迫在眉睫。
  14时  44.77米
  16时  44.82米
  18时  44.84米

  分洪区的百姓连夜搬迁。
  21时  44.95米
  23时  45.05米

  1998年8月17日中央电视台现场报道新闻,水位已涨到45.22米。

  45.22米,这不仅是1998年的最高水位,而且也是历史上的最高水位,这一水位线已经超过分洪线55公分。

  荆江大堤告急!武汉大堤告急!洪湖大堤告急!但是,严阵以待的分洪区,最终也没有接到分洪的命令,是什么让国家防总,做出了严防死守不分洪的决定呢?

  危急关头,正是清江上游的隔河岩水库超限度的拦蓄洪水,葛洲坝水库实施超蓄错峰。才微弱控制了长江上游的洪峰泄量,使沙市水位得以控制,让荆江险度难关,保住了分洪区内的10个乡镇,近50万人的生命财产和家园不被淹没。

  在洪水期间,一旦上游洪水与下游洪水相遇,将对下游造成巨大威胁,通过水坝拦截,使两个以上不同水源地的洪峰相遇的时间错开,就叫做"错峰"。

  事实上,葛洲坝水利枢纽在1998年错峰抗洪,每秒拦蓄超过51000立方米的洪水,使荆江水位降低0.15米,已经是它的极限。

  面对洪水,人们真正的希望是在葛洲坝上游40多公里的三斗坪。在这里一座更宏伟、有着巨大错峰能力的三峡大坝已经于1994年正式开工建设了。

  究竟什么才是三峡大坝赖以错峰调蓄洪水的关键呢?

  三峡大坝位于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处,当蓄水至175米的时候,它会在重庆至宜昌之间,形成一个长度为660公里,平均宽度约1.6公里,面积约1084平方公里的河道型水库。

  每年6月上旬长江汛期到来前,坝前水位降到145米;10月份汛期结束后,水库蓄水至175米。145 米到175 米间的落差使得水库空出221.5 亿立方米的容量调控洪水,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可蓄洪水量,可有效调节和控制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特别是对荆江河段的防洪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有没有足够的库容量,是三峡大坝调蓄洪水的关键,能不能够有效的泄洪,关系着三峡大坝自己的安危。

  三峡大坝的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央,长483米,共设置了22个溢流表孔,23个泄洪深孔。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为每秒10.25万立方米,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了1870年长江最大洪峰的流量。

  但是,长江作为世界上流速最快,最危险的河流之一,仅凭一个三峡大坝是无法锁住这条巨龙的,需要的是一个协同一致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

  这里是三峡工程的梯级调度中心,功能齐全的水库自动化调度系统,可以对大坝上下游的几十个水位站,大坝以上约50万平方公里流域中的雨情和水情,进行自动测报。每到汛期,由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一调度三峡工程各泄洪设施,实施防洪运用。

  2006年6月6日16时零六分,三峡工程的三期围堰开始了爆破拆除。整个爆破拆除过程仅仅只用了十二点八八八秒。在这一系列中国式的吉祥数字的背后,是人们期盼伏波安澜的美好愿望。

  三期横向围堰的成功爆破,使得三峡大坝开始全线挡水,它标志着三峡工程防洪效益开始发挥。

  2007年7月,长江上游的持续降雨,导致30日早8点三峡库区的入库流量为每秒51000立方米,这标志着2007年长江最大的洪峰正在向大坝袭来。

  就在大坝宣布停航4小时后,中国三峡总公司执行长江防总的调度令,于当天12时起,对三峡水库按每秒48000立方米的流量控制下泄。这说明,三峡大坝每秒钟要拦蓄超过3000立方米的洪水,以降低下游堤坝的防洪压力。

  2007年7月30日这天,经过14年持续建设的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开始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拦蓄洪水。

  7月30日和31日,三峡工程两度削峰,拦蓄洪水超过13亿立方米,荆江沙市水位低于警戒线3厘米。

  毕生献身于治江事业的林一山,当时已经双目失明,收音机是他关注外界的唯一方式。三峡大坝首次发挥防洪功能的消息,让97岁高龄的林一山等待了太久。

  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蔡其华介绍:荆江地区的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荆州市河道管理局沙市分局局长黄厚斌介绍:不仅仅是放松,是安全感;

  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郭志高介绍:防洪标准由过去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皮明庥介绍:洪水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介绍: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投资比以前是成倍增长;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介绍:这对我们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保障。 


  始建于南宋时期的观音矶,是荆江地区现存最为古老的抗洪建筑之一。半个世纪之前,周恩来总理在这里发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叹。

  如今,在观音矶附近还保留着三处抗洪纪念标志,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1952年建立——1952年的记忆是汗水
  98抗洪烈士纪念亭 1999年建立——1998年的记忆是悲壮;
  盛世安澜石刻 2006年建立——2006年的记忆是平安。

  461年前的万寿宝塔,只能寄托着人们"伏波安澜"的美好愿望。
  如今,安澜的现实不仅镌刻在沉甸甸的石头上,更深埋在人们的心里。

  三峡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保护江汉平原,洞庭湖区。
  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
  可使荆江河段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对武汉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

  2009年8月6日,五年来最大洪峰顺利通过三峡大坝。

  (来源:cctv.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