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火电企业如何止损
2012/8/2 10:31:17    新闻来源:

来源: 钢联资讯煤炭网

    清晨长跑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大唐集团)董事长刘顺达每日必修的功课之一。

“一般我跑到八九公里的时候,会觉得累,但因为我的目标是十公里,所以我可以超过这个距离,但假如我的目标只是五公里,可能我跑到六七公里的时候就很累了。”

在刘顺达心中,无论人生还是事业,一定先要先树立更高的目标。通晓国学的他告诉《英才》记者:“只有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人,才能讲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气。”

但诗人的情怀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过去四年,因为上游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扬,同时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又控制电价上涨,令五大发电集团中火电比例最高的大唐集团举步维艰。

虽然大唐集团的发电量在不断提升,但利润却逐年下降,甚至亏损。截至2012年4月,大唐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已达到88.5%,在五大发电集团中居于首位。高负债的重压令大唐集团举步维艰履,今年前四个月,其财务费用已达81亿元。

可是在今年1月,整个发电行业和大唐集团最艰难的时期,刘顺达却一反舆论悲观的论调,面对媒体高调宣称:“火电的春天即将来临。春天是属于出生在春天或者熬过冬天的人的。”因为他相信“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离解决问题就已经不远了。”

刘顺达的判断是否过早、过于乐观了?面对《英才》记者的质疑,刘顺达依然坚持当初的判断:“我们相信‘数字会说话’。一是在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80%;二是火电企业亏损面持续高达60%-70%;三是导致火电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电价因素。我们认为电价缺口在八九分钱,国家有关部门认为是三分钱,可一分钱对我们来说就是四五十亿元,八九分钱,就是几百亿元”,说到此处,刘顺达拿出一张统计得颇为详细的全国的电力成本数据表展示给《英才》记者,“我们只想弄清真相”,在刘看来,数字更能说明问题。

时下,媒体争议最多的事件是魏桥模式,山东魏桥集团建有自备电厂,不管是工商业用电,还是居民用电,电价都比国家电网低1/3以上。由此社会上不断有人质疑,“国家队”的五大电力集团的管理能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力权威人士不客气地指出:魏桥用的什么设备?全世界都搞公用电厂,这些成本都公开摆着呢。他自己在发明吗?怎么会比人家还低2/3,除非你煤耗比别人都低,但凭什么呢?我们这些人都是吃干饭的吗?

《英才》记者在深入走访大唐集团旗下的——大唐七台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发现:这本是一家建设成本过高的发电公司,曾经巨亏4.2亿元,但是却通过严控成本,开拓煤源,利用政策等方法,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时利润稳步增长。

虽然七台河的实践或许并不可完全复制,但是它暴露出的整个行业的弊病,以及管理水平提升所带来的价值,却值得整个电力行业反思。

调血脉

在一次向中央领导的报告中,刘顺达讲了一个核心观点:“现代社会要调好血脉,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现金流,一是电流。我所担心的是电流因为现金流的中断而中断。”

目前,大唐集团旗下的一些公司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150%-160%,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电厂都是有限责任公司,但是现在无法进行破产。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的电价调整是杯水车薪,但中小电力企业不敢破产,因为一破就是一片,现在有的电厂只能靠省公司担保,省公司如果破顶了,只能靠集团公司担保。”

从现实的情况看,刘顺达的“电流中断”说,或许只是一个“假说”,而与发电企业濒临破产却不能破产相对应的,是上游煤炭企业向电力行业的渗透和扩张。煤炭企业,显然成了保障电力供应的新生力军。

2012年6月28日,上海产权联合交易所网站发布公告,大唐集团向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转让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40%的股权。

而据刘顺达介绍,大唐集团下属电厂的股权转让并非一例,“我们很多电厂都在和煤炭企业合作,像信阳电厂在跟陕煤集团合作,安徽省就要求我们在淮南、淮北的电厂都要跟淮南矿务局进行合作,股权一半一半。”

在6月初,神华集团还收购了国网能源公司,这家公司是国家电网旗下的发电企业,交易涉及550亿元,这一举动使神华集团的火电装机容量甚至超过中电投。

神华集团无疑是近年来进军发电行业最引人注目的煤炭企业。从2008-2009年间,神华电力资产扩张了10%,之后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而在神华集团内部,电力资产被定义为产业链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去年,神华集团与安徽、福建等多个省市开展战略合作,加快电力业务在沿海和沿江地区的布局,并且成立神皖能源公司作为拓展安徽地区新电源点的平台。同时,从华阳投资(香港)有限公司手中买入华阳(洛阳)电业有限公司的51%的股权,控股了孟津电厂2台600MW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

2012年2月,神华又以16.51亿元的现金,对川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四川巴蜀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增资扩股,从而成为巴蜀电力的控股股东,神华持有巴蜀电力51%的股份,而巴蜀电力此时的装机容量超过了500万千瓦。

如果加上近期收购的国网能源1300万千瓦的电力资产,神华集团控股或持有的电力资产已逾6000万千瓦。相比之下,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电投,其火电资产仅为5200万千瓦,总装机也超过7000万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11年中国神华的财报显示,当年中国神华公司发电业务燃煤消耗量为8010万吨,其中耗用神华自产煤为6420万吨,占比高达80.1%。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种高比例的自供燃料的模式,是将集团煤炭销售获取的利润向电力板块转移。而电力板块本身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却失去了本该在煤炭市场拥有的较高议价权。

据统计,2011年,全火电行业盈利为206亿元,而其中,神华集团旗下的国华电力利润突破100亿元。如此大额的盈利,与其低廉的煤炭采购成本有很直接的关系。

电力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从2008年到现在这么大面积的行业性亏损,意味着肯定有地方出了大毛病。

也因此,《英才》记者采访电力企业老总们,听到最多的是全行业亏损。不仅仅是发电企业的问题,是整个国家的问题,整个社会的问题,我们相信国家最终会给一个解决的方案。

问刘顺达在降负债上,大唐有什么实际对策,他坦言“靠四条”:靠发展、靠改革、靠管理、靠政策。具体来讲,在发展中调整结构、转变方式。靠改革,靠体制机制的创新。在管理上,持续科学对标的量化和细化,形成一个机制,成本是国有企业的一个短板,成本也是大唐一保一降的关键。

调结构

对于煤企进入电力行业,目前国家还没有抑制政策出台。但电力行业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存在饮鸩止渴的问题。

“如果在政策正确的情况下,企业进行市场化的行为,它是正确的。但是在政策不正确的情况下,那就是病急乱投医。现在的情况显然不完全是企业行为,从长远来说,这种状况对国家是有伤害的。”

刘顺达也曾在自己的博客里讲:国家要实现两个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就是经济体制从计划到市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而现在来看,搞煤的去搞电,搞电的去搞煤,这不是扭曲了当初的政策吗?”

对于电力体制改革,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指出:“价格机制和准入机制是目前改革的关键。首先,价格必须是能够动的,市场经济最关键的就是价格,我们现在的电价是控制的;其次,电力投资目前不是靠市场引导,而是靠政府引导。绝大多数是国有电力企业,都想把规模做大。地方政府的投资动力也很大,如果不进行抑制,中国电力过剩的危险比短缺要大得多。”

所以,必须有一个部门对投资冲动进行抑制,这就是发改委。发改委审批又存在什么问题呢?在电力过剩时可能批得很少,会导致短缺;在电力短缺时可能批得很多,又导致过剩。林伯强认为,大短缺、大过剩的危险始终存在,从效率上讲,这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危害。

对于林伯强指出的问题,刘顺达认为是一个能源战略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需不需要发展电力?结构上是什么需求?未来我们需要发多少电能够解决问题,这些都没有量化细化。”

鉴于目前火电价格的扭曲,很多电企都纷纷转向水电和新能源发电。对此,刘顺达并不是很同意。

“风能是间歇性的,有风就有能,没有风就没有能;核能福岛事件的余波还没有过去,同时核能也不能无限去做;太阳能发电价格还很高。而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搞水电,但水电资源是有限的,同时水电还有一个移民和环境的问题,另外现在降水分布不均,你看我们的报表,水电也是巨亏。所以还要发展火电,这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煤价的高涨,让电力公司不愿再涉足火电。大唐以前每年投资1000多万千瓦,现在只是投资400-500万千瓦。

“我存量都没钱买煤,增量我还能投吗?不投了以后缺电找谁?”刘顺达几次向中央汇报未来的电力供应问题,便是如此原因,“电企亏损,发不出工资,我们留不住人。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后怎么解决?谁来买单?”

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大唐集团在电力行业之外,也选择往煤炭、煤化工、金融、科技与环保、商贸物流等其他五大板块拓展。

在资本方面,大唐集团目前正在筹划获得更多的金融牌照,同时希望能够实现集团资产的整体上市,“金融方面只要企业能拿的牌照全部都要拿,未来金融板块要大发展”,刘顺达说。

而在国际化方面,目前大唐集团在老挝、柬埔寨、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有一些项目,刘顺达认为:“中国的发电企业、电网公司走出去的项目不少,赚钱的也不少,发电企业走出去是一个方向。”

调自我

“‘人努力、政策好、天帮忙’这三条中两条都不行,现在只剩下人努力。”刘顺达告诉《英才》记者,即使对政策上的掣肘暂且不提,老天也的确没有帮上忙。

“我们水电主要布局在南方,广西、云南、贵州这些地方,这几年大旱没水。2009和2010年都有投产,但是水电利润却在下降。”

在水电投资加大的情况下,大唐集团的水电业绩却呈现下滑态势,2011年仅为4.46亿元,而2009、2010年分别为盈利23.4亿元和18.6亿元,更意想不到的是今年前四个月,水电业务亏损15.96亿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