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三峡,聚焦三峡20年——记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杜华举
2012/2/2 8:46:46 新闻来源:湖北日报
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杜华举。(安富斌 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 韩晓玲)知天命之年的杜华举,发已微霜。朗朗大笑之间,有着山东人的爽快,也有长期在三峡工地“泡”出的豪迈。
从1990年第一次拍摄与三峡有关的照片,多年来,他每个月至少去一次三峡工地,最多的一年在那里待了200多天。他跑遍了三峡工地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的每个山头,是在三峡工地累计采访时间最长、拍摄照片最多的记者,许多人称他为“杜三峡”。
跨越20年,聚焦三峡工程,杜华举已记不清自己究竟拍过几万张照片。令他自豪和满足的是,今后再难拍到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
打开笔记本电脑,从进行了数字化处理的多年前胶卷机拍的大量黑白照片,到后来用数码相机拍的无数彩色照片,杜华举总能说出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他拍摄的开幕式照片被媒体广泛采用。其中一张用鱼眼拍摄的全景照片,被《中国记者》杂志在封面上刊登。当时,他就决心要向摄影报道葛洲坝建设全过程的老前辈花皑学习,追踪三峡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他拍摄移民、大江截流、水库蓄水、船闸通航、大坝封顶、围堰爆破,将每个历史性的时刻和事件永久定格。
过大年,他却守在工地上,和三峡工程建设者一边喝酒一边说笑话。
他爬上钢筋笼,用镜头捕捉一群女电焊工的汗水与欢笑。
他拍摄移民新村,让历史永远记住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默默奉献。
他三赴巴东,与80多岁的老船工同吃同住。
在杜华举的镜头里,三峡工程是壮观的,是秀美的,是亲情的,是奉献的,是火热的……
看到大坝一天天增高,他就像看到孩子一天天成长。
可是对儿子来说,他却不是一位好爸爸。
1997年,为备战长江截流,杜华举第一次在工地上吃年饭。此后很多个春节,他都在三峡工地上度过。有一年除夕夜,儿子对着夜空说:“爸爸,新年快乐。”然后噙着眼泪问妈妈:“爸爸为什么总到三峡去过年呢?”
虽然觉得愧对妻儿,杜华举初衷不改。常年背着约10公斤的器材,冒着酷暑寒霜,奔走在钢筋林立的工地,攀爬100多米高的塔带机,杜华举拍起照片很“玩命”。
很苦,很累。他却认为这很正常。看到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身影,他说:“人家都是在这样干着啊!”
以前他不爱戴安全帽,因为容易遮挡镜头,后来在别人劝说下才戴上。有一天突然有个石块砸在安全帽上。他不敢想像,如果自己没戴安全帽呢?
在秭归移民新村拍摄时,他在楼顶上一边拍一边后退,突然感觉脚下一空,赶快向前稳住。回头一看后怕不已:差点就从7楼掉下去。
每次攀上塔吊或塔带机拍摄,他尽量不去看脚下。悬空100多米,这种心理恐惧哪能轻易克服?
2009年,杜华举病了。他动了大手术,摘除腹腔内一个约5.5公斤的瘤。上午9点推进手术室,下午2点才被推出来,光血就输了1500多毫升。“生病之后,我老实了一点,不敢再喝酒。”杜华举风趣地说。
然而在工作上,他依然不“老实”。手术后3个月,他又出现在三峡大坝上。
人物档案
杜华举,新华社湖北分社高级记者、图片总监。1961年7月生于山东省栖霞县,1984年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在新华社湖北分社工作至今。参加过三峡大江截流、’98抗洪、国庆50周年庆典、三峡二次截流、135米蓄水、三峡大坝封顶等大型报道,多幅作品获各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