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唐家山堰塞湖整治工程:紧张应对“桃花水”
2009/4/16 7:37:18    新闻来源:四川日报
                                  --唐家山堰塞体一期整治工程施工现场报道

  内容提要

  经过几个月数次惊心动魄的排险,唐家山堰塞湖整治工程远远没有结束。

  冬去春来,一场围绕唐家山整治工程的堰塞体明渠一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工程预计挖掘泥石流堆积体21.5万立方米,碎石土20.1万立方米,岩石13.6万立方米。能够让进水口30米扩展至130.8米,让718.5米的堰塞湖水位高程下降6.5米。此项工程必须在本月 “桃花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14日,记者再次抵达唐家山堰塞体明渠整治工程现场时,距离完工时间仅有16天—— 
  

   14日,汛期到来前的唐家山堰塞湖,湖水依旧清澈,载重车正运送土石方。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摄 


  ■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地壳甩出的“一撮土”塞住了湔江的去路,寂寂无名的北川唐家山瞬间名动四方,唐家山堰塞湖的泄洪排险亦成为世界的焦点。

  冬去春来,在唐家山,一场同样艰苦的施工已经打响。因为,本月底俗称“桃花水”的春汛即将来临。尽管唐家山这次的排险没有10个月前的惊心动魄,但其实,对唐家山及其堰塞湖的整治才刚刚开始。

  14日,本报记者独自驱车重返唐家山,记录唐家山整治工程的堰塞体明渠开挖一期工程的施工进程。

  一条施工便道,伸向唐家山堰塞体

  为确保汛期安全,早在今年2月,北川便启动了唐家山的整治工程。先期工作是修一条前往唐家山的施工便道。现在,这条便道已基本成型。

  进入唐家山,并不是容易的事。记者开车驶入北川县城后,便沿着老县城背后的塌方体前行。靠山一侧,一条简易公路伸向湔江深处,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河谷,头顶随时在掉落土石块。湔江河谷里,泥石流带来的大量石块平铺在河床上。苦竹坝索桥的守桥人、北川曲山镇楼房村村民朱贵海刚刚从桥上回来,他介绍,河床比以前抬高了10余米。通往茂县的公路大桥已踪影全无,公路隧道的出口只比河面高出一两米。

  从老县城前行约3公里,便是苦竹坝电站。地震后修的简易公路有了岔路口,一条沿河床通往唐家山对岸的堰塞湖坝顶,另一条沿着山则直接通往唐家山脚下。

  苦竹坝电站的水坝,以前有近20米高,如今露出河床不到10米。下方的电站站房只留下房顶的标志,而沿山的一条路,则是重要的唐家山应急通道,至今还有约100米的“硬骨头”没有啃下来。3月27日,施工单位的挖掘机手被埋在了塌方下,他用血肉模糊的手挖出空隙,钻了出来。

  沿着河床,越过3座简易桥梁,便来到堰塞体脚下。工程人员介绍,这段路有5.5公里,但实际长度超过7公里。

  坝顶帐篷空了,自动气象仪器还在转动

  观测人员的帐篷,已经人去篷空。但帐篷里的生活设施尚存,一口大锅立在帐篷中间,依稀讲述着去年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期间的惊险时刻。

  10个月前,到堰塞湖坝顶需要坐直升机或者艰难步行。而今,曾经的直升机停机坪上,已经有了10多间板房,这是负责唐家山整治工程堰塞体明渠开挖一期工程施工单位——中成集团的工作用房。

  在坝体上,曾立下汗马功劳的集装箱、油桶、小型挖掘机等设施还在,原本锃亮的壳体开始有了斑驳的锈迹。靠近堰塞湖的坝顶上,几台卫星接收设备被雨布罩了个严严实实,一台观测设备还立在脚架上,同样罩上了防水布。在这些设施的旁边,一台气象观测设备正在运转,风向标不停转动,仪器上的牌子清楚标明:“自动气象仪器,严禁接近,严禁触摸”。这套自动气象设备利用电池板供应能量,至今仍不间断地向气象部门发送唐家山的气象资料。

  唐家山处在风口上,平时四五级的风吹个不停。在坝顶施工的人员白天可以穿短袖,晚上则要穿大衣。

  观测人员去年搭建的帐篷,现在还剩下两顶,已经人去篷空。但帐篷里过去的生活设施尚存,一口大锅立在帐篷中间,依稀讲述去年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期间的惊险时刻。

  尽管路通了,但坝顶的后勤保障仍然困难。一开始,施工单位的生活用水要从远在10多公里外的北川擂鼓镇拉进去。现在,从数公里外的高山上找到水源,用橡皮管运水,比以前方便多了。为解决给养问题,施工单位将加油站设在了坝顶,还在现场设立了一个机械修理站。

  紧张施工,堰塞湖水位将下降6.5米

  每天有20台挖掘机、30辆载重汽车、5台装载设备在施工现场同时轰鸣,工程在与本月底即将到来的“桃花水”汛期抢时间。

  “距离完工仅有16天!”在中成集团板房办公室门口,这样的提示每天在变。而在另一块板上,汽车组耽误了1个小时工期被罚款2000元的告示,让施工现场气氛更感紧迫。导流渠旁,施工队伍内部正在进行一场竞赛,载重汽车喘着粗气把从堰塞体挖出的土石运向远方。

  中成集团施工人员李红兵介绍,2月27日,他带队进场施工。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修建施工便道。看似简单的事情因为要先让湔江改道,再清除淤泥、埋设涵管后才能铺路基,所以费了很大的劲。而今,这条便道因河水冲刷已经改道4次。实际上,施工单位为了将工程废料运出去,还先后修建了4条便道通往废料场。

  3月12日,施工队伍正式开始堰塞体明渠开挖一期工程。这一工程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设计,预计将挖掘泥石流堆积体21.5万立方米,碎石土20.1万立方米,岩石13.6万立方米。

  施工的办法是,在现有的导流渠旁将堰塞体挖掘并运走。再将导流渠由现在的进水口30米左右,扩展到130.8米,导流渠出口宽度要达到72米。李红兵说,工程施工不仅要将导流渠扩宽,还要将导流渠的底部高程降低。唐家山堰塞湖如今的水位高程是海拔718.5米,工程完成后要把水位降到712米,水面将下降6.5米,这样,就基本可以保证唐家山堰塞湖汛期安全。

  “现在的困难是,河水的流量越来越大。”李红兵说,施工将挖到现在的导流渠水面以下,因此时常有水渗进作业面,所有的机械都在水里泡着。由于所有的导流面都要降低高程,新的导流渠形成后才有办法施工,所以施工方已将导流渠改了3次流向,目前正在进行第4次导流渠的改道。

  “施工每天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李红兵烂熟于胸,现在有20台挖掘机、30辆载重汽车、5台装载设备,在同时施工。为赶在本月底汛期到来前完工,中成集团24小时施工,实行3班倒工作制。

  “其实施工的难度并不大,但安全隐患大。”李红兵坦承,一方面他担心塌方、余震的影响引起人员伤亡,另一方面也担心堰塞湖水位突然变化。“现在要涨‘桃花水’,说涨就涨。”李红兵安排了专人对堰塞湖水位进行监测,每天早中晚报3次水位数据,这是一项铁的纪律。在施工现场,10多位安全员随时都在盯着堰塞体。 
  

  最新播报

  唐家山堰塞湖整治二期工程将择机施工

  本报讯 (记者 李晓东)“唐家山堰塞体明渠开挖工程只是唐家山整治工程的项目之一。”绵阳市水务局工程师戴敏介绍。唐家山整治工程一期已经过省发改委的立项,除明渠开挖工程外,还包括大地监测项目、北川禹里乡防洪堤工程等。目前,大地监测工程和禹里乡防洪堤工程正在启动落实阶段,这两个工程将在年底完成。

  戴敏透露,唐家山堰塞湖整治二期工程正在编制实施中。按照设想,将在唐家山的左岸,也就是现在的大坝底部打一个10米宽、9米高的导流隧洞,将堰塞湖湖面水位由一期完成的海拔高程712米再降低2米,达到710米。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现有的导流明渠在遇到雨季、塌方、余震影响及其他原因堵塞的情况下,唐家山堰塞湖能够正常行洪。同时,二期工程还包括导流明渠两岸边坡加固项目。戴敏强调,唐家山堰塞湖整治二期工程还要等相关规划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再择机确定二期工程的施工。

  记者手记

  独返唐家山

  与10个月前坐直升机不同,这次进入唐家山更加惊险。因为是孤身一人开车上唐家山,一方面担心垮落的土石砸中汽车,另一方面也担心路况不好被“晾”在路上。事实上,唐家山给了我“警告”。当我试图把汽车开到导流明渠旁,近距离拍摄施工场景时,不想汽车陷入松软的路基中。我想尽办法将油门踩到底,转速达到5000转,如此反复折腾,车子还是在原地不能动弹。最后,施工方调来推土机,临时修了一截便道,我的车子才脱身。尽管如此,我还会去唐家山,不过下一次我会更加小心。

  记者与唐家山

  ● 2008年5月26日起,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攻坚战正式打响。本报记者急赴唐家山,每天从不同地点、不同角度发回抢险的最新报道。

  ● 去年6月7日,唐家山堰塞湖开始溢流。本报记者再次登临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次日,《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直击——泄流明渠 “扩容”全面展开》报道见报,向读者详细介绍了溢流第一天的情况和抢险人员再次进行导流明渠施工的情况。

  ● 去年6月9日,《悬湖泄流如白龙直冲山涧》再次详细披露抢险进程。10日,唐家山堰塞湖泄洪进入关键时期,本报记者兵分多路采访,6月11日,《奇迹,悬湖化险为夷》大型组合报道从不同侧面再现泄洪全过程,持续20多天的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胜利。报道关注的不仅仅是抢险,更关注堰塞湖背后的受灾群众生存状态。

  ● 去年10月8日,本报推出独家《山民变“湖民”后的生存调查》报道,展现北川漩坪乡耕地遭堰塞湖淹没的部分群众进行灾后重建的探索。

  《重回现场见证新生》栏目的邀请

  请与我们一起上路,同时盼望读者和网友提供线索和信息,让我们的重访到达更多感人之地,到达更多人的内心深处。

  热线电话:(028)86968643

  热线邮箱:shxwb@126.com网络支持:http://www.scol.com.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