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利委主任蔡其华回应三峡工程热点问题
2011/6/10 9:12:24 新闻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干旱是否由三峡工程诱发?三峡工程能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冲击吗……前一个时期,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罕见大旱,引发了公众对三峡工程调水及生态功能的持续关注--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回应三峡工程热点问题
前一个时期,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罕见大旱,引发了公众对三峡工程调水及生态功能的持续关注。
三峡工程2003年6月进入围堰发电期,2006年10月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进入试验性蓄水阶段,2010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至设计的正常蓄水位175米。其间,长江流域发生了强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引起了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热议,有人质疑这些灾害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干旱是否由三峡工程诱发?三峡工程能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冲击吗……这些都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5月31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为我们解析与三峡工程有关的十大热点话题。
一问:干旱是否由三峡工程诱发?
蔡其华:今年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近4成,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偏少近5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罕见少雨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根本原因,而造成今年长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自去年年底以来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南方热带系统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水汽输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等天气因素。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必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如2006年川渝出现罕见的大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均属极端天气事件。
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500毫巴(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特别是500毫巴代表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顶高程仅185米,相对于500毫巴对应的5500米高度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
这就是说,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相反,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二问:三峡工程能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冲击吗?
蔡其华: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即设计标准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并按照“防万年一遇的洪水,再加10%”进行校核,这是针对三峡工程本身安全抵御洪水能力而言的。
遇千年一遇的洪水时,大坝的各种运行指标都不会受到影响;当遭遇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大坝的主体结构不会受到影响,不会产生溃坝进而形成次生灾害,但其附属工程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防百年一遇的洪水”主要是针对三峡水库对下游河段的保护作用而言的,反映的是三峡水库对其下游的防洪保障作用。通过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4.50米,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的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秒,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00米,从而保证荆江河段与江汉平原的防洪安全。
三问:三峡放水是否影响长江中下游段河势的稳定?
蔡其华:三峡工程运用后,因清水下泄,水流挟沙能力增大,长江中下游的河势是否稳定,护岸工程的“崩岸”问题是否可控,广受社会关注。
这个问题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已经作出预测,认为三峡工程修建后,坝下游将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同流量水位有所下降,并指出“三峡工程兴建后,将根据下游河势调整的总趋势以及现有护岸工程情况,继续完善护岸工程,并对已建工程进行必要的加固”。
实测资料表明,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坝下游河道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全程冲刷已发展到湖口以下,冲刷的速度和范围要大于论证阶段的预计,但河势总体上尚未发生巨大变化。总的来说,论证阶段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由于近岸河床明显冲深,护岸工程下部的岸坡变陡,故“崩岸”现象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发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险工段。由于护岸工程在1998年大洪水以后不断兴建和加固,加之在发生崩岸时及时抢护,故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的中下游堤防未发生重大险情。今后通过加强河道监测,实施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同时严格制止非法采砂,可以保证堤防安全。
四问:保武汉是否就要淹重庆?
蔡其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010年7月19日,重庆寸滩水位达到184.53米,但当时三峡坝前水位只有147.5米,这说明三峡水库回水并没有到达重庆。
重庆寸滩水位高涨,是因为在重庆下游的铜锣峡十分狭窄,大水时会产生壅高20—30米。所以,三峡水库拦洪时,坝前水位虽有升高,但对重庆水位的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去年8月,三峡拦洪后水位升至160米,重庆的水位却只有170米。可见,重庆水位升高主要是金沙江、岷江及嘉陵江来水及铜锣峡峡口壅水所致。
五问:泥沙淤积会影响三峡水库防洪库容吗?
蔡其华:三峡论证及可行性研究阶段预测认为,在宜昌站年均来沙量为5.3亿吨(二十世纪60年代的来沙条件)及不考虑上游建库拦沙作用条件下,三峡水库运用100年后,正常蓄水位以下的防洪库容减少14%。
近年来,上游水利水电建设进展迅速,上游建库拦沙作用十分显著。近10年上游的来沙量已由论证阶段的年均5.3亿吨,减少到2亿吨左右,三峡水库库区的年均淤积量约1亿吨,仅为论证阶段预计值的三分之一。
研究表明,预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峡水库的大部分防洪库容将得到保留,与上游干支流的防洪工程联合运用,三峡水库的调洪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将得到提高,在遭遇特大洪水时,中下游临时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分蓄洪量将进一步减少。
六问:长江口盐水入侵现象加剧,是否与三峡水库有关?
蔡其华:三峡水库的调节库容只占坝址断面年径流量的3.7%,其调蓄作用不至于影响长江口的入海水量,但年内分配可能会有所改变。
根据三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在每年汛后的9月中旬至10月期间蓄水,这期间水库下泄流量将较天然情况有所减少,但长江口的盐水入侵多发生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在此期间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将较天然情况有所增加,会减轻盐水入侵。
三峡工程论证阶段的结论认为,“修建三峡水库对长江口盐水入侵有利有弊,但影响不大”。根据三峡水库目前的调度方式,经深入分析,也认为三峡工程总体上对长江口的盐水入侵的影响不大。近几年来,盐水入侵的频度和强度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长江口北段支流因淤积萎缩导致盐水倒灌南段支流,也与长江上游来水偏枯(宜昌站1991—2009年比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减少约7%,尤其是2006年较多年平均值偏小36.8%)、大通以下江段抽引水量增加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有关。
七问: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是否会影响重庆防洪?
蔡其华:重庆河段回水变动区受库区泥沙淤积影响,遇不同频率洪水时,沿程洪水位抬高明显。据初步分析,由于入库泥沙减少,在20世纪90年代水沙系列条件下,水库运行30年后,10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0.2米,2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0.92米,5年一遇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1.15米。
在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嘉陵江亭子口,乌江构皮滩、彭水等)建成后,三峡入库泥沙将减少更多,库尾段的泥沙淤积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对降低变动回水区特别是重庆市主城区洪水位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依据相关计算成果,在20世纪60年代的水沙系列条件下,水库运行30年后,库区总淤积量为29.32亿立方米,与上游不建库方案相比较,同期淤积量比减少24.1亿立方米,相对减少45%,洪水位也有所降低。
总之,由于上游水库拦截泥沙和水土保持等作用引起入库泥沙锐减,初步估计,未来100年一遇洪水位大约相当于原来50年一遇的洪水位,不会加重上游重庆市的防洪问题,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重庆市关键部位的防洪安排是否达到防洪要求。
(本报记者 何 平)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回应三峡工程热点问题
前一个时期,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罕见大旱,引发了公众对三峡工程调水及生态功能的持续关注。
三峡工程2003年6月进入围堰发电期,2006年10月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进入试验性蓄水阶段,2010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至设计的正常蓄水位175米。其间,长江流域发生了强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引起了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热议,有人质疑这些灾害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干旱是否由三峡工程诱发?三峡工程能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冲击吗……这些都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5月31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为我们解析与三峡工程有关的十大热点话题。
一问:干旱是否由三峡工程诱发?
蔡其华:今年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近4成,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偏少近5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罕见少雨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根本原因,而造成今年长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自去年年底以来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南方热带系统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水汽输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等天气因素。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必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如2006年川渝出现罕见的大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均属极端天气事件。
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500毫巴(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特别是500毫巴代表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顶高程仅185米,相对于500毫巴对应的5500米高度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
这就是说,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相反,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二问:三峡工程能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冲击吗?
蔡其华: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即设计标准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并按照“防万年一遇的洪水,再加10%”进行校核,这是针对三峡工程本身安全抵御洪水能力而言的。
遇千年一遇的洪水时,大坝的各种运行指标都不会受到影响;当遭遇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大坝的主体结构不会受到影响,不会产生溃坝进而形成次生灾害,但其附属工程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防百年一遇的洪水”主要是针对三峡水库对下游河段的保护作用而言的,反映的是三峡水库对其下游的防洪保障作用。通过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4.50米,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的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秒,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00米,从而保证荆江河段与江汉平原的防洪安全。
三问:三峡放水是否影响长江中下游段河势的稳定?
蔡其华:三峡工程运用后,因清水下泄,水流挟沙能力增大,长江中下游的河势是否稳定,护岸工程的“崩岸”问题是否可控,广受社会关注。
这个问题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已经作出预测,认为三峡工程修建后,坝下游将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同流量水位有所下降,并指出“三峡工程兴建后,将根据下游河势调整的总趋势以及现有护岸工程情况,继续完善护岸工程,并对已建工程进行必要的加固”。
实测资料表明,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坝下游河道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全程冲刷已发展到湖口以下,冲刷的速度和范围要大于论证阶段的预计,但河势总体上尚未发生巨大变化。总的来说,论证阶段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由于近岸河床明显冲深,护岸工程下部的岸坡变陡,故“崩岸”现象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发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险工段。由于护岸工程在1998年大洪水以后不断兴建和加固,加之在发生崩岸时及时抢护,故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的中下游堤防未发生重大险情。今后通过加强河道监测,实施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同时严格制止非法采砂,可以保证堤防安全。
四问:保武汉是否就要淹重庆?
蔡其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010年7月19日,重庆寸滩水位达到184.53米,但当时三峡坝前水位只有147.5米,这说明三峡水库回水并没有到达重庆。
重庆寸滩水位高涨,是因为在重庆下游的铜锣峡十分狭窄,大水时会产生壅高20—30米。所以,三峡水库拦洪时,坝前水位虽有升高,但对重庆水位的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去年8月,三峡拦洪后水位升至160米,重庆的水位却只有170米。可见,重庆水位升高主要是金沙江、岷江及嘉陵江来水及铜锣峡峡口壅水所致。
五问:泥沙淤积会影响三峡水库防洪库容吗?
蔡其华:三峡论证及可行性研究阶段预测认为,在宜昌站年均来沙量为5.3亿吨(二十世纪60年代的来沙条件)及不考虑上游建库拦沙作用条件下,三峡水库运用100年后,正常蓄水位以下的防洪库容减少14%。
近年来,上游水利水电建设进展迅速,上游建库拦沙作用十分显著。近10年上游的来沙量已由论证阶段的年均5.3亿吨,减少到2亿吨左右,三峡水库库区的年均淤积量约1亿吨,仅为论证阶段预计值的三分之一。
研究表明,预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峡水库的大部分防洪库容将得到保留,与上游干支流的防洪工程联合运用,三峡水库的调洪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将得到提高,在遭遇特大洪水时,中下游临时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分蓄洪量将进一步减少。
六问:长江口盐水入侵现象加剧,是否与三峡水库有关?
蔡其华:三峡水库的调节库容只占坝址断面年径流量的3.7%,其调蓄作用不至于影响长江口的入海水量,但年内分配可能会有所改变。
根据三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在每年汛后的9月中旬至10月期间蓄水,这期间水库下泄流量将较天然情况有所减少,但长江口的盐水入侵多发生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在此期间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将较天然情况有所增加,会减轻盐水入侵。
三峡工程论证阶段的结论认为,“修建三峡水库对长江口盐水入侵有利有弊,但影响不大”。根据三峡水库目前的调度方式,经深入分析,也认为三峡工程总体上对长江口的盐水入侵的影响不大。近几年来,盐水入侵的频度和强度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长江口北段支流因淤积萎缩导致盐水倒灌南段支流,也与长江上游来水偏枯(宜昌站1991—2009年比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减少约7%,尤其是2006年较多年平均值偏小36.8%)、大通以下江段抽引水量增加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有关。
七问: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是否会影响重庆防洪?
蔡其华:重庆河段回水变动区受库区泥沙淤积影响,遇不同频率洪水时,沿程洪水位抬高明显。据初步分析,由于入库泥沙减少,在20世纪90年代水沙系列条件下,水库运行30年后,10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0.2米,2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0.92米,5年一遇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1.15米。
在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嘉陵江亭子口,乌江构皮滩、彭水等)建成后,三峡入库泥沙将减少更多,库尾段的泥沙淤积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对降低变动回水区特别是重庆市主城区洪水位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依据相关计算成果,在20世纪60年代的水沙系列条件下,水库运行30年后,库区总淤积量为29.32亿立方米,与上游不建库方案相比较,同期淤积量比减少24.1亿立方米,相对减少45%,洪水位也有所降低。
总之,由于上游水库拦截泥沙和水土保持等作用引起入库泥沙锐减,初步估计,未来100年一遇洪水位大约相当于原来50年一遇的洪水位,不会加重上游重庆市的防洪问题,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重庆市关键部位的防洪安排是否达到防洪要求。
(本报记者 何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