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老科学家,他将生命的最后几十年,留给了三峡工程。
他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张光斗。
张光斗
“你别唬我,我是当过总工程师的”
1937年,25岁的张光斗第一次乘船经过长江三峡。他看山高谷狭、水流湍急,不禁感叹这里是一个优越的水利水电地址,他相信有一天中国强大了,一定会兴建三峡工程。
天随人愿,解放后不久,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开始勘测设计三峡工程。张光斗是当时的技术顾问,对三峡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进行技术支持。
1992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投票获得通过。那一年,张光斗正好80岁。
1993年5月,他被聘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核心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张光斗在汇聚了10个专家组、126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慎重研究、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核定了最终审查意见。
张光斗审阅批改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原件影印件
上图是一份三峡工程的初步设计报告,报告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张光斗的修改意见和批注。
面对300万字的报告,张光斗强调要抓住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他说:“我们要有信心、有志气建好三峡工程,我们又要如履薄冰地对待三峡工程,所以一定要抓住关键问题,只要是关键问题,千万不要放手。”
最终,在审查意见中他提出了对初步设计的一系列重大修改,包括水电机组单机容量和总装机规模、水电站排沙布置、船闸高边坡和充泄水系统,以及三期导流建筑物结构和布置方案等。
不仅是初步设计报告,他审查的每一份设计报告,回到报告编写者的手中时,往往在报告每页周边的空白处都布满了他批写的意见。密密麻麻的手书和原本的黑色打印字体形成鲜明地对比。
为了加强监管保证三峡枢纽工程质量,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于1999年5月成立了“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任命钱正英为组长,年近九十的张光斗为副组长。
2000年,为掌握第一手材料,张光斗坚持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5米高程的底孔,检查混泥土表面的平整度。当他发现有凹凸不平的麻面时,立刻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标准返工修复。
张光斗2000年在三峡工地检查工程质量
在专家组的指导和帮助下,三峡工程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了三峡工程的质量。
张光斗有一句口头禅:“你别唬我,我是当过总工程师的。”
“我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效力”
1912年,张光斗出生于江苏省的一个清贫家庭。1934年,他从上海交大毕业,并以排名第一的成绩得到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34年,张光斗获交通大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1937年,张光斗在美国获得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后,本有机会在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他毅然决定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抗日救国工作。
他曾说:“如果国都亡了,我念书还有什么用?”
张光斗在伯克利图书馆
1937年11月,张光斗回国后立即投身到祖国的水电建设工作中。为实现“实业抗日救国”的愿望,他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偏远的四川穷山沟,并先后在龙溪河、瀼渡河上修建了一批小型水电站,为长寿和万县的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
虽然这些电站的装机容量都很小,但这是中国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电站。
1939年,张光斗作为校核参与设计的桃花溪水电站图纸
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当时来华工作的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柯登总工程师多次邀请张光斗举家赴美,前往国外发展事业,但都被张光斗婉言谢绝了。
他说:“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的老百姓养育和培养了我,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我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效力,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服务。”
开拓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
1951年,他领导“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设计,首次在黄河下游成功地破堤取水,为下游引黄灌溉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开发利用黄河的一次大胆尝试。
1955年,张光斗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主任。
1956年,由于他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成绩卓著,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56年,《新清华》关于先进生产者代表张光斗的报道
1958 年,他作为总工程师主持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他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采用了深厚覆盖层混凝土防渗墙、高土石坝薄黏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革新技术。
密云水库一年实现拦洪,两年建成。没日没夜的工作让张光斗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1958年,张光斗审定和批准签发的密云水库总布置图
后来,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密云水库,白河主坝保护层发生滑坡。为了抢险加固,工地指挥部的领导急召在外地的张光斗回京。
已经64岁的张光斗及时赶到了密云水库工地。但因为他正被审查、被批判,负责人先明确地告诉他,这次加固工程的设计张光斗要负责,但不能在设计图纸上签字。
即使遭受了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张光斗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程加固工作中。他每天奔波在大坝工地,爬上爬下检查施工质量,对设计图纸一张张地仔细审查,十分出色的完成了工作。
回想起这件事,张光斗说:“我当时想我是为人民工作的,让我签字也好,不让我签字也好,反正我要认真干事情,要对老百姓负责。”
严谨敬业的“较真儿老头”
张光斗曾说:“水利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酿成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要慎之又慎。”
从黄河的龙羊峡、拉西瓦,到长江的葛洲坝、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祖国大地从南到北各大水电站的坝址,几乎都留下了张光斗的足迹。
几十年来,无论参与哪一个工程,他一定要去工地。到了工地,一定要去施工现场。工程的关键部位,再艰难危险,他也要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摸一摸。
20世纪80年代,在葛洲坝工地,为了检查二江泄水闸护坦表面混凝土过水后的情况,张光斗坚持乘坐“沉箱”潜入水下亲自查看。驾驶沉箱的工人师傅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岁数的老人还敢坐沉箱潜到水底下来工作。
教书育人,为高等工科教育添砖加瓦
1949年,张光斗前往清华大学任教,为土木工程系开设高等结构力学和水力发电工程两门课程。在往后的50 多年里,他一面投身于水利建设事业,一面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水利水电建设人才。
20世纪50年代初,张光斗率先在国内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培养了国内首批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
60年代,他花费大量精力,搜集国内外资料,结合个人多年工程实践的经验,编写了一部《水工建筑物》专著。
改革开放后,他数年辛勤努力,每日伏案疾书数小时,手持放大镜重新著书立说,相继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上、下册,《专门水工建筑物》三部专著。
他常常教导学生,要做一名有良知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如果发现有不合格的混凝土要入仓浇筑,为保证工程质量,一定要敢于站在混凝土吊罐下面阻止吊罐下料,拒绝“豆腐渣”工程。
从教50多年,张光斗指导过的学生逾5000余人,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的栋梁之才,其中包括一批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建设的总工程师,多名国家设计大师,还包括10多位两院院士。
随着国家工程技术的发展和需要,1994年,张光斗与王大珩等6名科学家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上书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终于得到了批准。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张光斗被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耄耋之年,他依旧保持勤奋好学的精神,开始学习使用计算机打字,并完成了70万字的自传体著作《我的人生之路》。
2013年6月21日,张光斗因病在京逝世,享年101岁。
胸怀祖国,情系山河,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水利水电事业。
致敬!
张光斗
(1912.5-2013.6)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情系山河:张光斗传》,王光纶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张光斗》,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3.《把一生的爱献给祖国的江河——记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教育家张光斗》,清华大学新闻网
4.《张光斗:水电情怀 一生爱国》,北极星电力网
5.《他对祖国爱得深沉——记中国水电泰斗张光斗》,清华大学新闻网
6. 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