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妈妈: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2011/5/4 8:28:09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汪闻韶院士辞世已有三年多了。这些年来,每每忆及往事,与汪院士夫妇的交往和接触总会使我感慨良多。自我2002年调到岩土所工作后,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与汪院士一家经常有所交往。透过与两位老人点滴事例的接触,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朴实、儒雅的氛围。虽然我不懂得汪院士高深的学问,但他那“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高尚品质,确实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有关回忆汪院士的文章已经很多了,而我这里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记述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汪闻韶院士的夫人严素秋女士(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汪妈妈)留给我心灵的感触。
名门之后,玉质天成
以前,很多人以为汪妈妈是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而事实上,她是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之后。汪妈妈的父亲严绍曾,字贯公,江苏扬州江都仙女镇人,清朝末年的进士。曾执教清肃亲王第十六子(光绪的堂弟)。严贯公虽然学达进士,但无意为官,在当地塾馆讲书,门生众多,极受尊重。新中国成立后,严贯公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1958年辞世,享年84岁,被誉为清末名儒。
汪妈妈的父亲为人耿直,在日军占领期间,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坚决不去日伪政府做官,因此导致家道清贫。但尽管如此,严素秋仍秉承家族一贯的书香门风,努力向学,小学毕业后,她即考入了当时竞争非常激烈的扬州中学,这是一所名人辈出、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
1935年秋,汪闻韶的父亲、中央大学畜牧系教授在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举办乳业训练班,作为女子生活部学生的严素秋被扬州中学选派至训练班学习。在训练班期间,严素秋学习努力、工作勤劳,其结业成绩优秀,为全班之首。而更为突出的是,她品性诚实、生活俭省、为人忠厚。记得在我和汪妈妈聊天时,汪妈妈曾回忆起她在南京学习时的经历,当时训练班的学习和工作十分紧张和辛苦,白天既要学习,还要在奶牛场实习,一天只有几个铜板的伙食费,但她却不以为苦,一心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尽管当时家中清贫,但她却丝毫没有追求金钱的欲望。汪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在南京期间,汪闻韶的父亲曾让她到家中抄写资料,当时书桌上经常散布着铜币,也没有具体的数目。但她却毫无所动,视若无睹,总是心无旁骛地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每次听汪妈妈讲述往事之后,我自己常常想,这些平凡、细小的事例看似虽不起眼,但却折射出一个平凡的女人勤奋、诚实、善良的品质。正是由于汪妈妈这种勤恳朴实、诚实善良的品格,给汪闻韶的父亲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成就了她与汪闻韶一生珠联璧合的姻缘。
尽管汪闻韶与严素秋订婚前素昧平生,只是在父母的牵线搭桥下结合的,但两人所共有的朴实、善良的品质,以及两家世代相续的书香门风却使两人一见如故。晚年谈及自己的婚姻生活时,汪院士曾多次说过:“我和素秋结婚几十年来,虽然没有现在年轻人花前月下的浪漫,但我们很幸福”。
在我和汪妈妈的接触中,我时常能感受到她勤奋学习的精神和对新知识的追求。晚年的汪妈妈尽管视力下降,但她仍然坚持每天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和她一起交谈,老人家对时事的敏锐和新知识的把握,常令我惊异且自愧不如。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的贫寒,严素秋的父母准备让她初中毕业后即参加工作,以接济家用,但她仍然愿意继续读书。订婚后,在汪闻韶父母的资助下,严素秋选择了继续上高中学习,只是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中断了她的学业,不得已她才回到了扬州江都。新中国成立前,严素秋曾担任小学教师。对待工作,她恪尽职守,教书育人,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记得汪妈妈曾自豪地告诉我,她所教过的学生都对她的课印象深刻,评价甚高。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美国的汪闻韶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回国工作。为全力支持汪闻韶的科研事业,汪妈妈辞去了小学教师的工作,从此开始了相夫教子、默默奉献的另一段人生事业。
相濡以沫,爱情坚贞
汪闻韶与严素秋是在父亲的介绍和母亲的促成下结合的。自1936年7月在苏州订婚,到1946年1月在重庆正式结婚,再到2007年10月汪闻韶去世,汪妈妈与汪院士相伴相依一同走过了71年漫漫人生路程。这期间,伴随着艰难时世的风云变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严素秋和汪闻韶也经历了许多的离散、困厄、艰辛和危难。但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困苦,两人一直怀着对爱情的坚贞,不离不弃地相望相守,相濡以沫的一路同行,共同谱写出一曲美好的爱的篇章。
在和汪妈妈交往的过程中,汪妈妈曾多次向我忆及年轻时的往事,尤其是抗战期间她与汪闻韶多年分别时的艰辛。1936年汪闻韶与严素秋订婚后,1937年6月,严素秋从扬州中学女子生活部毕业,随即被聘赴上海生生牛奶场工作。不久,严素秋因事回扬州,路过苏州,特地前往拜见汪闻韶的祖母。离开苏州之日,汪闻韶亲自摇船沿外城河,送她到平门火车站。由于木船靠岸处离车站还有约二百步,汪闻韶先让家里仆人送她进站,自己留船上看船。待仆人回船,汪闻韶再匆匆赶去车站时,火车已开动。由于此后不久,1937年8月13日上海“八、一三”事变暴发,日军入侵华东,苏州、扬州均遭兵燹之祸,汪闻韶和严素秋这一对已经订婚的恋人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隔别,因此,这一次送别给汪闻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晚年的汪院士在他的《人生散忆》中,曾十分深情地回忆起这次送别的细节。
由于战争的突然爆发,严素秋中断了高中学业,回到扬州江都老家。而汪闻韶则随父母加入了中央大学南迁逃难的旅程。1938年,汪闻韶考入中央大学水利系,1943年汪闻韶毕业后赴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张掖工作站工作,1945年调任黄委宁夏灌溉工程总队工作,1945年底,汪闻韶因母亲病故返回重庆,1946年初,汪闻韶父亲从美国考察回国自苏州携严素秋至重庆与汪闻韶完婚。在这颠沛流离的漫漫岁月中,严素秋苦苦相守了8年多,这期间,维系她心中思念的精神支柱和坚定的信物就是汪闻韶的一封看似流水账的来信。汪妈妈告诉我,在这8年多漫长的分别期间,曾有人劝她放弃了算了,也有人向她提亲。但她对汪闻韶的品性坚信不疑,对心中爱人的期待坚贞不渝。从17岁订婚到26岁结婚,9年天各一方的牵挂、忧虑,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企盼、思念和煎熬,这需要何等坚强的毅力啊。每当我听到汪妈妈和我谈及这段经历,看到她老人家挂在脸上的幸福笑容,我都会深深地感动不已。这种坚贞的爱情,其牢固的基础就是两个人的志同道合、心灵相契。
结婚一年后,为了一展心中科学报国的宏大愿望,汪闻韶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原打算赴美后很快就学成回国,谁知时局变幻,这一去竟又是7年之久。汪闻韶和严素秋这一对刚刚开始享受平静家庭生活的夫妻,又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别离,分别之时,严素秋已怀有身孕,他们的大女儿刚刚1岁。为了让汪闻韶安心地攻读学业,严素秋一边抚养年幼的女儿,一边照顾年迈的公公,一个人默默地承担了家庭的重任。
1951年夏,汪闻韶的父亲因肺动脉突然破裂病逝,而此时由于朝鲜战争的缘故,美方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境,汪闻韶无法回国。为全力负担家庭生计,严素秋将两个孩子(大儿子是汪闻韶出国后出生的)托邻居照顾,自己到小学任教,同时每周还要到工人夜校兼课。尽管当时的生活步履维艰,但汪妈妈却从无抱怨,也从未向远隔重洋的汪闻韶透露半分。她以自己默默的支撑,全力支持着丈夫的学业。
有关回忆汪院士的文章已经很多了,而我这里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记述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汪闻韶院士的夫人严素秋女士(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汪妈妈)留给我心灵的感触。
名门之后,玉质天成
以前,很多人以为汪妈妈是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而事实上,她是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之后。汪妈妈的父亲严绍曾,字贯公,江苏扬州江都仙女镇人,清朝末年的进士。曾执教清肃亲王第十六子(光绪的堂弟)。严贯公虽然学达进士,但无意为官,在当地塾馆讲书,门生众多,极受尊重。新中国成立后,严贯公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1958年辞世,享年84岁,被誉为清末名儒。
汪妈妈与父亲和小儿子在扬州合影(1956年5月)
汪妈妈的父亲为人耿直,在日军占领期间,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坚决不去日伪政府做官,因此导致家道清贫。但尽管如此,严素秋仍秉承家族一贯的书香门风,努力向学,小学毕业后,她即考入了当时竞争非常激烈的扬州中学,这是一所名人辈出、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
1935年秋,汪闻韶的父亲、中央大学畜牧系教授在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举办乳业训练班,作为女子生活部学生的严素秋被扬州中学选派至训练班学习。在训练班期间,严素秋学习努力、工作勤劳,其结业成绩优秀,为全班之首。而更为突出的是,她品性诚实、生活俭省、为人忠厚。记得在我和汪妈妈聊天时,汪妈妈曾回忆起她在南京学习时的经历,当时训练班的学习和工作十分紧张和辛苦,白天既要学习,还要在奶牛场实习,一天只有几个铜板的伙食费,但她却不以为苦,一心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尽管当时家中清贫,但她却丝毫没有追求金钱的欲望。汪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在南京期间,汪闻韶的父亲曾让她到家中抄写资料,当时书桌上经常散布着铜币,也没有具体的数目。但她却毫无所动,视若无睹,总是心无旁骛地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每次听汪妈妈讲述往事之后,我自己常常想,这些平凡、细小的事例看似虽不起眼,但却折射出一个平凡的女人勤奋、诚实、善良的品质。正是由于汪妈妈这种勤恳朴实、诚实善良的品格,给汪闻韶的父亲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成就了她与汪闻韶一生珠联璧合的姻缘。
尽管汪闻韶与严素秋订婚前素昧平生,只是在父母的牵线搭桥下结合的,但两人所共有的朴实、善良的品质,以及两家世代相续的书香门风却使两人一见如故。晚年谈及自己的婚姻生活时,汪院士曾多次说过:“我和素秋结婚几十年来,虽然没有现在年轻人花前月下的浪漫,但我们很幸福”。
在我和汪妈妈的接触中,我时常能感受到她勤奋学习的精神和对新知识的追求。晚年的汪妈妈尽管视力下降,但她仍然坚持每天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和她一起交谈,老人家对时事的敏锐和新知识的把握,常令我惊异且自愧不如。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的贫寒,严素秋的父母准备让她初中毕业后即参加工作,以接济家用,但她仍然愿意继续读书。订婚后,在汪闻韶父母的资助下,严素秋选择了继续上高中学习,只是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中断了她的学业,不得已她才回到了扬州江都。新中国成立前,严素秋曾担任小学教师。对待工作,她恪尽职守,教书育人,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记得汪妈妈曾自豪地告诉我,她所教过的学生都对她的课印象深刻,评价甚高。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美国的汪闻韶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回国工作。为全力支持汪闻韶的科研事业,汪妈妈辞去了小学教师的工作,从此开始了相夫教子、默默奉献的另一段人生事业。
相濡以沫,爱情坚贞
汪闻韶与严素秋是在父亲的介绍和母亲的促成下结合的。自1936年7月在苏州订婚,到1946年1月在重庆正式结婚,再到2007年10月汪闻韶去世,汪妈妈与汪院士相伴相依一同走过了71年漫漫人生路程。这期间,伴随着艰难时世的风云变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严素秋和汪闻韶也经历了许多的离散、困厄、艰辛和危难。但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困苦,两人一直怀着对爱情的坚贞,不离不弃地相望相守,相濡以沫的一路同行,共同谱写出一曲美好的爱的篇章。
在和汪妈妈交往的过程中,汪妈妈曾多次向我忆及年轻时的往事,尤其是抗战期间她与汪闻韶多年分别时的艰辛。1936年汪闻韶与严素秋订婚后,1937年6月,严素秋从扬州中学女子生活部毕业,随即被聘赴上海生生牛奶场工作。不久,严素秋因事回扬州,路过苏州,特地前往拜见汪闻韶的祖母。离开苏州之日,汪闻韶亲自摇船沿外城河,送她到平门火车站。由于木船靠岸处离车站还有约二百步,汪闻韶先让家里仆人送她进站,自己留船上看船。待仆人回船,汪闻韶再匆匆赶去车站时,火车已开动。由于此后不久,1937年8月13日上海“八、一三”事变暴发,日军入侵华东,苏州、扬州均遭兵燹之祸,汪闻韶和严素秋这一对已经订婚的恋人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隔别,因此,这一次送别给汪闻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晚年的汪院士在他的《人生散忆》中,曾十分深情地回忆起这次送别的细节。
汪妈妈(17岁时)在上海生生牛奶场工作
由于战争的突然爆发,严素秋中断了高中学业,回到扬州江都老家。而汪闻韶则随父母加入了中央大学南迁逃难的旅程。1938年,汪闻韶考入中央大学水利系,1943年汪闻韶毕业后赴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张掖工作站工作,1945年调任黄委宁夏灌溉工程总队工作,1945年底,汪闻韶因母亲病故返回重庆,1946年初,汪闻韶父亲从美国考察回国自苏州携严素秋至重庆与汪闻韶完婚。在这颠沛流离的漫漫岁月中,严素秋苦苦相守了8年多,这期间,维系她心中思念的精神支柱和坚定的信物就是汪闻韶的一封看似流水账的来信。汪妈妈告诉我,在这8年多漫长的分别期间,曾有人劝她放弃了算了,也有人向她提亲。但她对汪闻韶的品性坚信不疑,对心中爱人的期待坚贞不渝。从17岁订婚到26岁结婚,9年天各一方的牵挂、忧虑,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企盼、思念和煎熬,这需要何等坚强的毅力啊。每当我听到汪妈妈和我谈及这段经历,看到她老人家挂在脸上的幸福笑容,我都会深深地感动不已。这种坚贞的爱情,其牢固的基础就是两个人的志同道合、心灵相契。
结婚一年后,为了一展心中科学报国的宏大愿望,汪闻韶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原打算赴美后很快就学成回国,谁知时局变幻,这一去竟又是7年之久。汪闻韶和严素秋这一对刚刚开始享受平静家庭生活的夫妻,又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别离,分别之时,严素秋已怀有身孕,他们的大女儿刚刚1岁。为了让汪闻韶安心地攻读学业,严素秋一边抚养年幼的女儿,一边照顾年迈的公公,一个人默默地承担了家庭的重任。
1951年夏,汪闻韶的父亲因肺动脉突然破裂病逝,而此时由于朝鲜战争的缘故,美方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境,汪闻韶无法回国。为全力负担家庭生计,严素秋将两个孩子(大儿子是汪闻韶出国后出生的)托邻居照顾,自己到小学任教,同时每周还要到工人夜校兼课。尽管当时的生活步履维艰,但汪妈妈却从无抱怨,也从未向远隔重洋的汪闻韶透露半分。她以自己默默的支撑,全力支持着丈夫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