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黄中良:铸造“世界一流”的水电丰碑
2010/11/4 20:26:48    新闻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黄中良:铸造“世界一流”的水电丰碑(组图)

  ——记全国劳动模范、广西方元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桥巩水电站分公司总经理黄中良



    大片甘蔗林在晨雾的笼罩下清郁苍翠,伴随着不远处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甘蔗林后面的桥巩水电站在晨雾中开始了新一天的运作。面对奔涌的红河水,黄中良的表情从容淡定,今年4月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成为广西的骄傲和光荣。面对于笼罩在身上的光环,黄中良更愿意倾吐对这个水电站的特殊感情,“我只想在有生之年,为水电事业做点事。”

    而他确实做到了!这个47岁的中年汉子在6年里,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带领着电站员工铸造了一个又一个水电丰碑。

    从云贵高原奔涌而下的红水河在流经来宾市迁江镇这个地方,又结出了第九颗“明珠”——红水河流域规划建设的10个梯级电站中的第9座——桥巩水电站。2004年,黄中良受命筹建桥巩水电站工作,从电站建设至今,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已创出了多项“全国第一”和“世界一流”:电站设计安装8台5.7万千瓦灯泡贯流式机组,单机容量刷新国内纪录,成为全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机组总体设计制造、安装和建设管理难度指标均达世界一流水平;水轮机制造工艺、发电机尺寸、推力轴承和机组总体结构等难度系数均高于国内外已投产机组;发电机轴系采用两支点双悬臂结构,支撑方式达国际最先进技术水平,轴承负荷达世界第一;单台机组平均安装用时仅2个多月,创国内超大型机组安装最短时间纪录;从电站开工建设到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用时不到3年,远远超过了国内同类项目的建设进度……

    一系列骄人的成绩见证着黄中良和他的同事们6年来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筚路蓝缕担重任 披荆斩棘创业艰

    2004年,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面临着一项重大工程建设的难题——建设桥巩水电站。而广西投资集团从来没有独立承担过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毫无经验可言,必须承担极大的挑战和风险。尽管前方的道路困难重重,但是桥巩水电站工程是广西“十五”规划新增开工、实施“西电东送”电源建设工程的重大项目,利国利民,不能耽搁。

    建设电站的重担最终落到了黄中良的肩上。1981年从电力工业部吉林丰满水电学校毕业的黄中良,先后从事过水电站技术和管理等工作,担任过广西恶滩水电厂厂长、广西桂冠开投电力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等职务,获得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多年的实践锻炼为他勇挑桥巩水电站建设重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使集团公司放手让黄中良一个人去组队,去管理。

    这个团队最初只有六七个人,后来增至20人。6年来黄中良以身作则,带领他们卧薪尝胆,夙兴夜寐战斗在工地上,经常连续几个月不回家,先后战胜了移民征地受阻、基坑三次严重渗水、50年一遇特大洪水、雨雪冰冻灾害、设备到货延后等许多困难。

    风吹日晒,艰苦劳作考验着黄中良和队员们的意志,而技术上的难题更是对他的能力和工程的进程提出了挑战。桥巩水电站当初设计安装10台单机容量4.5万千瓦的灯泡贯流式机组,这个方案可以降低制造难度,规避制造风险,但增加了工程投资,不利于生产运营。为此黄中良提出了挑战单机容量5.7万千瓦的超大型灯泡贯流式机组的构想,这对于机组的设计及制造工艺技术难度均达到了世界之最,且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当时遭到了不少专家的质疑和否定。但黄中良没有就此却步,他进行了反复的论证,以其严谨科学的态度和缜密确凿的数据取得了专家和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正是在这种需要不断克服新困难的磨砺下,黄中良带领团队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将工程建设快速向前推进,2005年11月,桥巩水电站土建工程开工建设;2006年3月,主体土建进入混凝土浇筑施工;2007年11月,桥巩水电站完成大江截流;2008年7月,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10年12月16日,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团队协作聚激情 征程路上共奋斗回首

    6年多来的艰苦奋斗,黄中良感慨最多的就是他的团队,这是他最值得自豪开心的事情,和队员们一起奋斗的经历也是最令他难忘的。为了将电站早日建成投产,黄中良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在了工地上。有家顾不上,对老人不能尽孝,对孩子不能照管,是黄中良心中对家人最大的愧疚。在工程建设进入施工关键时期,黄中良的父亲与岳父几乎同时病发入院,不久在医院同时病逝,而他为了工程整日奔波在外,老人住院都不能亲自照顾,老人离世时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爱人病重,黄中良正分身乏术之时又接到了女儿的病危通知书,他才想起因为工作竟连一天都没能好好地陪过孩子,这位钢铁般意志的汉子此时也忍不住暗自垂泪……

    两副重担压在黄中良肩上,一边是国家一边是小家,而他选择了坚守在施工一线。桥巩水电站坝址处于喀斯特溶岩地带,地质结构较为复杂,险象、险情多发,为主体工程施工增加了不少难度。2006年,电站基坑出现三次较大的漏水事件。黄中良和同事们顶烈日,冒酷暑,连续拼搏两个多月,最终遏住漏水,确保了基坑的正常生产。 2008年6月的一场特大洪水袭向正在施工的2号基坑,黄中良到达现场亲自指挥,坚持二十多个小时没有离开,施工设备保住了,他却病倒了。而当得知施工现场又出现险情,他又毅然回到了工地。

    黄中良以身作则,勇于为员工和企业承担风险,和忘我拼搏的“玩命”精神及行动感染了周围的员工。副总经理潘雪梅扔下年幼的孩子,长年一心扑在工地上,经常连“六一”儿童节也不能陪着孩子过。副总工程师庞力平的父亲病危,他也脱不开身,父亲病逝后两天他又出现在工地上。移民部主任黄维检为了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没日没夜地奔波操劳,原本瘦弱的身子骨更显单薄。这样的事例在团队中举不胜举。正是这样一支充满激情、无私奉献拼搏的“水电团队”不断地创造着成功和辉煌。

    提到总经理黄中良,同事们都很佩服他处理问题的魄力和果断。面对着困难,他总是有办法和力量去调动起大家的激情。在他看来只要大家齐心努力去干,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激情管理”是黄中良推行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他提倡“创造激情,享受工作”,得到了建设者们的认可和响应。他用“激情”促进管理,用激情创造效益,再用效益点燃激情,从而打造出一流的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电站党委书记何强介绍说,在桥巩水电站整个工程建设中,电站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激发电站全体员工团结拼搏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员工在这里想做事、能做事、做大事。黄中良总是说,“在桥巩水电站,最让我引以为自豪的,不是什么单机容量第一,也不是技术难度指标第一,而是我们一流的团队精神。”“事在人为,没有一流的团队,就没有一流的工程。”

矢志创新争一流 锐意进取谱华章

    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因其外观形似灯泡而得名。选择这种机组,既能提高机组的发电效益,又能降低机组造价。按照国际惯例,这种机组从开工建设到首台机组投产发电需要4年时间。黄中良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创新优化了100多项施工方案,从电站开工建设到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只用了3年时间,创造了国内超大型机组安装时间的最短记录。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黄中良通过大胆创新,优化设计,大大加快了工程建设步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提出边围堰边进行开挖,打破了先围堰后开挖的常规思路。在二期工程上游土石围堰顶上,黄中良根据红河水水文复杂的特点,放弃传统的修建土石子围堰的挡水方式,研究提出了修建橡胶坝的初期蓄水发电建设方案,开创了国内先河。它不仅减少了传统建设中洪水期围堰被冲垮后重复填筑的直接工程投资,而且一举将电站发电时间提前了半年,这可在建设期增加发电量1亿千瓦时以上,增加效益过2000万元。在大江大河中利用橡胶坝进行初期蓄水发电的方案,是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史上的创新,为今后类似的水电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科学依据。 此外,黄中良经常深入施工现场,结合桥巩水电站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大胆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推进桥巩水电站工程进度。在工程管理中,电站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全面推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投资管理模式和以主动控制为主,被动控制为辅、两种控制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方式,掌控工程进度和确保工程质量。

    黄中良认为,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靠创新、靠技术才能在危机中把握机遇。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年中他坚持着创新理念带领团队克难攻坚,开创了一项又一项水电先河:电站第一台机组从开工建设到投产发电仅用了3年时间,比国内同类型机组提前了1年,8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比设计提前9个月;工程节省投资2亿多元;新增经济效益4.9亿元,同时也创造了国内2个月投产一台超大型灯泡贯流式机组的奇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黄中良的付出得到了认可,面对着全国劳模的称号,他感慨地说,“这份荣誉是我没有想过的。所有成果的取得来自上级领导和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还有桥电团队集体的智慧和汗水。荣誉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它鞭策着我积极地去思考未来的方向。”

    古老而神秘的红水河依旧奔腾不息,黄中良和他的团队还继续奋战在桥巩水电站的工地上,一切成就的取得都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精彩在等待着他们去创造。(梁萍 庞慧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