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国务院三峡办李秦:穿越三峡国产化征途
2010/9/10 8:53:32    新闻来源:电气中国
  “国产化”的历史功用可以比喻为一架梯子,一架使幼弱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换代的梯子。

  从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到独立完成研制,从市场“旁观者”到“竞争者”,当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以“爬梯子”式的蜕变让世界为之咋舌背后,亦有人以双手有力的支撑着这架梯子的坚固与平稳。

  文/本刊记者 张 磊

  混沌初开,日月玄黄,雪域含怒,倾一世之豪情,摧枯拉朽破群岚;通天咆哮,携万千干云,开天辟地水东流。翼轸之分,斗牛之虚,巍巍三峡,以皎皎之势,宇世独立之姿,襟三湘,索五湖,通九衢而横空出世。

  “回顾三峡,和其他同代人一样,我心甘情愿地做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很多人,做了大半辈子的‘三峡梦’却擦肩而过,比起他们,可以亲历这个世纪之梦变为现实的人何其幸运。”一位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老人曾经这样告诉过记者。

  的确,作为一个旁观者,你或许会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感于三峡的气势磅礴,但如果未曾亲身经历,或许你永远也无法体会三峡工程对于亲历者有着怎样的意义。在国务院三峡办技术与装备司副司长李秦的电脑桌面上,上述那首三峡工程赋似乎便在秘而不宣向记者讲述着这一切,讲述着这个和三峡工程设备国产化打了近20年交道的电工人,心底最为柔软的那一部分。

  【逐梦国产化】

  左岸修炼得倚天利剑 右岸制造过世界大考

  1992年4月3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们以多数票赞成通过了修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定。这一天,不仅使中国人兴建三峡工程的百年梦想得以实现,也自此在很多人的心路上烙下了厚重的记忆。

  李秦是他们中的一个。从20多岁进入原机械部电工局负责输变电行业技术管理到1994年转战国务院三峡办技术装备司组织协调三峡工程高新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科技攻关,李秦凭借雷厉风行、处事果敢的行事作风逐步确立了其行业地位。

  “精明强干,胆大心细、务实”不少行业老领导和企业管理者如此评价这个装备制造业国产化的背后推手。“在这样一个世界瞩目的伟大工程中,涉及装备的事宜错综复杂,这需要可以站在行业和企业发展角度去思考的管理者,这样才能让国产化道路走的更为顺畅。李秦是这样的人。”中国机械工业联会会科技部高级工程师何孔德如是说。

  然,在世纪夙愿即将成真的一瞬,如何让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国产化走的顺畅又谈何容易。“三峡工程之前,一些关键技术、关键原材料、元件还完全依赖于国外,尤其是转轮的性能与有着百年制造经验的GE、伏依特、阿尔斯通等公司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过去为了获得电站机组标的,我们甚至需要花费上百万美元去购置一张转轮木模型。”东方电机厂原总工程师樊世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在既要考虑三峡工程的建设需要,又要考虑中国当时水电设备独立设计、制造的能力的情况下,一项至今被世人探讨的技术路径随即诞生——国务院三峡建委决策,三峡左岸电站机组实行国际采购,在采购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通过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为国产化创造条件,通过招标使我国最具优势的哈电机和东电机作为技术受让方。

  作为一条主线,这条独特的技术路径始终贯穿于三峡整个机电工程之中,但起初这样的做法也曾颇受争议:“给了他们(外方企业)那么多钱,给了工程,我们还要为其打工?”、“那人家能心甘情愿的把技术给你吗,这肯定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

  也难怪出现这样的声音,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暗礁”何其多,如何控制好机电设备国产化的这艘大船的航向,规避触礁安全前行才是首要任务。但在李秦和同事们看来,这次绝对是促进国内制造企业在短时间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完善及创新的最有利的时机:详尽的数据分析、严丝合缝的招标书、细致入微的企业考察……面对质疑的声浪,李秦和同事们联合业主部门最终以专业的操守为设备国产化系上了令人放心的“安全带”。

  “左岸的时候通过合作分包模式,一边结合书面技术转让,一边结合合作生产的技术操作对国外先进的制造工艺进行深层了解,到了右岸,我们的企业就可以干自主创新的事情了。”李秦的眼神中写满欣喜。

  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电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0万千瓦级全空冷水轮发电机到东方电机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机”)提出了优化超绕组谐波的技术方案和全新设计的推力轴承,解决了左岸国外机组存在的缺陷,再到西安变压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变”)开发的国产化大容量高压直流输电的换流变压器,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在从“左”到“右”中亦完成了国产设备涅槃新生。

  “在三峡工程重大水电设备研制中,国内企业积极创新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6年实现了30年的跨越发展,三峡工程重大装备自主创新为推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此过程中李秦等国务院三峡办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原中国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三峡建委三期工程重大设备制造检查组组长陆燕荪曾这样评价。

  此外,在三峡枢纽工程中GIS、主变压器等机电设备的国际招标中规定了国内企业的分包比例,并在合同中提出了技术转让的要求。“不仅仅是技术转让,也不仅仅是合作生产,而是在此基础上为国内企业设置一定的分包比例,再结合国家的科技攻关项目。前期的技术引进、技术路线的明确、加之三峡—常州线、三峡—广州线、三峡—上海线以及灵宝背靠背等工程的锻炼,企业吃透了技术,才能取得了较大提升。”

  这些年来,李秦自己也已经记不得多少次往返于企业之间了,同许多三峡工作者一样,三峡工程,成为了浓缩在他生命中的一个深刻的符号,一部国内制造企业成长、壮大的精彩影像,“我们的企业在三峡历练出的一支支技术过硬、管理过硬,同时又具备重大工程设备设计、制造、安装经验的人才队伍,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无形财富啊。”李秦如是说。

  【守望国产化】

  独特路径成就“三峡模式” 攻坚战役锤炼“硬、软实力”

  画家徐悲鸿先生曾有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但在此前撰写三峡工程的文章的过程中,记者曾采访的多位坚定践行三峡机电设备国产化的老电工人却给了记者不同的感受,皆因这些人多数“傲气”和“傲骨”并存,兼而有之:“傲骨”自不必言,而其傲气则源于对国产化的那份守望与坚持,立场鲜明、据理力争是这些人共同的写照。

  “在三峡工程的技术引进中,记得有一次某企业同意向我们转让源程序,还亲自派技术人员到国内为我们亲自安装源程序,但是等到他们安装调试结束并拿走了技术转让费以后,安装在我们电脑里面的源程序却不翼而飞了。”其所以这样是因为该外企在源程序的转让期限上做了设置,将原本10年的转让期限设置为30天。

  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后,李秦等专家实地了解情况,彻查此事件并逐层上报有关部门,事情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亲自协调并最终使这个问题通过外交手段得以解决。每当想起这些,李秦仍有感于在三峡工程中,中央、国务院从上而下的对于民族工业的支持与鼎力相助。

  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坚守与扶持,不论是水轮发电机组还是输变电设备,国内多家设备制造企业成为了这场“生意”最大赢家。 如今,经过三峡工程的洗礼,我国的水力发电机组及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后续的大水电工程和特高压工程建设奠定了重大设备国产化的基础。而围绕三峡巨型水电机组及输变电设备的招标、引进、消化、吸收等种种国产化历程,也成为了较具典型性的“三峡模式”。

  “三峡的国产化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市场竞争这一概念,例如水轮机制造技术的引进和工程分包上有东方电机和哈电机,升压变有沈变和保变,GIS有沈高和西开,都是两家企业,这是其他工程没有去做的。”如今三峡工程已没有了最初引进技术时的“暗战硝烟”、技术攻坚时的雄关漫道,但对于“三峡模式”的总结与推广或许才刚刚开始。

  “以东方电机和哈电机为例,左岸引进的全部是水冷水轮发电机技术,但到了右岸和地下电站,我国已具有空冷和蒸发冷却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企业间因此形成了良性的技术竞争状态。”在李秦看来,三峡模式的国产化通过相互促进得以最终实现的,“对于企业而言,这不仅是硬实力的提高,也是软实力的突破。”

  “这些年,尽管技术改造有很大进步,科研开发能力也有较大提升,但整体软实力上我们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对此,陆燕荪也表示,发电设备制造厂在装备上已武装到了牙齿,该有的都有了,但在工艺控制和参数选择上,尤其是焊接、热处理方面还需提升。

  “过去,我们(国内设备企业)给人家打工打惯了,三峡右岸轮到自己组织供货、交货,生产安排时,国内企业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结果到了现场安装时一塌糊涂,该安装的没有到货,几个月以后才安装的设备早早就到现场了。”与国外企业的同台竞技,不仅让李秦看到了国产设备的广阔前景,也让他看到了国内企业的真正差距所在。为此,每到一个企业,李秦都要反复强调软实力的提高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三峡工程除了在硬实力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条件,在软实力方面或许促进更大,形成竞争意识本身就是对于企业软实力的提高。”

  而究其根本,是三峡工程的工程管理理念同以往有所不同。李秦说,“不仅仅是拿出来国产化的东西来,还要促进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驱动,这才是三峡工程之所以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硬实力的升级还是软实力的提高,三峡工程无疑都是一个成功的范本。但谈及未来在其他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中复制“三峡模式”,李秦却出人意料的持另一种观点, “马列主义到中国也是结合中国国情,照搬‘三峡国产化模式’可能性不大,但是有一些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反思国产化】

  精品皆因精工出 体制创新是关键

  弹指一挥,今年已是李秦在国务院三峡办工作的第十六年。同三峡工程结缘的十六年,李秦信手拈来讲述着太多值得自豪与骄傲的往事,但亦有令其不失遗憾的情节,大型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的技术缺失便是其中之一。

  我国大型变压器制造用高磁感取向硅钢由于受技术、质量等原因影响,一直采用进口产品,“三峡大型机电设备中竟然没有中国自己制造的硅钢片,左、右岸26台700MW水轮发电机组所需的无取向硅钢,也全部依赖进口,长期受国外企业的制约。2000年初的几年由于受到原材料制约,全国变压器企业甚至曾经一度出现停工待料的现状。”关键基础金属原材料呈现的“短板”,让李秦心急如焚。

  为了带着国内钢铁企业补上这一课,从积极组织专家组进行可行性论证,鼓励宝钢、武钢等钢铁企业进行自主化技术创新,到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指导、完善,再到亲自带领钢铁企业样品到变压器制造企业进行推广,李秦铁了心要在大型变压器采用国产取向硅钢这片荒田上弄出点动静来。

  而业主的惯性思维、国外企业的趁机降价等等因素都加大了大型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的推广阻力,“国内产品研发成功后,要进行技术改造、运行试验、市场推广等,哪一项不要钱?但是国外早已在几十年里就摊完了成本,国内产品一出来,他们随即就降价,用户就又犹豫了。”

  在大型变压器取向硅钢的推广会上,李秦终于按捺不住当着众多变压器制造商拍了桌子,“现在有差距是正常的,我们才开始投产,人家(国外)干了几十年,不管从技术还是工艺熟练程度的确比我们强,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干,这个阶段你们都不给他们机会谁还能给?!”

  结果不负所望,经过了市场调研、专家评审等工作,经过10余年潜心研发和近两年生产实践,去年年底宝钢终于获得了一系列自主集成创新成果,其生产的高磁感取向硅钢产品在第一台自主创新研制的三峡地下电站升压变压器上使用并通过全面型式试验,初步了具备5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大型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的批量、稳定供货能力。

  这些年为了帮助宝钢进一步完善工艺,李秦多次前往宝钢进行实地调研,再会同专家进行论证,并将改进意见亲自写信宝钢的董事长徐乐江,指导并建议其进行整改。“在取向硅钢国产化这个问题上,他(李秦)特别重视,每到企业都必到操作现场实地了解,看到一些不该犯的错误会很严厉指出,只要企业遇到困难找到他,他都会第一时间协助解决。”宝钢内部一位高管这样描述李秦。

  这就是李秦,个性火爆而直率,敢言敢为背后亦不失务实,“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缺点有优点,但是宝钢能将产品做出来满足了变压器企业的需求,全部试验都通过了就是值得肯定的,其中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的,他们在改进。”对于这段国产化征程,李秦解释的很“唯物”——“这也是电气行业这些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生产实践,实践还要经过再认识,去判断这些生产实践对还是不对,其中又有哪些是值得总结的,这是真正需要我们去做的。”

  如今,宝钢的技术突破渐渐吹散大型变压器用取向硅钢这颗 “冶金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上积攒的灰尘,使其同样有机会散发熠熠光彩,而这次力拓 “最难做、最高端、利润最高”领域的国产化工作也真的为李秦找到了实践后的“再认识”。

  “ABB在瑞典有个研发实验中心,这个研究实验中心的股东分别为政府、瑞典电力公司和ABB集团。企业产品通过试验后,在瑞典电力公司挂网,有了运行业绩以后再到全世界进行营销、推广。”在一次ABB集团的访问考察中,李秦发现ABB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在瑞典电力公司试用,甚至有一些变电站的钥匙就在ABB工作人员的手里。对比国内设备上网运行要经历试运行业绩、专家论证、评审等多重复杂流程,如此具有创新理念的国产化体制深深触动了李秦。

  “装备制造业国产化的确需要把握的一些理念,不能为国产化而去国产化,应从更深的层次,从国家、企业、行业经济安全考虑,哪些工作是应该去做的。国产化最终不过是一个手段,最终如何带动技术创新才是需要我们真正去做文章的。”

  “中国的生产、工艺、设备都不比国际先进企业差,但在研发实力、研发理念和概念确存很大差距。这不是通过兼并重组重点企业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国家在研发体制与机制上的创新,真正实现从技术引进依赖型向技术创新支撑型转变。唯此,中国的制造企业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级企业’。”——将“国产化”纳入后工业时代产业化发展的视野,在这段三峡设备国产化的“征途”之上,李秦的愿望简单直白却亦任重道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