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网
在苍翠的青山峡谷间,一道雄伟的堤坝将澜沧江拦腰而分。百米开外,就能听到如雷的巨响,山林间蒸腾起的水汽像云雾般,从坝口势不可挡地喷薄而出。
这是中国目前最高的土石坝——糯扎渡水电站。它261.5米的高度,即便放眼世界,也能位列前三。糯扎渡水电站总库容237.03亿立方米,约等于15个滇池的水量,是堆石坝领域具有国际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使中国的心墙堆石坝坝高建设高度提升了100米,达到了国际领先的300米级建设水平。
受访者 供图
糯扎渡水电站的建设,花了整整15年时间。而它的总设计师,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宗亮,则已经在水利水电领域辛勤耕耘了三十余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他,把职业生涯的几乎全部时间,都奉献在了云岭大地之上。为了云南的水利事业,他付出了全部的青春与韶华。
到西南去!
1984年,21岁的张宗亮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在他看来,自己的求学之路是幸运的,考大学的时候正赶上“科学的春天”,他得以进入清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水利工程专业。
毕业时,正值全国大力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张宗亮很自然地想到了中国水电资源最为丰富的西南地区。
“世界水电看中国,中国水电看西南”。云南的地理条件复杂,地势高差大,河流蜿蜒,山区广大,断层规模大小不等,还处于板块边缘的地震频发区域。“如果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解决了技术问题,那么在其他地区推广应用的难度就要小得多了。”
没有多想,张宗亮来到了昆明,成为了水利电力部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的一名设计员、助理工程师。当时的他不会想到,在云南这一待,就是37年时间。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工作几年的张宗亮,参与到的第一项重大工程,是鲁布革水电站导流隧洞、泄洪隧洞、溢洪道工程技施设计工作。异域他乡的新技术、新经验涌进偏远闭塞的高山峡谷,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激发了他学习、创新的想法。
他人生中获得的第一份科技奖项,就来自鲁布革水电站。那次,他负责溢洪道闸墩设计工作。闸墩在水电站中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部位,它一方面支撑着闸门,又承担着胸墙和桥梁的重量,可以说是水电站的底盘与基座。
张宗亮采用了创新的新型预应力闸墩,这种技术制造的建筑构件,其内部本身就会产生一定的张力。在外力施加其上时,能以更高的强度,承受更大的负载。该成果获得1989年云南省“五小”成果二等奖。
至今,张宗亮仍完好地保存着这本获奖证书。“这个项目对我影响最大的地方,莫过于是推动了我从'大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这个奖也使我坚定了投身水电工程的信念。”张宗亮说。
从那以后,张宗亮在科研道路上一路飞驰。他主持和组织完成了国内外58座水电站的设计研究,已投产3262万KW,总投资约3000亿元;完成了二十余项大型水利及市政工程。在世界已建最高的十座大坝中,张宗亮带领团队完成了小湾、糯扎渡两座超级工程的勘察设计研究工作,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电工程的多项第一。
三十余年来,张宗亮见证和亲历了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坝高还是综合技术难度,都冲到了世界前列;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一些高坝大库的成功建设,将我国大坝建设推进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实践中求真创新
每一座水电站,都因其建设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存在千差万别的建设难度。水利工作者必须在调研和实践中不断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因地制宜选择最合适的设计与规划,才能完成一座座水利工程奇迹。
张宗亮经常对身边的技术人员说:“创新是职业道德和工程理念的驱动,我们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畏惧风险,僵化地只知道套用本本,浪费的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在确保电站安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我们就是需要通过'创新'来降低投资,提高效益。”
2014年8月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6.5级强震撕裂了云南昭通鲁甸县红石岩乡牛栏江右岸600米的陡峭山体,在牛栏江上形成了总库容2.6亿立方、总方量1200万立方的巨型堰塞湖,直接威胁着下游沿江10个乡镇3万余居民的安全。
群众生命大于天!如何处置堰塞湖,挽救群众生命与财产,牵动着张宗亮的心。他带领团队,第一时间来到牛栏江畔,白天现场勘查,晚上挑灯夜战,为堰塞湖应急抢险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方案,仅用9天就完成红石岩应急抢险处置,为下游灾区人民尽早地化解了险情。
随着考察的深入,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冒出来。“红石岩堰塞湖有独特的泄水通道,体量大、堰坡缓,自身稳定性好……”为何不利用这堰塞湖的天然条件,加以改造,建设一座水电站,变废为宝呢?
但是,堰塞坝综合整治在国内外均无先例,现有技术难以解决堰塞坝勘察设计施工难题。当时团队面临复杂环境抢险处置难、宽级配材料结构分析难、静态力性态评价难、堰塞坝设计施工难、自然条件资料获取难、物质结构组成确定难、溃堰洪峰流量预测难“七大难题”,必须要一一攻克。
受访者 供图
“有难题、有问题就一个个破解。”张宗亮下定决心。于是,此后六年时间里,张宗亮无数次在牛栏江畔奔走。以张宗亮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组依托国家科技项目,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模式,首创了堰塞坝“应急抢险—后续处置—整治利用”一体化技术体系,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2020年6月22日,世界首座堰塞坝综合水利枢纽工程——云南昭通鲁甸红石岩堰塞坝综合水利工程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这标志着我国创建了堰塞体风险识别与溃堰分析的应急抢险关键技术,攻克了堰塞体应急抢险快速响应与科学决策的技术难题;创建了堰塞坝整治利用勘察设计与安全监控技术体系,开创了堰塞坝减灾兴利、整治利用的先例……
简单来说,就是变灾害为“福利”,化腐朽为神奇。
张宗亮曾说,创新力量必将汇聚成一座高能大坝,在岁月的流光中、在历史的长河上固若金汤。他将继续深耕于绿色能源大业,坚持不懈地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云南网记者马元西)
原标题:【独家报道|聚焦云南新增两院院士】张宗亮:为云南水利事业,付出全部青春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