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我的水电情缘
2021/9/16 5:42:00 新闻来源:中国水电四局
父亲与我的水电情缘(朗读:孔旭红)音频:00:00/12:19
我是一名“水电三代”,1985年父亲接了爷爷的班,在龙羊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三峡大坝、积石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羊曲水电站……都留下过父亲征战的足迹,父亲与我,也从此与水电四局结下了不解之缘。
期间我见到了十多年未见的发小,五岁那年我跟随父亲来到了三峡,与发小结识,我们一起相伴了童年的快乐时光。那晚发小和我说,真想回三峡看看!是啊,我也真想回那个满载我八年儿时光景的地方去看一看。
曾看到描写童年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当岁月流转与时光轮回都无迹可循时,你蓦然回首,会发现有一样东西藏在时光长剧的背后,这一折子的回目便是:童年。然而我的童年却有迹可循,那些熟悉的地方和人名都是无法抹去的“蛛丝马迹”,当时光的齿轮迅速倒转,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遇见的人、听到的话、看过的景、经历的事,在脑海中像电影胶片一样一帧帧回放着。
我想去看看望家坝,那个有一排排平房的地方,水渠里到处是可怕的红色“吸血虫”,长大后才知道那是钓鱼用的红虫。我们曾玩耍的篮球场,晚上昏黄的灯光下,吃过晚饭便聚在一起玩着“电棒被盗”(一种游戏名称)、捉迷藏、跳皮筋不亦乐乎的那些小伙伴,有些名字甚至还能回想起来,李倩,何静,金玉敏,毛毛……如今我们都长成大人模样,时别十多年,现在的你们又都在哪里,过得还好吗?
想去看看环保公园,冬天遍野的腊梅花,夏天嬉耍的游泳池,还有温家宝总理题字的石头,是否都还是昔日模样?
想去看看毛公山,那座酷似毛泽东主席卧像的山峰,它既见证了我去宜昌读寄宿学校离家不舍的眼泪,又见证了我每周末节假日从宜昌回家路上的喜悦。
想去看看小洞天,那个见证了一对对新人牵手走进婚姻殿堂的地方。
想去看看青云公司后面的那片职工公寓楼,小时候天真的以为台阶旁种满的竹子树下会有大熊猫出现。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下是姐姐教会我唱的那首《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它在我的心里呀生了根……现在听起这熟悉的旋律,便红了眼眶。
我还想去看看陈家村、长江大桥、秭归、中华鲟…… 我爱三峡,爱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爱那里绿色的“草香气儿”和下过雨后潮湿的“泥土气息”。
三峡,就像“望家坝”这个名字一样,望着家的方向,一词尽释一群水电人背井离乡的酸辛与思念亲人的苦楚,四海为家早已是他们的生活常态,由于长期过着流动的生活,钻山沟,住峡谷,斗风沙,战严寒,砺酷暑,他们养成了很强的适应艰苦生活的能力,到处都能安营扎寨。他们以荒野山河为家,与日月星辰为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描写父爱,很多人的形容是父爱如山,父亲就是一座屹立在孩子心中的大山。然而我却觉得树经历风吹雨打却依旧冠大荫浓、伟岸挺拔,就像我的父亲一样,总是默默为我撑开树荫为我遮风避雨却从不言语,坚毅沉稳,隐匿而伟大。
小时候在三峡,记忆中总是父亲汗水浸湿的工作服、下了班还响个不停的报话机以及上完夜班累瘫昏睡在床的场景。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患了水痘,疼痒难忍,父亲将我从寄宿学校接回来帮我抹完药就立马奔赴工地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任务中,当时正值夏天最热的时候,室外温度能达到三十六七度,父亲的胳膊都晒脱了一层皮,还捂出了痱子,即便这样父亲也只是抹了爽身粉草草了事,施工高峰的时候12个小时都待在工地,饿的时候经常就是一袋方便面就打发了。
三峡大坝结束后,我便和父亲分开了,我一直在刘家峡念完了初高中又去外地读了大学,而父亲则辗转于各个项目,一年都很难见上一面。不善言辞的父亲在电话那头总是寥寥数语,除了嘘寒问暖便是固定的“铁三句式”:你在干什么?吃饭了吗?吃了什么?以至于有些时候父亲对我的记忆还停留在从前。
有次过年的时候,父亲给我冲了一杯奶茶,待我起床后高兴地说“给你冲了杯奶茶你赶紧趁热喝啊,你不是最爱喝奶茶了嘛”。我看了看父亲,抱怨地说道:“爸,14岁那年去积石峡看您的那会儿爱喝奶茶,而如今已经24岁了,早就不爱喝了”。
父亲尴尬的挠了挠头,我不禁湿了眼眶,为说出的话而感到懊悔不堪。父亲一直对我心存愧疚,虽然他从不曾说“我爱你”,但我知道他一直视我为珍宝,父亲的爱无言却都藏在见面便做一桌可口的饭菜、离别时偷偷抹的眼泪、包括那“铁三句式”里头。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父亲不再年轻,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岁月渐渐压弯了他笔直的背,如今的我已差不多与父亲齐高。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长大后的你尽管飞,但别忘了偶尔回头看看他们。他们是需要你的,正如你从蹒跚学步成长起来的漫长日子里,曾经如此需要他们。父爱如树,绿荫如诉,从不曾缺席。不管在他身边,还是电话那头一声短短的问候,他的肩膀随时借我依靠,总能令我心安。
作为一名“水电三代”,我继续沿着父辈们的足迹跋涉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陌生的是融入后发现这是一片崭新的天地,与父辈们的描述不尽相同。
2018年7月,我来到了玉树市国庆水库工程项目部,来之前曾援建过玉树的姨父一直在旁细心叮嘱:“红景天买了没有?多带点厚衣服注意保暖,那边紫外线也强注意防晒,晚上尽量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姨父口中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的“玉树”似是一只“拦路虎”,让我有些畏惧,于是我打开百度的搜索框想要多了解一些当时玉树援建的情况,映入眼帘的是2010年一场地震让玉树变得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在中国电建各援建队伍战天斗地、倾情奉献下形成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书写了永垂千史的恢弘篇章,让世界为之动容。
水电四局援建大军也是其中的一支,三年多的负重前行,他们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情谊,克服诸多困难,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玉树速度和玉树奇迹”。
此番来到玉树,我依旧从事党务宣传工作,我喜欢用相机记录光阴的故事。镜头里的玉树现如今一幢幢漂亮的住房错落有致,高水准的学校和医院拔地而起,犹如一片魅力锦绣之地。
镜头下项目部的全体员工在海拔4300米高原上鏖战犹酣。头顶烈日寒星,脚踩砂石沥青,黑红皲裂的皮肤、乌紫干裂的嘴唇、凹陷泛青的指甲、稀疏掺白的头发……恶劣的环境赋予一线工作者共有的独特“妆容”,头痛失眠、胸闷气短等高原反应也总是如影随形。他们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与玉树恶劣的气候、瑰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用实际行动将水电四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五个特别”高原水电人精神擦得闪亮、唱得响亮、写得漂亮,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把四局人最美的情怀再次奉献给了这片宁静而古老的雪域高原。而古老雪域神山深邃的目光,亦凝视着建设者们坚韧的身影,见证了他们如山般厚重的情怀。
今天的我们正沿着父辈的足迹,突破父辈的视界,延续四局人“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精神,昂首阔步、勇往直前。现在,我慢慢理解了父亲那一辈“水电人”像钢铁一样的坚毅品格,作为“水电三代”,我要让这样的品格与精神继续在我身上传承下去。
本期策划:中国水电四局党委工作部
本期作者 : 孔旭红本期编辑:黄小云
我是一名“水电三代”,1985年父亲接了爷爷的班,在龙羊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三峡大坝、积石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羊曲水电站……都留下过父亲征战的足迹,父亲与我,也从此与水电四局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016年的7月,我走出象牙塔来到水电四局报道,和一些新入职的大学生对四局感到新鲜好奇的心境有些不同,我对四局却有些“亲切熟悉”。期间我见到了十多年未见的发小,五岁那年我跟随父亲来到了三峡,与发小结识,我们一起相伴了童年的快乐时光。那晚发小和我说,真想回三峡看看!是啊,我也真想回那个满载我八年儿时光景的地方去看一看。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曾看到描写童年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当岁月流转与时光轮回都无迹可循时,你蓦然回首,会发现有一样东西藏在时光长剧的背后,这一折子的回目便是:童年。然而我的童年却有迹可循,那些熟悉的地方和人名都是无法抹去的“蛛丝马迹”,当时光的齿轮迅速倒转,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遇见的人、听到的话、看过的景、经历的事,在脑海中像电影胶片一样一帧帧回放着。
三峡坝区育苗幼儿园
我想去看看望家坝,那个有一排排平房的地方,水渠里到处是可怕的红色“吸血虫”,长大后才知道那是钓鱼用的红虫。我们曾玩耍的篮球场,晚上昏黄的灯光下,吃过晚饭便聚在一起玩着“电棒被盗”(一种游戏名称)、捉迷藏、跳皮筋不亦乐乎的那些小伙伴,有些名字甚至还能回想起来,李倩,何静,金玉敏,毛毛……如今我们都长成大人模样,时别十多年,现在的你们又都在哪里,过得还好吗?
想去看看环保公园,冬天遍野的腊梅花,夏天嬉耍的游泳池,还有温家宝总理题字的石头,是否都还是昔日模样?
想去看看毛公山,那座酷似毛泽东主席卧像的山峰,它既见证了我去宜昌读寄宿学校离家不舍的眼泪,又见证了我每周末节假日从宜昌回家路上的喜悦。
三峡坝区集体婚礼
想去看看小洞天,那个见证了一对对新人牵手走进婚姻殿堂的地方。
想去看看青云公司后面的那片职工公寓楼,小时候天真的以为台阶旁种满的竹子树下会有大熊猫出现。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下是姐姐教会我唱的那首《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它在我的心里呀生了根……现在听起这熟悉的旋律,便红了眼眶。
西陵长江大桥
我还想去看看陈家村、长江大桥、秭归、中华鲟…… 我爱三峡,爱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爱那里绿色的“草香气儿”和下过雨后潮湿的“泥土气息”。
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平仓
三峡,就像“望家坝”这个名字一样,望着家的方向,一词尽释一群水电人背井离乡的酸辛与思念亲人的苦楚,四海为家早已是他们的生活常态,由于长期过着流动的生活,钻山沟,住峡谷,斗风沙,战严寒,砺酷暑,他们养成了很强的适应艰苦生活的能力,到处都能安营扎寨。他们以荒野山河为家,与日月星辰为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父爱如树 绿荫如诉
描写父爱,很多人的形容是父爱如山,父亲就是一座屹立在孩子心中的大山。然而我却觉得树经历风吹雨打却依旧冠大荫浓、伟岸挺拔,就像我的父亲一样,总是默默为我撑开树荫为我遮风避雨却从不言语,坚毅沉稳,隐匿而伟大。
右岸进水口预建工程第一块混凝土开盘浇筑
小时候在三峡,记忆中总是父亲汗水浸湿的工作服、下了班还响个不停的报话机以及上完夜班累瘫昏睡在床的场景。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患了水痘,疼痒难忍,父亲将我从寄宿学校接回来帮我抹完药就立马奔赴工地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任务中,当时正值夏天最热的时候,室外温度能达到三十六七度,父亲的胳膊都晒脱了一层皮,还捂出了痱子,即便这样父亲也只是抹了爽身粉草草了事,施工高峰的时候12个小时都待在工地,饿的时候经常就是一袋方便面就打发了。
三峡大坝结束后,我便和父亲分开了,我一直在刘家峡念完了初高中又去外地读了大学,而父亲则辗转于各个项目,一年都很难见上一面。不善言辞的父亲在电话那头总是寥寥数语,除了嘘寒问暖便是固定的“铁三句式”:你在干什么?吃饭了吗?吃了什么?以至于有些时候父亲对我的记忆还停留在从前。
作者和父亲的合影
有次过年的时候,父亲给我冲了一杯奶茶,待我起床后高兴地说“给你冲了杯奶茶你赶紧趁热喝啊,你不是最爱喝奶茶了嘛”。我看了看父亲,抱怨地说道:“爸,14岁那年去积石峡看您的那会儿爱喝奶茶,而如今已经24岁了,早就不爱喝了”。
父亲尴尬的挠了挠头,我不禁湿了眼眶,为说出的话而感到懊悔不堪。父亲一直对我心存愧疚,虽然他从不曾说“我爱你”,但我知道他一直视我为珍宝,父亲的爱无言却都藏在见面便做一桌可口的饭菜、离别时偷偷抹的眼泪、包括那“铁三句式”里头。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父亲不再年轻,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岁月渐渐压弯了他笔直的背,如今的我已差不多与父亲齐高。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长大后的你尽管飞,但别忘了偶尔回头看看他们。他们是需要你的,正如你从蹒跚学步成长起来的漫长日子里,曾经如此需要他们。父爱如树,绿荫如诉,从不曾缺席。不管在他身边,还是电话那头一声短短的问候,他的肩膀随时借我依靠,总能令我心安。
沿着父辈的足迹
作为一名“水电三代”,我继续沿着父辈们的足迹跋涉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陌生的是融入后发现这是一片崭新的天地,与父辈们的描述不尽相同。
玉树国庆水库大坝填筑
2018年7月,我来到了玉树市国庆水库工程项目部,来之前曾援建过玉树的姨父一直在旁细心叮嘱:“红景天买了没有?多带点厚衣服注意保暖,那边紫外线也强注意防晒,晚上尽量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姨父口中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的“玉树”似是一只“拦路虎”,让我有些畏惧,于是我打开百度的搜索框想要多了解一些当时玉树援建的情况,映入眼帘的是2010年一场地震让玉树变得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在中国电建各援建队伍战天斗地、倾情奉献下形成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书写了永垂千史的恢弘篇章,让世界为之动容。
玉树市新貌
水电四局援建大军也是其中的一支,三年多的负重前行,他们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情谊,克服诸多困难,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玉树速度和玉树奇迹”。
玉树彩虹桥
此番来到玉树,我依旧从事党务宣传工作,我喜欢用相机记录光阴的故事。镜头里的玉树现如今一幢幢漂亮的住房错落有致,高水准的学校和医院拔地而起,犹如一片魅力锦绣之地。
玉树国庆水库项目建设者挑灯夜战
镜头下项目部的全体员工在海拔4300米高原上鏖战犹酣。头顶烈日寒星,脚踩砂石沥青,黑红皲裂的皮肤、乌紫干裂的嘴唇、凹陷泛青的指甲、稀疏掺白的头发……恶劣的环境赋予一线工作者共有的独特“妆容”,头痛失眠、胸闷气短等高原反应也总是如影随形。他们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与玉树恶劣的气候、瑰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用实际行动将水电四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五个特别”高原水电人精神擦得闪亮、唱得响亮、写得漂亮,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把四局人最美的情怀再次奉献给了这片宁静而古老的雪域高原。而古老雪域神山深邃的目光,亦凝视着建设者们坚韧的身影,见证了他们如山般厚重的情怀。
玉树国庆水库项目上的党员突击队
站在今天,回望曾经,倍感珍惜。同样是水电人,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不见了当年战天斗地的鏖战景象,不见了一些人工操作的笨拙踪迹。父辈们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数二十载光阴如箭,我们在四局的怀抱里褪去稚气,四局在我们的奋斗中蒸蒸日上,父辈们留下了无所畏惧的精神,我们则传承了为水电事业而战的血脉。
今天的我们正沿着父辈的足迹,突破父辈的视界,延续四局人“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精神,昂首阔步、勇往直前。现在,我慢慢理解了父亲那一辈“水电人”像钢铁一样的坚毅品格,作为“水电三代”,我要让这样的品格与精神继续在我身上传承下去。
本期策划:中国水电四局党委工作部
本期作者 : 孔旭红本期编辑:黄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