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专家:云南“喝水工程”投入不足
2010/5/14 8:41:18    新闻来源:昆明信息港
  在上期倪萍民生大议专栏中,我们“问天”、“问地”,知道了是“大气环流”导致西南大旱的形成,而当地独特的地质结构“喀斯特地形”和石漠化加剧了大旱的蔓延。今天我们把视线转移,去问问旱灾的主角——水和人。西南水资源现状怎样?有着丰富水资源的地方为什么会缺水?西南旱后人们该如何利用水资源?又有怎样的反思值得参考?

  《民生大议》是云南卫视2010年主推的一档大型民生抗辩节目,节目于2010年1月8日晚8点08分开播,由著名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倪萍主持。节目在北京录制,云南卫视于每周五晚8点08分黄金档播出。

  节目每期邀请一位提议人携带具有全国意义的民生大议案来到节目现场,接受来自社会知名学者、社会名流、百姓代表组成的七位评议人的质疑,最后以现场100位观众对议案是否赞成的投票结果展现民意倾向。

  “民生权益无小事,关注民生有大义!”由倪萍主持的中国首个关注民生权益,接纳民生提案的大型电视节目《民生大议》,目前独家联手《都市时报》在云南地区长期进行民生提案征集。

  请将您关注的民生提案发送到《民生大议》提案征集邮箱:minshengdayi@vip.sina.com(请在邮件中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节目组与您联系),倪萍与节目组都将认真对待您的提案,并及时给您回复。

  问水

  倪萍:云南究竟是一个水源大省,还是本来就缺水?

  万群志(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抗旱二处副处长,先后到云南、贵州等旱区调研,并为温总理视察旱情准备详细可靠的分析资料):从水资源量来说,云南不是缺水地区。云南省有怒江、金沙江、澜沧江、红河、伊诺瓦底江等六大水系,它的水资源量在全国来说也是相对比较丰沛的。

  倪萍:既然不是缺水地区,为什么会有大旱?

  王建强(云南省地质工程第二工程院院长,他的团队投身抗旱地下找水行动,完成了400余口抗旱水井的施工,解决了2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云南全省39.4万平方公里,其中93.4%为高山,6%的坝区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三分之一的耕地。70%的水资源都从大江大河中流失,尽管云南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利用率不足,是造成这次旱灾的原因之一。

  程晓陶(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防治水旱灾害的研究,针对此次西南旱灾专门成立了专家抗旱小组,奔赴抗旱第一线,指导当地部门找水抗旱):其次,水库在汛期的时候需把库容留出来防洪,它不能在六七月份的时候就把水蓄满,只能到汛末的时候,才开始蓄水。但去年的雨季却提前一个月结束,降水量减少30%,使储水明显不足,这也是加剧旱灾的另外一个原因。此外,云南目前的水利投资主要投到一些大工程大项目上,或者主要的江湖干流上去了,实际上能够让一家人喝上水的小水利工程还非常不足。

  问人

  倪萍:王院长,奔忙在抗旱前线,又在云南生活,这次旱灾对你触动最大的一幕是什么?

  王建强:这次最震撼的感受是让我们自己也要真正地节水。生活习惯都改了,家里买了大桶,把用过的洗菜水囤起来冲厕所、拖地。实际上,每一个人只要有这种习惯的话,可以省下很多水。

  李茂松(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减灾室主任,他针对云南特大干旱的实际情况,从全国紧急征集和筛选一批了涉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生产急需的抗旱减灾应急实用技术):我们的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也会因为这场灾害带来一些转变。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那么我们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不只有水稻、小麦、玉米才是我们吃的全部。比如说我们这些年发展得比较迅速的马铃薯产业,马铃薯一年四季都可以在云南种植,而且它不受光温水这些限制。此外,云南是国家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药材经济价值也非常高,对社会的贡献也非常大,而且不需要耗很多水。通过这一次旱灾,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人应该怎么来爱惜这片土地。

  陈光标(江苏黄浦再生资源利用公司董事长,因其在社会领域的慈善影响力获得中国首善称号):作为一个企业家,在这次抗旱救灾中,我真正懂得了温家宝总理说的那句话:一个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不能光流淌着利润的血液。我建议,我们中国企业家朋友们,把2009年自经企业的净利润的50%拿出来,支持玉树重建和西部抗旱。我认为一个人活着,如果能影响更多的人幸福和快乐,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高中(联合国项目水务督察专家、清水同盟主席,西南大旱期间奔赴旱区察看旱灾之余,与当地探讨援助及合作推广抗旱技术可能性):我们的生活方式要做一些转变。比如说在有些干旱地区还有很多水冲厕所,实际上应该完全改成生态旱厕。这些我觉得都是下一步应该身体力行的。我觉得在问天、问地、问人、问水后面再加一问“问心”,问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对子孙后代、对生态环境都做了些什么?(都市时报彭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