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朱岳明:专治大坝裂缝的医生
2010/5/13 8:43:37    新闻来源:新华报业网
  --记河海大学水工结构研究所所长朱岳明教授

   新华报业网讯  2008年,一个为解决奥运供水问题的关键性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漕河渡槽工程出现了许多裂缝,阻挡着工程的正常进行,在潘家铮院士的建议下,工程方特地赶赴苏州找到正在出差的他,请他前往诊断治疗棘手的裂缝问题;

  2004年底和2005年初的严冬季节施工的姜唐湖泵送混凝土退水闸,施工期现场实测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1℃,到现在为止未发现任何裂缝; 
  2006年夏天高温季节施工的淮安四站的泵送混凝土结构,也没有出现一条裂缝……

  2009年12月,就在去世的三个月前,他还去四川偏远山区的工地,现场指导如何解决大坝裂缝问题。

  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大坝裂缝医生”的河海大学水工结构研究所所长朱岳明教授。 朱岳明教授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考入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水工专业四年本科学习之后,获得教育部公派留学的资格,赴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留学,短短两年半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是当时跟他同期留学生中最早拿到博士学位的,也是河海大学第一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985年拿到学位之后,朱岳明前往当时具有全世界最前沿水工技术的西德AACHEN大学岩土力学所深造,因为在当时AACHEN大学拥有全世界最前沿的水工技术,他必须让自己掌握最先进的技术。1987年,年仅29岁的他满腔热情,返回祖国投身水利事业。 
  回国后的23年里,独立或合作发表论文217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及部省级基金项目100多项,获省部级奖14项。对这些,朱岳明充满自信,也感到十分欣慰,他无愧于祖国的培养,无愧于一名水利人的责任。

  搞水工的人有一句常说的话是“无坝不裂”,说得就是混凝土大坝防裂的问题是非常难以解决的。朱岳明近年来从水闸、泵站等水利工程的混凝土防裂逐步走向混凝土大坝的防裂研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工程界在他不断的成功案例中逐渐认可原本不是做混凝土防裂这个专业方向的朱岳明。对于每一个项目,特别是成果直接应用到工程中的科研项目,朱岳明总是告诫大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我们的科研成果在工程中应用后马上要见效果,如果发生开裂,工程界就不再相信我们的科研成果。”因为,朱岳明参与的很多工程都经历了怀疑、尝试、认可、信任、推广,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他深深地体会到科研成果成功应用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他认真做事、善于开拓,课题组承接的混凝土防裂项目从投资数千万元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到投资数百亿元的世界最高拱坝——高305m的锦屏一级拱坝,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其他同行几十年的路。 

  在水利工程界,朱岳明常常是混凝土裂缝的救急医生。有多项混凝土工程都是初期施工时发现多条裂缝,请他这位救急医生在研究后开出药方来,后续施工的混凝土都能够见效,不再开裂。有的工程中一开始对朱岳明的科研成果不太信任,不严格实施朱岳明的防裂措施,结果总是出现裂缝,而在朱岳明的迫切要求下防裂措施严格实施后就不再开裂。

  仅近五年,朱岳明主持和参与的涉及混凝土防裂的项目就有3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两项、水利部技术创新重点项目一项、科技部中奥科技合作项目一项、南水北调工程“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一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监管中心大项专题一项、河海大学院士学科发展基金一项。在最近五年的多项成果鉴定中,朱岳明的科研成果多次被鉴定为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奖项多项。

  优秀科研人员的最重要品质之一是不固守传统,敢于跳出圈圈,探寻新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路径,朱岳明正是这样一位科研工作者。经常合作的单位对朱岳明的评价是创造性思维很强,对工程中和学术上遇到的问题钻研得很深入,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方式,敢于挑战权威和常规的做法。他提出的一些大胆的创意在工程上实施后非常有效,能够创造显著的效益。比如,2006年~2007年施工的广东省红河上的南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85m。当地平均气温很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一般都会明显超过施工规范规定的28℃,往往都达到30℃以上。朱岳明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突破规范,不仅让混凝土浇筑温度突破28℃的规定,而且让部分混凝土浇筑层厚增加一倍,超过常规的3m浇筑层厚,达到6m。这两条突破中的前一个使得工程建设中节省了上千万元的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的费用,后一个使得工程提前半年优质完工,提前开始投入使用,仅在提前发电方面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有1.2亿元。此外,他还将国外近年来出现的碳交易方式介绍给南沙水电站工程,使得这个装机仅15万千万的电站每年仅碳交易方面就能获得1亿元人民币的收益。
 
  朱岳明是个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认定了的事,就会全身心地扑在上面,甚至不吃不喝也不睡。虽然长期经受病痛折磨,但他对待工作却比健康人还更勤奋更卖力,完全不会吝啬自己。他还如正常人一样,组织大型会议、申请重大项目、考察偏远工地、精心指导学生……

  2006年3月,朱岳明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医生判定他的生命时限仅有6个月。但朱岳明并没在意,也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即将与死神握手的病人,他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继续勤奋耕耘,凭借内心那股强大的信念和对事业的真挚热爱,以坚强的毅力把生命又延续了三年,创造了奇迹。这四年是他与病魔抗争的四年,同时也是他攻克一道道难关,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梦想的四年。生命燃尽,他用胜利的微笑丢弃了病魔。这四年,他带领课题组一共发表论文104篇,2006和2007年连续两次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年牵头组织了首届“大坝长期效应”国际会议。在他去世前三个月,他还去四川偏远山区的工地,现场指导如何解决大坝裂缝问题。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下工地,但他的坚强和勤奋却让大家根本看不出这是个病入膏肓的病危之人。当时,他的右耳朵下为确诊和化疗划开的伤口还流着脓,同去的学生陈守开不得不每天三次帮老师换药,朱岳明所要承受的艰难可想而知。陈守开回忆那时老师一天的行程:早上八点钟起,要向工程方连续做四五个小时的科研报告,下午一点到工地调研,晚上五点回来就召集科研组讨论,凌晨两三点才得以休息。

  朱岳明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有需要,就会连续工作,他一天的工作时间要达十几个小时以上。一位病重者如此勤奋地耕耘在自己的科研领地,是因为他太想把自己的所学多为民谋利,多为社会做贡献。朱岳明曾对妻子说,“我这门技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但我的时间不多了,如果可以的话,真想让它应用得更广。”一句平常话,折射出一位科研工作者的高尚情怀。(王如高 万国彤 吴富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