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专家:工程性缺水不是西南大旱主因
2010/3/31 9:27:01    新闻来源:南方日报
  工程性缺水不是大旱主因

  专家访谈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凤民

  兰州大学气象研究所所长:王式功

  记者:您认为什么导致了此次西南地区发生“百年一遇”的旱灾?

  李凤民:此次特大旱灾的发生,最关键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异常。工程性缺水等原因不是主要因素,天不下雨,其他的工作都是徒劳。

  王式功:西南地区的旱灾原因主要是为西南输送水汽的偏南夏季风势力偏弱造成的。之所以持续到今年,是干燥的冬季风势力强盛,而富含水汽的夏季风迟迟没有到达,造成了降水空档所致。

  记者:西南旱灾有向其他地区扩展的趋势么?

  王式功:近些年,全国很多地都发生过旱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夏季风偏弱,势力不够稳定,目前的夏季风整体富含的水汽偏少。如果夏季风势力偏弱,来临时间推迟到5月份的话,旱灾很有可能会在北方缺水地区蔓延。

  记者:西南旱情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

  王式功:今年偏南的夏季风又有可能推迟到5月底才能来临,如果这样,西南旱灾很有可能会加剧。但通过人工降雨、打井、调水等方式,旱灾可以得到控制。但旱灾是“慢性病”,最好的手段是预防。应当加强水利建设,从长期上,加强水旱灾害预防和治理。

  李凤民:应对干旱,兴修水利特别是小水利是很有必要的,此外还需要打井、调水、挖渠。最重要的时摸清当地的气候变化规律和降水分布特点,按照规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

  踏破铁鞋觅水源

  斗天地

  面临着取水困境,人们并不等待救援。没有先进设备和明晰的思路,为了争取生存,他们率先动员起来开展了自救。他们的身影,写满了执着与顽强。

  云南:上天入地,只为寻水

  石羊永丰小学,位于大姚县县城59公里外的一座大山里。去年10月,供应小学的水源点濒临断流,学校先后经历了一段苦涩历程:高年级学生每天都要到村民家里抬水,学校校长疯狂寻找水源,为保证学生用水与村民发生龃龉而又和解找水……

  南方日报记者在该乡采访期间,凡是涉及干旱的话题,村民们最爱提的就是“专业打井施工队”。“能耐可大了,打下三四十米,十多口井没有不出水的。”小古衙村村民海芬对着井口,啧啧称赞。

  专业队其实并不“专业”。去年底持续干旱没有出现缓解的迹象,大麦地村民代美周放弃了去广州打工,而是从昆明带回一台金探牌钻井机。从去年12月1日,在自家20亩烤烟地里,打出第一口深井后,声名远播新街乡,他和钻井机成了村民眼中最著名的“专业队”。吃水不忘挖井人———不管走到谁家,代美周和新街乡另一个挖井人,都成为村民家的坐上宾。

  巧妇难为无水之炊

  在媒体报道云南受旱的过程中,村民爬着陡峭狭窄的山路,凿山取水的镜头频频出现,甚至有村官为帮村民找水源从山上摔下牺牲。在广西贵州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惊险场面。

  村民们取水的方式,只能“望天打卦”,当地政府也引导他们大建水窖,临时蓄水。然而,据记者多地了解,村民们蓄水的水窖大多为50立方米,可应付枯水期90到100天。但面对这次五六十年一遇的大旱,却显得力不从心。从去年8月份以来,这些地方几乎没有下雨,水池早已干涸,连容量较大的山塘也不能幸免。

  即使不干涸,水质也将成为问题,尽管水窖都安装有消毒装置,经过消毒过滤后才供饮用,但戎则乡的农民介绍,乡里有一个大水池,经历干旱后,死水位已经漂满浮游生物,这种水猪也不愿意喝,如果不是送水,他们将无水可饮。

  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敬南镇。记者之前走访过的兴义市则戎乡和广西百色山区,所处的地理环境都是被石灰岩高山环绕,山路陡峭弯多,村民面临水源匮乏,取水困难的困境。

  西南不缺水,纯误读!

  再思考

  学术研究视野中的西南是这样的———

  水总量丰富,但分配极不平衡,可利用量和可供量低;

  水土流失严重,水利工程滞后,农田灌溉条件差,抗旱能力不足;

  是我国干旱化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且在1985年后呈增温趋势。

  这是地理上的西南地区———除西藏外,它的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全国的l9.2%、l9.1%,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很多人的视野中,西南地区降雨丰富、水资源充沛,不会出现干旱问题。

  然而,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马柱国等人,根据相关资料得出结论:西南地区气候及干湿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增温、少雨及干旱,干旱化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特征,干旱化与降水的持续减少密切相关。

  该研究称西南地区每年的持续时间接近40天,是干旱化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据l990年遥感调查,西南五省(市、区)的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当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29.54%,西南地区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地区。这种结果,也加剧旱涝灾害发生。

  而来自200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西南地区水库的总容量仅占全国11%,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全国面积的l2.6%、8.5%。相关学者认为,西南地区地形起伏,耕地分布零星,水利工程难度大,水利工程滞后,农田灌溉条件差,这导致了抗旱能力的不足。

  □南方日报记者赵洪杰徐剑桥谢庆裕黄应来实习生周游李秀婷发自云南贵州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