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树典型 学先进 | 汪志林——丹心筑坝映江河
2019/8/9 5:58:52    新闻来源:三峡小微
吕畅 

根据三峡集团“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为传承弘扬三峡精神,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三峡集团党组决定,选树张超然、郑守仁、杨宗立、汪志林、林毅峰、黄桂云、李光耀、张俊、张如军等9名个人和长江电力三峡电厂、三峡建设管理公司白鹤滩工程建设部等2个集体为主题教育先进典型。


今天请看第三篇《丹心筑坝映江河——记三峡建设管理公司白鹤滩工程建设部主任、党委副书记汪志林》。


 


32年,一直跟着江河走,常年绕着大山转。淋过三峡雨,踏过长江浪,晒过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烈日——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守?


很多人不解他是如何“撑”过来的,他总是淡淡一笑:“早习惯了,这哪算苦?革命战争年代,党需要你冲锋陷阵,能不去么?


时代早已不同,他仍把这种坚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冲锋陷阵”。


凭着骨子里敢想敢做、敢打敢拼的韧劲,从三峡到溪洛渡再到白鹤滩,他一路“闯关”,涉过“深水区”,啃下“硬骨头”,不断将这三座超级工程技术水平推向新高度。“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多项发明专利……面对众多荣誉,他说,他只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


他就是三峡建设管理公司白鹤滩工程建设部主任、党委副书记汪志林,世界在建第一大水电工程的现场“总指挥”。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参与铸就一个个大国重器;更用坚守与奉献,走出了一条三峡人的奋斗之路。

 


我们的采访从他与三峡工程的渊源开始。


水电情怀 始于三峡

“搞水电的人,就是要到一线去!”


高峡平湖,三峡工程让很多水利人魂牵梦萦,汪志林也不例外。


1992年4月3日,《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通过了全国人大的审议。“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响亮口号召唤着中国水电人,也印在了汪志林的心中。三峡工程就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一样,吸引着他这颗“螺丝钉”。


1992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汪志林毅然决然放弃了回到原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的机会,离开了繁华的大都市,加入到三峡工程的建设行列中。这个理工生的想法很简单,“搞水电的人,就是要到一线去。”


从那时起,汪志林与三峡结下不解之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奉献给了中国水电事业。


1993年,三峡总公司成立后,汪志林被分配到工程建设部厂坝项目部工作。



那时候,汪志林与工程建设部同事们都是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白天在工地摸爬滚打,晚上回到办公室继续做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方案。


他说,“工程设计图纸来了以后,我们都要自己去计算工程量,重新做施工方案图,不对的地方,还要对图纸进行及时修改。那段时间,基本上没有在晚上十点前回到宿舍的时候。”


就这样,在三峡工程开始进场修路到坝址中堡岛,从大坝基础开挖到大江截流,从初期下闸蓄水到大坝全线浇筑到顶等建设环节,他一一亲历,这一干就是15年。


常年深入工程施工现场检查,也让他练就了几手“绝活”,大家尤为称道的是,在刚刚完成振捣的混凝土施工部位,他只要在上面走过一遍,就能准确判断是不是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


回忆这段从“零”开始的经历,汪志林感受很深:“搞工程就要吃得了苦。这么大的工程,一定要把自己沉的很深,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个环节。”


他历任科员、主任科员、主任专业工程师、厂坝项目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务,潜心吃透大坝建设技术问题,组织克服了大坝混凝土温控防裂等一系列难题,国务院质量专家组评价“右岸大坝是一座没有裂缝的混凝土重力高坝,创造了世界奇迹。”


2003年,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实现了初期蓄水、船闸试通航和首批机组发电的目标,三峡总公司开始进军金沙江,开发建设金沙江下游四座水电站。


跟着三峡总公司发展的步伐,2007年,汪志林被调任溪洛渡工程建设部副主任兼大坝部主任一职,奔赴金沙江一线继续奋斗。此时,在三峡工程浸润熏陶了十多年后,他已成为一位精于水电建设、有着丰富“一线”经验的专家型管理者。

迎难而上 坚守金沙 

“不下硬功夫,怎么啃硬骨头?”


在国际坝工界,有一句名言叫做“无坝不裂”。虽然三峡工程在大坝温控防裂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位于金沙江下游峡谷河段的溪洛渡水电站作为300米级超高拱坝,在温控防裂上的难度要比三峡大坝这类重力坝高得多。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拱坝混凝土浇筑块体积大,使得热胀冷缩变形的程度也大,容易形成温度裂缝,这样会对大坝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平时话不多的他,谈起工程滔滔不绝。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一直就是特高拱坝建设面临的世界难题。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将实现中国大坝建设史上的奇迹。”


面对“硬骨头”,汪志林“啃”得下去。长期的积累,他已经对大坝混凝土温控探索出了自己的模式。他组织设计方、施工方等多家单位进行专题研讨,为科研机构创造条件,反复研究温控实施方案,最终确定了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新工艺——智能化通水冷却系统。


与传统工艺相比,智能化通水是通过埋在坝里的冷却水管来控制混凝土温度,可以大量节省时间和人工成本,避免施工效果受人为因素影响。


这种新工艺虽然有很多技术优势,但是在施工期推动起来会遇到很多挑战,特别考验业主方的组织管理能力。


汪志林像一颗钢钉钉在工地上,反复与施工单位沟通,确保新工艺的顺利推进。他总说,“不下硬功夫,怎么啃硬骨头呢?”


就这样,他组织管理施工单位安装了近9700多个现状监测传感器,通过智能通水及时调整大坝混凝土温度状态,最终实现了全坝无裂缝的目标。


2016年,溪洛渡水电站拿下素有国际工程咨询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菲迪克2016年工程项目杰出奖”,汪志林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功不可没。


“只要能够提高工程质量,让科技为生产一线服务,无论多难,他都全力支持,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林鹏说,他与清华科研团队全程参与了溪洛渡“智能大坝”建设的科研工作。


2012年7月,在溪洛渡水电站首批机组发电的前一年,汪志林被调离了岗位,因为又一个重大使命在等着他——全面负责世界上在建最大水电站白鹤滩工程建设,在金沙江上再造新时代大国重器。

不负使命 力创精品

“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必须是精品!


2014年底,刚刚到白鹤滩的汪志林,连续几个月睡不好觉,作为整个工程的现场“总指挥”,他感觉责任重大。


白鹤滩水电站还未完工,却已经开创了水电站建设的多个世界第一: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单机容量100万千瓦世界第一,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世界第一…… 实现这其中任何一项“世界之最”,即便对于身经百战的汪志林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地下开挖工程为例,与建在地面上的电厂不同,白鹤滩水电站的机组厂房全部建在地下,厂房、输水系统、泄洪系统、交通网络等在金沙江两岸的大山内部纵横交错,所有地下洞室连接起来总长度达到了217公里,跟庞大的“地下宫殿”一样。


白鹤滩建设部副主任陈文夫说,“规模只是难点之一,关键是坝区主要地层是有层间层内错动带的玄武岩,埋深大的地层地应力较大,洞室开挖过程中岩面极易发生松弛变形、片帮、掉块,这对洞室施工的质量、安全都是巨大考验,他是'一把手',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


坝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让汪志林不知多少个晚上辗转反侧,他满脑子都盘旋着各种各样的施工方案。


 “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必须是精品!”汪志林有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儿”。


为找到最佳施工方案,他组织考察各种隧道、铁路开挖工程,找可以借鉴的技术,不分昼夜地与设计和施工团队探讨施工方案,哪里适合弱爆破,哪里需要“短进尺”,他摸得门清。
他尽量不用专业术语向我们解释:“这个过程,就是用爆破进行分层开挖,边挖边控制岩石变形,保持高边墙的稳定,通过埋进去的监测设施,每挖一层,对岩石松弛厚度变形程度进行监测,通过监控分析考虑是否要调整支护加固方案,然后加以实施,采取'支护'措施,防止出现伤人事故。” 


2015年,白鹤滩地下开挖工程合同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就达到了99.6%,工程质量优良,且未发生任何质量事故。这才让汪志林稍稍松了口气。 


很多人说,汪志林的身上,有一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钻研精神。他说话干脆、性格直爽,待人接物很有亲和力。但只要涉及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汪志林极其认真而严谨,有时甚至是严苛。 


有一次,由参建各方组成的“党员攻关小组”到工地上调研施工情况,询问项目上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忙解决,负责大坝主体建设的施工单位赶紧向检查组“倒苦水”。


“汪主任要求实在太严了,按照千年大计、精品工程的标准建设大坝主体工程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一些临建工程包括排水沟、交通路面,他也是按照这个标准要求我们,就没必要了吧。”施工单位一位现场负责人说。


可是汪志林就是有股“倔劲儿”。认准的事,他一定会不屈不挠地坚持。



“临建工程怎么了?在白鹤滩必须都是精品工程。”施工方想省时省力,没有严格按规程施工,在他这里绝对不行,任何工程都必须尽可能做到极致。这背后,是他作为一名党员对党、国家、人民的绝对忠诚和高度负责。最后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总是对的。


可这样一个性格中敢想敢拼的人,在有些时候,却是相当“保守”。他按照原来在三峡工程建设时的“老规矩”,安排新来的年轻人到施工区锻炼至少半年到一年,让他们画图、算量,一遍遍研究施工方案,还把在三峡工程积累的做法和经验带到溪洛渡、白鹤滩,用于管控工程,制定质量标准,让三峡标准远远高于行业规范。 


  “他是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的人,对自己的要求比对谁都严,工作的标准比谁都高。”白鹤滩建设部的很多年轻同事这样说。


 大工地,就是一个大战场。作为这场战役的现场“总指挥”,安全在汪志林心目中拥有压倒一切的地位。


工地上,参与建筑施工的人员中有很多为民技工,在施工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有一些不良的施工作业习惯,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汪志林将现代管理手段融入工作中,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了一套“安全隐患管理微信系统”,让全工区所有管理人员参与到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中并及时通过平台上报,做到快速整改闭合,让施工区人人成为“安全员”。


系统上线初期,很多施工单位担心“自曝家短”,不愿意将违章作业的照片上传到平台上,汪志林就自掏腰包,发了5000元的“红包”,鼓励大家上传照片,让隐患排查治理彻底“阳光化”。


现在,这套系统不仅在白鹤滩水电站大力推广,在乌东德等其他在建大型水电工程中都得到了应用。


就这样,汪志林以打造世界一流精品工程为目标,始终坚持安全生产不动摇,组织建设部员工进行科技攻关,形成了一系列引领世界水电的创新成果:全面应用智能通水技术,实现大坝混凝土精准化温控、低热水泥的应用打开了高拱坝建设之先河……


这么多实实在在的成果背后,是汪志林坚如磐石的信仰追求,和他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的奋斗情怀。

后记


记者在白鹤滩四天的采访中,汪志林办公室的灯就从没有在晚上十点前熄灭过。


对于汪志林付出的辛劳,有人曾给出这样的评价:他走过的路,趟过的河,都印在了一座座大坝的建设里。


然而他仍保持着一颗初心,每次面对新的施工难题时,都告诫自己要“从零开始”。


回首来路,遥望前程。一座座雄伟的大坝在大江大河上岿然不动。面对这些自己曾经参与、建设、管理过的超级工程,汪志林淡淡地说自己只是见证参与了那个伟大的时代。透过他的言语,我们感受到所有的荣誉、光环、成就于他犹如过眼云烟。任岁月老去,他坚守着那颗赤子之心,纯粹而久远,真挚而赤诚,犹如长江涤荡着的春潮,波涛汹涌,奔流不息。


他说,现在自己的生活很简单,躺下去脑海里想的是白鹤滩,醒过来眼睛里看见的还是白鹤滩,仅此而已。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