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绍基:我与广蓄电厂的故事
王秋颖
湖水碧绿如翡翠,湖面涟漪潋滟、波光粼粼,两岸群山巍峨、绿树环绕、鸟鸣山涧,山水相映,风光旖旎。中国首个百万千瓦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广蓄”、“广蓄电厂”;随历史变迁,以下广东省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广东蓄能发电有限公司等均为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不同历史阶段名称)静静矗立在这一片绿水青山之中。它为广东经济的展翅高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谈起广蓄,不得不提起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罗绍基。罗绍基出生于1933年,广东省南海人;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1988年调任广东省电力工业局副局长兼广东省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1999年获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多个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咨询专家,现任广东蓄能发电有限公司顾问。他前30年从事水电设计工作,其后从事水电站建设管理工作,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为中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创业维艰 迎难而上 广泛使用新技术
广蓄的诞生,得益于改革开放。罗绍基说:“回顾数十年水电站设计与电站建设管理的经历,广蓄的建设让我记忆深刻”。1986年,罗绍基任水电部华南电网办公室主任期间,当时国家核工业部、水电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已确定与香港九龙中华电力公司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而广东与香港九龙电网负荷都有峰谷差较大的特点,电网调峰困难。为了配合核电站安全经济运行,罗绍基再次提出了建设自然条件优越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的意见。这一意见得到当时国家水电部、核工业部及广东省的大力支持。1988年,“两部一省”决定组建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罗绍基调任广东省电力局副局长兼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总经理,负责组织建设当时世界上装机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
广蓄电站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分两期建设,厂址位于距广州近两小时车程的从化。罗绍基回忆:“一开始是很困难的,没有准备工程。那么大一个工程要放在现在的话,一般都要平好地、盖好房、工人才进驻。施工队伍什么都没有就开工了。当时工人住的都是在现在下库的库盆里边,我也住在里面。”各项条件的艰苦自不必说,更难的是:建设广蓄电站这样高水头、大容量的抽水蓄能电站,在我国还是第一个,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罗绍基说:“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不少技术难题,如高压岔管的设计,按照当时的规范,需钢板衬砌,而钢板运输、成型、焊接都要在地下隧道进行,施工难度很大,且质量难以保证。我考察了英国、美国同类电站钢筋混凝土岔管后,决心引进这项技术。”在电力部、经贸部、广东省领导的支持下,该项目专项获得亚洲开发银行30万美元赠款,经国际招标,选择了与美国哈扎公司合作,由国内设计人员与美国哈扎公司联合设计,国内自行施工。该技术在广蓄建设中成功应用,大大提前了工期,节约了成本,同时,也使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这项先进技术,现已为国内多个抽水蓄能电站采用。再如,斜井混凝土衬砌的施工:当时国内斜井混凝土施工还没有利用滑模技术的经验,国际上应用也很少,且规模不大。为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多方比较,罗绍基最终确定了与新加坡CSM公司合作,研究并实践了斜井混凝土滑模设备及工艺。该技术在广蓄电站建设中成功实践,并在国内得到推广。另外还采用了岩壁吊车梁、高参数蓄能机组、电厂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技术。广蓄电站工程建设的科研成果“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获得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995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罗绍基均排名第一。广蓄电站建设实现了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起步晚、但起点高的目标,其综合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大胆改革 业内流芳 树水电管理标杆
先进的技术运用固然十分重要,但科学的管理模式对水电站的建设同样重要。广蓄电站建设中,罗绍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首先对建设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打破了过去建管分离的模式,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人对电站融资、建设、运行、经营、还贷及资产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避免了过去建管分离的弊端,使每一个环节都满足电站的最大效益目标;实行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科学的合同管理,择优选择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合理分担风险,使施工单位有合理的利润,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建立互信互谅的合作关系,形成以项目法人为核心,施工、设计、监理各单位团结一致、一心一意搞好工程建设的局面。第二对运行体制进行了改革,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了法国电力公司运行管理经验,实践出一套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管理模式,使电站运行的管理人员大幅减少至每万千瓦0.6人,也使我国跨进百万千瓦级水电厂实现无人值班的行列。第三对经营管理进行了改革,广蓄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它的经营关系着后续同类电站的建设和发展,结合我国国情,广蓄电站建立了容量租赁和容量使用权出售(对香港九龙中华电力公司)的经营模式,改变了以电量计价为经营指标的模式,为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并使原广东蓄能发电有限公司在经济上得以滚动开发建设抽水蓄能项目。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改革是中国水电事业推进的利器,广蓄的成功基因根本在于坚持改革,大胆探索。”
事实上,通过技术上的进步和管理上的改革,广蓄电站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果:投资省,两期电站单位千瓦投资不足2500元,属国内最低,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其价格更显低廉;建设工期短,一期主体工程开工到首台机组发电工期49个月,比批准的设计工期缩短11个月,由于工期短,被电力工业部评为全国电力投产“功臣单位”;建设质量好,一期工程成功采用了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经国家竣工验收:土建施工与机电安装质量优良,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基础上更实现了均衡生产、文明施工,较之一期工程建设水平又有所提高,工程设计获评“优秀设计”奖,工程质量获评“鲁班奖”;效益高,电站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后,除完成当年内外资还贷任务及给股东分配合同规定的利润外,每年为国家创造数千万元税收,它的配合运行,使大亚湾核电站安全满载稳定运行,使发电量超过原合同发电量,在香港、澳门回归期间,电站均是电网保电的主要技术手段;环境保护好,电站范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历年植树近70万棵,植草15万平方米,被施工破坏的植被已恢复,水库水质经环保部门检测达二类饮用水标准,电站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次,已成为广州市指定的高科技旅游景点。
敢于创新 勇于实践 展一代人生风华
英国杂志《International Water Power and Dam Construction》的记者Janet Dansie 于1996年参观广蓄电站后,在《International Water Power and Dam Construction》杂志1996年第九期发表了电站的介绍,并做了以下评论:“在中国,抽水蓄能电站尚处于初创阶段。但是,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却不仅是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工程,而且也是国际合作提供最佳设备和施工技术的一个光辉典范。毫无疑问,它将作为未来更多抽水蓄能电站的模式和衡量标准”。事实上,广蓄电厂这些成功经验现在已经在全国水电厂管理中得以推广,大幅提高了中国水电厂的管理水平。
业内综合评价:罗绍基是我国水电工程抽水蓄能技术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为推动我国水电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得到这么多赞誉的罗绍基却很谦虚。他说:“如果说我在水电工程上有一些成绩的话,那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有了改革开放才有了更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广东调节用电高峰和低谷的方法有限,时常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广蓄电厂作为调峰调频电源,对电网起到了调峰填谷、稳定电网和事故备用的重要作用。
这位为中国水电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如今已有85岁高龄。他一直坚持的就是改革的思维、开放的视野;他经常用“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来指导自己的思想与作为。
长期跟随罗绍基的调峰调频公司基建部副主任黎昌杰是新一代的抽水蓄能建设者。他说:“罗院士(罗绍基)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他作出过很多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上的创新,但他经常说,对待工程建设,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自以为非,这对我的触动和启迪很大。我想,敬畏大自然、敬畏科学,严谨细致,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博取众家之长,才是他大胆创新的勇气和底气,也是创新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这也体现了他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精神。”
85载人生风华,老人深深地感谢着祖国的培养、教育;感谢祖国给予了他大展作为的广阔空间和平台。未来之路,他希望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为祖国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物简介】
水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绍基
1933年12月出生,广东省南海人。1951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水利系水能利用专业。1955年毕业,到电力工业部中南勘测设计院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设计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该院副院长、院长。1985年10月任水利电力部华南电网办公室主任。1988年起历任广东省电力工业局副局长,广东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至2005年期间任广东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顾问、教授级高工,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工程学会名誉理事,广东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国内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