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就地震灾害而言,汶川、北川一线现在是最安全的地方!
2009/3/13 18:24:43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www.hydropower.org.cn   日期:2008-07-14   供稿:转自:新语丝网站
 

 就地震灾害而言,汶川、北川一线现在是最安全的地方!

  作者:山人

  地震的一个基本规律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就是,比起没有发生地震的地区来说,刚刚发生过地震的地方,在相当长的期间内是更为安全的地方,汶川、北川一线现在就是这样的地方。

  1.为什么汶川、北川一线现在是最安全的地方

  1976年笔者生活在唐山附近的城市,地震时扶老携幼跑出了震裂的房子。此后先是顶着一块塑料布熬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几天之后才搭了个简易的地震棚,在里面又过了几个月,直到天气冷的厉害才搬回房内居住。比较起来,越早搬回房里的人受的罪越少。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地震灾害而言,刚刚发生过地震的地方是相对最安全的地方,存在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但长期没有发生地震的地方才是最应当预防的地方。

  从中外地震的历史记录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发生过大规模破坏性地震的地方会重复发生这样的地震。就中国来说,众所周知的宁夏海原、邢台、唐山、海城大地震之后都是如此。

  从理论上来说,地震是地下长期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越高,但能量积聚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川西一带有史以来数千年间从未发生过高达8.0级的地震,能量再次积聚到这样的水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此次地震之后,汶川、北川一线,在相当长时间内应当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

  世界上著名的地震高发地区,如美国西部、日本和我国的台湾,板块运动剧烈,板块相互碰撞的力量非常大,地下能量积聚快,因此频繁在相对小的区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中国大陆则不同,即使是在有地震发生的地区,地下能量积蓄的速度也要慢的多,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多。

  实际测量获得的数据表明,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斯大断层两侧相对运动的速度高达每年55毫米,因此沿着断层的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区频繁发生地震。川西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导致了这次汶川的大地震,但它两侧的每年相对运移速度只有2毫米,因此各次地震之间间隔的时间比较长。在这次地震中,龙门山断裂带以西的松潘-甘孜地块向东边的四川盆地斜冲了6米,(国家地震局的数据是最大垂直和水平错距分别达5米和4.8米)也就是说一次大地震使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北方向走了3000年才能走过的路程,据此有人估算这次地震是当地3000年一遇的地震。

  从能量的角度做一个简单的估算。根据比较可靠的地震记录,自1854年甘孜的7.5级地震到1976年的茂县7.5级地震,在松潘-甘孜地块周围的断裂体系中共发生了9次平均强度7.5级的地震。换句话说就是松潘-甘孜地块冲向四川盆地的能量能够平均每13.6年引起一次7.5级的地震。部分由于自1976年后这一地区长达34年里没有发生破坏性的地震,能量的积蓄才造成了这次超强的地震。从能量大小来计算,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6个7.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因此在这次8.0级地震后需要再过58年,这一地区积蓄的能量才能在北到汉中、若尔盖一线,东到都江堰、石棉一线,南到石棉、甘孜一线的广大地区内引发一次7.5级的地震。要再引起一次8.0级的地震,那就需要能量积蓄120年以后。

  需要说明的是地下的情况是复杂的,上面的分析只是大致的估算。上述能量的积蓄既可以以多次没有危害的小地震的形式释放,也可能以少数几次大地震的形式释放。发生地震的地点也可能在这一地区的任何一条断层上。按照一般规律分析,可以做出如下估计:

  (1) 沿龙门山断裂的汶川-北川一线,今后千年以内不会再成为破坏性地震的震中。

  (2) 汶川地震中松潘-甘孜地块向四川盆地方向发生了剧烈的运移,而南北相邻地块的运移很小,地块间的鲜水河断裂带、塔藏断裂带、岷江断裂带发生新的应力集中,应当是这一地区今后最早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方。由于汶川地震已经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因此在时间尺度上,即使发生破坏性地震,也应当是今后几十年到百年间发生的事。

  (3) 印度板块、青藏板块向北、向东的运动不会停止,也没有力量能够抗拒。川西一带会经历千百万次地震,成都平原也会逐渐被摧毁,但这是今后几千万年内发生的事件。按照我们人类现在的行为方式,用不到地震摧毁我们,我们自己就把自己毁灭了!

  2.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就地震灾害预防而言,汶川、北川一线今后短期的任务(5-10年)是应对此次地震的余震和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长期任务(10-100年)是预防因相邻地区发生地震被波及造成的危害。百年或更长时间之后,才是根据当时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决定是否需要预防当地作为震中的破坏性地震的问题。从上述分析出发提出如下建议。

  (1) 少建过渡安置房,鼓励尽量搬回原住房居住

  地震刚刚发生,主要的余震尚未来到的时候(基本在大地震后的72小时之内),如果劝大家回家居住,由于心理的恐惧,没人肯接受这个意见,现在应当可以接受这个意见了。只要房子没有损坏到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房子又不在次生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的威胁范围以内,尽可以安心回去居住。

积极向群众宣传大震之后长时间不会再发生地震的科学道理,也会缓解群众的紧张情绪,安定民心,有利于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的进行。

  (2) 不要拆除尚可修复有使用价值的房子

  不要被那些想发地震财的人所忽悠!经历过如此强烈地震仍然没有倒塌的房屋,即使受损也没有必要拆除。只要建筑的地基没有严重损害,建设时有结构柱,结构柱与圈梁、墙体间有钢筋连接的房屋,地震中只要没有倒塌都可以搬回去住。这样的房屋即使在墙体中,墙体与地面、顶层间出现裂缝也并无大碍,进一步的修缮加固完全可以在今后几年中逐步进行。只有那些已经倒塌、部分倒塌的房屋,地基严重损坏的房屋,受损的使用予制版的房屋才是必须拆除的。

  一般建筑设计的使用寿命只有50年,土地的使用权也只有70年。我们是现在匆忙把还有使用价值的房子拆掉,换成未必更好的房子,还是充分发挥现有房子的使用价值,在10年、30年后,换成适应我们那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更好的房子,那种选择更为合理呢?

  地震中受损的建筑又是进行建筑抗震研究的宝贵资源。

  已经经过了如此强烈地震仍然没有倒塌的建筑,不会再轻易倒塌伤人。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这次地震中受损的建筑进行考察和研究。

  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如何使用最少的资源建设抗震效果最好的建筑,重点是考察大量建筑倒塌的地区依然相对完好的建筑。

  从防止腐败的角度研究在公共建筑建设过程中如何杜绝腐败的问题,重点考察在大量建筑相对完好的地区,因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建筑。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在达到同样使用效果的条件下,在修复使用受损建筑和拆除重建中进行合理的选择。

  (3) 灾后重建不应追求过高的抗震设防标准

  目前流行的观点是,如果再发生同样强度的地震,灾后重建的建筑应当保证不会倒塌伤人,至少学校和医院的建筑必须做到这一点。但是,如果我们灾后重建的建筑在它的设计使用寿命内(50-100年),不可能再遇到这样强度的地震,我们就没有必要按照这样强度的地震为建筑设防。

  地震灾害之后,在震惊和悲痛之余,受情绪控制对建筑安全提出过高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为受利益驱使的某些力量所左右,盲目追求建筑的绝对安全。

  唐山市在灾后重建中,尽管当时国家经济条件非常困难,仍然设置了尽可能高的地震设防标准。地震过去了30年,新的地震还没有发生,但由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为抗震而加固建设的一些建筑已经不得不拆除了。震后重建不应追求过高的抗震标准应该是一条宝贵的经验教训。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对不同区域、不同用途的建筑区别对待,制定合理的灾后重建地震设防标准。

  (4)改进现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由国家地震局制定的,是国家的强制标准。此次地震后匆忙进行了修改,将汶川、茂县、北川、都江堰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由7度提升到8度,这一修改将在灾后重建中执行。这一区划是根据各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地震的强度制定的,但是没有考虑特定区域在一次大的地震之后相当时间内不会再发生类似级别或更大级别地震的事实。这种匆促的修改迎合了群众的情绪,但在指导灾后重建中会导致经费的巨大浪费。

  现在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不同设防烈度是按区域划分的,这样存在很大缺陷。例如在同样设防烈度为7度的区域内,在最可能成为未来地震的震中的活动断层线上,将来地震的烈度可能达到10度,但在断层两侧,距断层越远地震的可能烈度越低。在同一烈度设防区域内,断层上设防不足,远离断层的地区可能设防过度。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根据各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最强地震的强度制定的,反映的是历史,并非对我们更有实际意义的将来。更合理的方法应当是对中国大陆所有可能导致地震的断层进行评估,分析它们在今后30-50年内发生破坏性地震可能性的大小和地震级别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在地图上标明各地受到不同烈度地震影响的风险的大小,以此指导城乡建设工作。

(XYS2008071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