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www.hydropower.org.cn 日期:2008-04-05 |
![]() |
怒江流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究竟靠什么?——也谈怒江水电开发
怒江流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各界舆论在怒江流域水电开发的大讨论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怒江流域不宜开发水电,而是可以象丽江那样,以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还有人认为,怒江流域应该维持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原始状态,为人类保留一片可供科学研究和观赏的净土。我们在云南生活和工作多年,想结合这些年的工作经历,通过对怒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思考,谈一点初步的看法。 一 、怒江流域大规模发展旅游的条件尚未成熟 怒江流域有被誉为“东方大峡谷”的怒江峡谷,峡西为高黎贡山,峡东为碧落雪山,沿线旅游资源丰富。石月亮、丙中洛、飞来石、怒江第一湾等各具特色的景观,体现了怒江的雄、奇、秀、美。但是,怒江峡谷目前的旅游景点非常分散,相互之间距离太远不说,交通也极其不便。在目前可通公路的范围内,过往的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峡谷区域内人类频繁活动留下的各种破坏的痕迹,特别是与河流干道并行的近百公里公路沿线,植被已不复存在,四周景观与“神秘大峡谷”的名称相去甚远,各景观附近缺乏配套的食、宿、观、赏、野、趣、玩、乐基础设施和环境。怒江旅游线路至今不能成为省内的精品旅游线路,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景观分散、交通不便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落后。发展旅游经济,通过旅游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思路。但是,在全国旅游经济蓬勃兴起、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怒江旅游目前的机遇在哪里,优势又在哪里?丽江有飞机场和高等级公路,有底蕴深厚的纳西族文化,有品位极高的玉龙雪山和大研古城景区,有较为齐全的旅游景点设施和成熟的信息、人才和旅游管理系统,东巴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已经吸引了全世界学者和旅游者的视线。而怒江流域各地,由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发掘、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等若干方面基础太差,与丽江相比,不论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当前国际、国内、省内旅游产品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的现实情况下,除非有巨大的投入,较长时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否则仅仅依靠该区域目前的旅游资源、经济基础和财政状况,要想把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需走的道路还十分漫长。 二 、怒江流域发展其它支柱产业存在若干限制 怒江流域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大理石储量大、品种多,其中羊脂玉、贡翠为稀有品种。铜、锡、盐等矿藏的储量也十分可观。但是,由于勘探程度不高、交通不便、缺乏建设资金等多种因素,矿产资源的开发始终停留在较低层次。农产品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受峡谷地形、资金、技术和人才等限制,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的难度也非常大。多年来,由于怒江流域地域上偏离云南经济建设的重心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加上建国以来国家很少在这一地区布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地方财政拮据、交通落后、人口素质低、贫困面大等一系列问题始终困扰着当地干部群众。支柱产业建立不起来,吸引外来投资环境又差,解决贫困问题缺少资金,一般人认为可以赚钱的路子,在怒江特殊的环境下,也缺乏必要的实现条件。怒江流域原来的财政收入,相当部分来源于以森林砍伐为主的木材贸易,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怒江短时间内无法建立起新的财源;再加上怒江州50%的国土面积近年来被逐渐划定为各种各类“保护区”,许多设想中希望上马的建设项目,也只能长期被搁置下来。 三 、怒江流域目前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不容乐观 怒江河谷陡峭,谷底下切较深,支流短而密集,河床陡跌,巨峰峭壁之间就是深达千米的大峡谷和急流。一边是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正在不舍昼夜地奔流而去,另一边却可以看到,当地人们为了获得一点取暖用的烧柴,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悬崖峭壁上砍伐幼小的树木;一边是让每年可以创造几百个亿的宝贵资源白白流淌,另一边却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去陡坡上种地,以获得每年一两百元、甚至数十元的经济收入。据粗略统计,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陡坡上,现在每年这样砍掉的烧柴就达50万立方米以上。全州72万亩耕地的大部分 是“挂”在陡坡上,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76%。尽管如此,有效耕地面积仍然无法满足多数各族群众吃饱饭的基本生存要求。 沿着怒江而下,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带,可以清楚地看到,落后的农业开发方式早已经达到了极限,在怒江中下游的不少地区,从山脚到山腰的原始大森林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灌木林;后来,不少地方的灌木林又逐渐消失而代之以草山;有些地带的草山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裸露的土壤或岩石。只要下大雨,常常会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令人触目惊心。 因此,事实上怒江流域已经成为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1979年8月福贡利沙底发生泥石流,全村7户33人除5人外均未免于难,9-10月全县因泥石流死143人。 1985年,全州发生洪灾、泥石流,死10人,冲毁桥梁148座。 1989年的洪灾、泥石流,死12人,毁房1387间。 2004年,进入7月以来,由于怒江州境内连降大雨,造成全州4县特别是泸水、福贡、贡山遭受严重洪涝泥石流灾害,导致人畜伤亡、房屋倒塌、农田水利被毁、交通通信中断。截止7月21日,怒江州因灾死亡6人、失踪10人、受伤37人;因灾倒塌民房454间,大批农作物受灾。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怒江流域各族群众普遍贫困。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1.9%,此外,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流域内农村人口中尚有7.9万人(占全州农业人口的34.6%)未解决温饱问题。 怒江中下游居住的傈僳、怒、独龙、藏、彝、傣、景颇等少数民族及汉族,社会贫困面较大。怒江州有42万农业人口,22万为贫困人口,全州4个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 四 、水电资源是怒江流域的最大优势资源 怒江在中国境内干流全长2018公里,在我省境内长547公里,干流河道直,水流湍急,流域呈带状,六库以上多为羽状排列的细小支流汇入。云南境内较大的支流有苏帕河、勐波罗河、南汀河和南卡河等。 怒江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公里,涉及我省迪庆、怒江、大理、保山、德宏、临沧等六州市。若按县域内集水面积大的河流确定归属,主要包括贡山、福贡、泸水、隆阳、龙陵、施甸、昌宁,以及支流南汀河、南卡河流域的临沧、镇康、耿马、沧源、西盟、勐连等13个县区。 怒江流域优势最明显的是水能资源。怒江干流在云南境内天然落差1123米,水电开发条件十分优越。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280亿立方米,占全省各水系径流总量13%。怒江干流年径流量大且流量较为稳定,河流落差高、工程移民少、开发成本低、适合建高坝大库的河段多,具有梯级开发大型水电站的良好条件。在中国规划开发的12大水电基地中,怒江中下游可开发容量居第6位,在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居重要地位。同时,这一流域的水电开发不仅发电效益好,还兼有灌溉、供水、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可大大促进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五 、怒江流域水电开发使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能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的“血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能源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的云南,近年来在电力供应方面也捉襟见肘,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面对这样的背景,国家提出了加快以水电开发为主的能源开发的战略思路,而作为国家能源开发重点地区的云南怒江流域,水电开发也开始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 长期以来,怒江水电开发一直受到国家和云南省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坚持不懈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在1980、1990年两次国家大规模水电资源普查的基础上,1995年,国家正式将怒江水电规划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与此同时,由国电昆明勘测设计院承担的项目前期工作开始着手。2000年8月,在云南相关部门和相关地州的密切配合下,由国家计委委托、水电规划总院牵头,开展了怒江中下游河段的水电建设规划工作,经过近3年的勘测设计和研究,于2003年7月提出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期间和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国家环保总局和云南省环保局、云南省计委、怒江州政府等相关部门,专门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了多次规模较大的实地考察,同时召开了多次专家座谈会,广泛征求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对规划研究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充分论证。2003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了1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的审查会议,审查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并原则通过了“两库十三级”的开发方案。 就是在怒江流域干部群众苦于发展的路子太少,开发无门的情况下,怒江水电开发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国市场能源紧缺,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势在必行;水电属清洁能源,益于开发,有利环保;怒江水电开发条件极其优越,水力资源充沛,开发成本低,移民数量小,对环境的影响不大;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奠定相当基础,愿意开发怒江水电的企业集团争先恐后。抓住了这次时机,怒江流域区的民族经济和社会就有可能实现一种飞跃式的发展,许多以往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结论的问题,也会在发展中迎刃而解。抓不住这次机遇,怒江流域的各民族群众,还将在缓慢的发展中苦苦等待,继续寻求新的希望曙光。 六、怒江水电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三个重要意义 1 、有利于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怒江水能资源开发,是振兴当地民族经济、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如前所述,有专家主张用发展生态旅游来替代水电开发,然而这是怒江现实环境下难以做到的。旅游可以成为怒江流域的重要产业,但短期内很难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怒江13个梯级电站开发,总投资约900多亿元,如果2030年前全部建成,平均每年投入30多亿元,电力将成为当地的新兴支柱产业,带动GDP增长,促进财政增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关数据显示,电站建设每投入20万元,就可带来一个长期就业机会,按此推算,怒江水电开发至少可以带来约45万个就业机会。巨额投资还将带动地方建材、交通运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由于可以用较低电价带动和支持矿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地方经济较快实现产业更新和升级,由此带来的效益也将远远超过电力行业本身。此外,电站水库的建成,除了水能利用之外,还会产生巨大的水利效益,同时获得农业获灌溉之利和城乡供水之益。仅潞江坝一地,就可增加灌溉农地34.6万亩。 2 、有利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有人认为,怒江流域应该维持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原始状态,为人类保留一片可供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的净土。这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社会的有闲阶层从“聪明的大脑”中幻化出来的一种美妙的乌托邦。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多种载体和形式。否定开发,封闭式的全盘保留原始的村落和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并不是一种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形式。歌曲、舞蹈、音乐、绘画、宗教礼仪、民间故事、文学作品、民族节庆、电影、戏剧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最好的传承和发展,是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全面带动民族文化的研究、发掘、传承和发展。事实上,大部分云南人了解云南的民族文化,是通过民族博物馆、民族村、民间文学和电影戏剧等多种形式,是通过旅游过程中的饮食、歌舞、音乐、舞蹈去体味的,不可能也没有机会到每个民族聚集的村寨去居住下来。也不能说,经过了整理、加工和提升了的民族文化,就丧失了其文化的原有底蕴和精华。 有些民族习俗和生活形式也是不必要在现实生活中保留的,例如,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没有必要保留,否则到处都只会留下荒山秃岭;用人头祭谷子的习俗不必保留,因为不符合人道的规范。从怒江州来说,全州49万人口中,42万为农业人口,22万为贫困人口。全州4个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直到2003年,尚有绝对贫困人口12.7万人。我们不能期望通过禁止开发,去全盘保留怒江原有的村村寨寨,并以此保留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我们希望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但必须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去保护和传承,广大少数民族的兄弟姊妹,有权和全国人民一道,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现代的文明,同时在发展中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水电开发当然不是怒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途径,但的确是目前最好的发展机遇。水电开发能够为怒江流域积累大量的资金,由此推动包括工业、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在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当地开辟一条通往民族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有效路径。那么,为什么要人为地去干涉和阻断这种进程呢? 3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怒江水电,实施库区居民迁移,可以有效地将流域内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部分人口转移出来,能够进一步减少对当地植被的人为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水电是可持续清洁能源,与同等规模的火电比较,每年减少酸雨损失、人体健康损失和全球气候变化损失110亿元。怒江梯级建成后,实现 “以电代柴”,每年可节约50万方生活用柴,年减少林木资源损失4亿多元,50年可减少约22亿元。因此,怒江水电开发,对促进我省怒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进行环境保护,不可能通过禁止工业发展的途径来解决。通过发展水电增强地方财力,可以逐步建立环保资金和环保补偿机制,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加快环保队伍建设和环保人才培养,在流域内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区域性环境保护体系。只有这样,依托合理的开发来解决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何 宣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研究员 刘 星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研究员 李永丽 云南财贸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