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60年:成就非凡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09/9/18 9:07:19 新闻来源:国际能源网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在能源需求总量巨大、而能源资源保有量并不十分充足的基础上,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6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的91%),是1949年的109.5倍和1978年的4.2倍。能源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清洁、高效、方便的能源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基本无电,1949年全国人均生活用电不足1千瓦时,居民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为主。改革开放前,居民生活用商品能源中煤炭所占比重在90%以上。
60年来,居民生活用能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传统生物质能和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到以电力、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炭、先进生物质能多种能源并存的转变,优质能源在生活中的比重大幅上升。
通过农网改造、“光明工程”等项目,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用电条件大大改善。1998年以来,国家已累计安排4000多亿元用于农村电力建设。2008年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超过300千瓦时,无电户减少到200万左右。
能源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空调、洗衣机和电冰箱拥有量分别达到132.9台、100.3台、94.7台和93.6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99.2台、49.1台、30.2台和9.8台。
私人汽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从1949年底的5.09万辆增长到2008年底的5099.6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3501.39万辆。家庭石油的消费由原来主要是“洋油灯”用的煤油转向炊事用的液化石油气(LPG)和私家车辆用的汽油、柴油。
不断增强的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可靠支撑经济发展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发展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能源大国。
——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达到27.9亿吨,是1949年的87.2倍和1978年的4.6倍。
——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原油产量1.9亿吨,是1949年的1627倍和1978年的1.8倍,居世界第5位;2008年全国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6849.1倍和1978年的5.6倍,居世界第9位。
——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7.93亿千瓦,年发电量34669亿千瓦时,分别为1949年的458.1倍和806.3倍,是1978年的13.9倍和13.5倍。2004年以来,发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增加近1亿千瓦,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电力装机容量规模从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
在提高能源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建设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能源运输体系。截至2007年底,全国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运的原油、成品油输送管网,原油年输送能力达3.2亿吨,成品油年输送能力达1亿吨;建成了3.1万多公里的全国性天然气管网,年输送能力达810亿立方米;建成了北、中、南三个铁路运煤通道和多个专用煤炭码头,形成了铁路、水路和公路多式联运的煤炭综合运输体系;建成了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32.71万公里,城乡用电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单位GDP能源消费强度下降20%作为约束性指标。在一系列节能政策的指导下,1980—2000年,实现了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GDP翻两番的目标。1978—2008年的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5%,年均节能率3.9%。
大力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95.0%下降到2008年的68.7%,优质能源比重上升明显。
2008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72亿千瓦,是1978年的近10倍,1949年的近477倍,居世界第一。
风电规模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2008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4位。
核电从无到有,先后建成秦山、大亚湾和田湾核电基地,目前核电投产容量为910万千瓦。2008年是我国核电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当年核准了4个核电项目共14台百万千瓦级以上机组,在建装机容量规模2290万千瓦。2009年4月,我国引进的世界首台AP1000第三代核电机组开工建设。
2008年全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使用总量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
到2008年底,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315万千瓦,大型沼气池1600多处,户用沼气30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140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年产量165万吨。
在优化一次能源结构的同时,我国致力于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提高煤炭加工转换比重,集中煤炭利用过程的环境治理,降低煤炭直接作为终端分散使用比例。
1980年煤炭消费总量中终端消费比重为63.6%,2007年已经下降到25.2%;195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发电用煤仅占9.7%,1978年上升到20.1%,到2007年达到50.5%。
煤电机组不断升级换代,主力机组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万千瓦以下升级到八九十年代的30万千瓦,现在60万千瓦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已经成为新建项目的主流机组。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投产运行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11台。
在加快清洁高效机组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截至2008年6月30日,“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467台,共5407万千瓦。2008年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同口径总容量的比重为31.27%,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达到65.18%,单机10万以下的火电机组下降到13.38%。
能源环保工作逐步加强。新建的火电厂全部配套加装了脱硫装置,同时加大了既有电厂的脱硫改造力度。截至2008年底,全国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投运容量3.63亿千瓦,占全国火电容量的60.4%;部分大型火电厂安装了脱硝设施。
2008年全国6000千瓦以上电厂发电标准煤耗为322克/千瓦时,比1980年下降91克标准煤;厂用电率5.9%,比1980年下降0.5个百分点;线损率6.8%,比1980年下降2.1个百分点。
装备技术进步支撑能源快速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科技水平低下。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基本形成了适应我国能源发展的技术体系。
石油天然气工业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复杂断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煤炭工业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1990年为65%,2007年已超过80%。
火电主力机组单机容量从1978年的1万和10万千瓦级,发展到目前的30万和60万千瓦级,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正在成为新一代主力,清洁高效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三峡左岸最后一台机组国产化水平达到85%,大型水电机组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步伐加快,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制造和工程建设能力。
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1000千伏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在建,电网发展进入了长距离、大容量、特高压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
通过大型风电场特许权招标和引进技术,国产1.5兆瓦级风电机组已批量投入运行,自主化率达到86%,降低了风电场建设和运营成本;正在研制3兆瓦、5兆瓦级风电机组。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
清洁、高效、方便的能源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基本无电,1949年全国人均生活用电不足1千瓦时,居民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为主。改革开放前,居民生活用商品能源中煤炭所占比重在90%以上。
60年来,居民生活用能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传统生物质能和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到以电力、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炭、先进生物质能多种能源并存的转变,优质能源在生活中的比重大幅上升。
通过农网改造、“光明工程”等项目,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用电条件大大改善。1998年以来,国家已累计安排4000多亿元用于农村电力建设。2008年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超过300千瓦时,无电户减少到200万左右。
能源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空调、洗衣机和电冰箱拥有量分别达到132.9台、100.3台、94.7台和93.6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99.2台、49.1台、30.2台和9.8台。
私人汽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从1949年底的5.09万辆增长到2008年底的5099.6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3501.39万辆。家庭石油的消费由原来主要是“洋油灯”用的煤油转向炊事用的液化石油气(LPG)和私家车辆用的汽油、柴油。
不断增强的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可靠支撑经济发展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发展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能源大国。
——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达到27.9亿吨,是1949年的87.2倍和1978年的4.6倍。
——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原油产量1.9亿吨,是1949年的1627倍和1978年的1.8倍,居世界第5位;2008年全国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6849.1倍和1978年的5.6倍,居世界第9位。
——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7.93亿千瓦,年发电量34669亿千瓦时,分别为1949年的458.1倍和806.3倍,是1978年的13.9倍和13.5倍。2004年以来,发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增加近1亿千瓦,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电力装机容量规模从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
在提高能源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建设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能源运输体系。截至2007年底,全国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运的原油、成品油输送管网,原油年输送能力达3.2亿吨,成品油年输送能力达1亿吨;建成了3.1万多公里的全国性天然气管网,年输送能力达810亿立方米;建成了北、中、南三个铁路运煤通道和多个专用煤炭码头,形成了铁路、水路和公路多式联运的煤炭综合运输体系;建成了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32.71万公里,城乡用电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单位GDP能源消费强度下降20%作为约束性指标。在一系列节能政策的指导下,1980—2000年,实现了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GDP翻两番的目标。1978—2008年的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5%,年均节能率3.9%。
大力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95.0%下降到2008年的68.7%,优质能源比重上升明显。
2008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72亿千瓦,是1978年的近10倍,1949年的近477倍,居世界第一。
风电规模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2008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4位。
核电从无到有,先后建成秦山、大亚湾和田湾核电基地,目前核电投产容量为910万千瓦。2008年是我国核电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当年核准了4个核电项目共14台百万千瓦级以上机组,在建装机容量规模2290万千瓦。2009年4月,我国引进的世界首台AP1000第三代核电机组开工建设。
2008年全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使用总量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
到2008年底,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315万千瓦,大型沼气池1600多处,户用沼气30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140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年产量165万吨。
在优化一次能源结构的同时,我国致力于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提高煤炭加工转换比重,集中煤炭利用过程的环境治理,降低煤炭直接作为终端分散使用比例。
1980年煤炭消费总量中终端消费比重为63.6%,2007年已经下降到25.2%;195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发电用煤仅占9.7%,1978年上升到20.1%,到2007年达到50.5%。
煤电机组不断升级换代,主力机组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万千瓦以下升级到八九十年代的30万千瓦,现在60万千瓦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已经成为新建项目的主流机组。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投产运行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11台。
在加快清洁高效机组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截至2008年6月30日,“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467台,共5407万千瓦。2008年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同口径总容量的比重为31.27%,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达到65.18%,单机10万以下的火电机组下降到13.38%。
能源环保工作逐步加强。新建的火电厂全部配套加装了脱硫装置,同时加大了既有电厂的脱硫改造力度。截至2008年底,全国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投运容量3.63亿千瓦,占全国火电容量的60.4%;部分大型火电厂安装了脱硝设施。
2008年全国6000千瓦以上电厂发电标准煤耗为322克/千瓦时,比1980年下降91克标准煤;厂用电率5.9%,比1980年下降0.5个百分点;线损率6.8%,比1980年下降2.1个百分点。
装备技术进步支撑能源快速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科技水平低下。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基本形成了适应我国能源发展的技术体系。
石油天然气工业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复杂断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煤炭工业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1990年为65%,2007年已超过80%。
火电主力机组单机容量从1978年的1万和10万千瓦级,发展到目前的30万和60万千瓦级,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正在成为新一代主力,清洁高效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三峡左岸最后一台机组国产化水平达到85%,大型水电机组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步伐加快,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制造和工程建设能力。
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1000千伏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在建,电网发展进入了长距离、大容量、特高压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
通过大型风电场特许权招标和引进技术,国产1.5兆瓦级风电机组已批量投入运行,自主化率达到86%,降低了风电场建设和运营成本;正在研制3兆瓦、5兆瓦级风电机组。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