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能源发展方式需要大电网
2013/3/26 8:35:36 新闻来源:国家电网报
这几天,春季的大风为华北地区带回了难得的蓝天。在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出,“重现蓝天”不能只靠刮风,关键是转变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能源发展转型的关键在于电力。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实现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的电力输送,需要坚强可靠的大电网。
大电网是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重要平台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开发利用方式粗放,大量消耗、污染水资源,酸雨影响面积达到了国土的八分之一。环保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分析,我国酸雨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长江三角洲,华东、华中多个省份部分地区及广东中部等经济发达、火电厂密布的地区。
过去,电力供应和消耗总量较低,以省或区域为单位的就地平衡可以维持运转。但随着总量成倍增长,发达地区不得不直面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资源富集地区则有能源科学、集约开发的强烈诉求。与此同时,运煤压力也让交通运输不堪重负。
两个月前,国务院正式印发了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的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示意图(见右图),表明了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逆向分布的基本情况。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电力需求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是我国的主导能源资源。规划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和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矛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跨区输煤输电能力不足,缺煤缺电和窝煤窝电并存现象时有发生。”跨区输煤,烧的是更贵的油,运到消费地区要增加一半以上成本;东中部烧煤发电,却已无新增火电厂的环境空间。省内、区域内自我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纵横数千公里的能源大规模流动,需要站在国家层面统筹考虑能源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建设。
近年来,我国新增发电能源的60%位于西北,而负荷的60%以上在东中部。尽管伴随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西部用电增速加快,但从经济、人口密度来看,东中部仍将是负荷中心。
大电网调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电源余缺消长的作用,已在特高压联络线的运行中初步显现。去年,国家电网跨区交易电量比2003年增长9.5倍。特高压等大通道消纳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富余水电,四川借助两条输入华东的特高压直流通道,和联接西北的500千伏工程,全年外送水电达到344亿千瓦时的新高,也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了应对夏季高峰的电力支持。
然而,目前来看,我国能源基地到负荷中心的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输电通道的发展,依然滞后于电力生产外送与用电需求的增长。据预测,东中部2020年受入电力将接近总负荷的30%,我国跨区输电规模和距离将明显超过国际上其他大电网。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说,从经济、技术、安全多个层面综合比较,构建1000千伏跨区大受端网架,形成“三华”同步电网是合理选择。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持续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凸显,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大范围配置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能源供应形势不容乐观。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配置方式、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亟待实现战略性转变,迫切需要发挥大电网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安全可靠输送电力的功能。
大电网有利于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地铁停运,大量乘客滞留;公路交通大面积拥堵;煤矿工人被困地下无法升井;银行系统瘫痪……这并不是好莱坞灾难大片的夸张镜头,而是2012年7月底印度连续两次大停电中的真实情景。这场空前的大停电覆盖了印度一半以上的国土,总共殃及数亿人。
印度官方调查报告分析原因是:一些电力公司采用非计划交易,过度用电导致唯一的联络线重载;而各邦调度对上级调度指令响应不足。印度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都存在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呈逆向分布的特点,都有远距离大规模输电的需求,电网的组成也颇为相似。但是,印度在2002年就强调了私营公司在电力基建和改革中的主导作用,电力管理松散,电力基础设施落后,各邦自行其是,调度失控,最终导致系统崩溃。与之相反,中国则坚持了电网和调度一体化垂直管理,坚持电网与电源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坚持了电网发展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近10年来,大停电在世界范围内并非偶然。2003年8月,美国、加拿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停电事故,导致至少8人死亡,共5000多万人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美元。2009年11月10日夜间,巴西最大的两个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及周边突遭大停电,超过巴西总人口四分之一的民众陷入黑暗。2011年9月,韩国首都首尔及仁川、釜山等多地发生大规模停电,交通瘫痪,通信信号中断,写字楼、商场一片混乱,全国有212万户家庭停电。
能源发展转型的关键在于电力。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实现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的电力输送,需要坚强可靠的大电网。
大电网是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重要平台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开发利用方式粗放,大量消耗、污染水资源,酸雨影响面积达到了国土的八分之一。环保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分析,我国酸雨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长江三角洲,华东、华中多个省份部分地区及广东中部等经济发达、火电厂密布的地区。
过去,电力供应和消耗总量较低,以省或区域为单位的就地平衡可以维持运转。但随着总量成倍增长,发达地区不得不直面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资源富集地区则有能源科学、集约开发的强烈诉求。与此同时,运煤压力也让交通运输不堪重负。
两个月前,国务院正式印发了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的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示意图(见右图),表明了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逆向分布的基本情况。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电力需求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是我国的主导能源资源。规划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和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矛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跨区输煤输电能力不足,缺煤缺电和窝煤窝电并存现象时有发生。”跨区输煤,烧的是更贵的油,运到消费地区要增加一半以上成本;东中部烧煤发电,却已无新增火电厂的环境空间。省内、区域内自我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纵横数千公里的能源大规模流动,需要站在国家层面统筹考虑能源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建设。
近年来,我国新增发电能源的60%位于西北,而负荷的60%以上在东中部。尽管伴随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西部用电增速加快,但从经济、人口密度来看,东中部仍将是负荷中心。
大电网调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电源余缺消长的作用,已在特高压联络线的运行中初步显现。去年,国家电网跨区交易电量比2003年增长9.5倍。特高压等大通道消纳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富余水电,四川借助两条输入华东的特高压直流通道,和联接西北的500千伏工程,全年外送水电达到344亿千瓦时的新高,也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了应对夏季高峰的电力支持。
然而,目前来看,我国能源基地到负荷中心的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输电通道的发展,依然滞后于电力生产外送与用电需求的增长。据预测,东中部2020年受入电力将接近总负荷的30%,我国跨区输电规模和距离将明显超过国际上其他大电网。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说,从经济、技术、安全多个层面综合比较,构建1000千伏跨区大受端网架,形成“三华”同步电网是合理选择。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持续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凸显,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大范围配置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能源供应形势不容乐观。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配置方式、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亟待实现战略性转变,迫切需要发挥大电网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安全可靠输送电力的功能。
大电网有利于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地铁停运,大量乘客滞留;公路交通大面积拥堵;煤矿工人被困地下无法升井;银行系统瘫痪……这并不是好莱坞灾难大片的夸张镜头,而是2012年7月底印度连续两次大停电中的真实情景。这场空前的大停电覆盖了印度一半以上的国土,总共殃及数亿人。
印度官方调查报告分析原因是:一些电力公司采用非计划交易,过度用电导致唯一的联络线重载;而各邦调度对上级调度指令响应不足。印度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都存在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呈逆向分布的特点,都有远距离大规模输电的需求,电网的组成也颇为相似。但是,印度在2002年就强调了私营公司在电力基建和改革中的主导作用,电力管理松散,电力基础设施落后,各邦自行其是,调度失控,最终导致系统崩溃。与之相反,中国则坚持了电网和调度一体化垂直管理,坚持电网与电源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坚持了电网发展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近10年来,大停电在世界范围内并非偶然。2003年8月,美国、加拿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停电事故,导致至少8人死亡,共5000多万人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美元。2009年11月10日夜间,巴西最大的两个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及周边突遭大停电,超过巴西总人口四分之一的民众陷入黑暗。2011年9月,韩国首都首尔及仁川、釜山等多地发生大规模停电,交通瘫痪,通信信号中断,写字楼、商场一片混乱,全国有212万户家庭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