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出版发行
2012/10/12 14:23:18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我国首部全面反映南水北调移民的长篇报告文学《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公开出版发行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由赵学儒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出版发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专门为该书作序。该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民族治水史上的伟大创举,经过几代中华儿女地不懈努力,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开工建设,东线一期工程将于2013年通水,中线一期工程将于2014年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成败在于移民。移民是一道世界难题,移民问题也受到了国内外热点关注。
近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会同河南、湖北两省,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移民干部和移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成功完成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34.5万移民,破解了世界难题,创造了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这次移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展现了伟大的移民精神,是新时期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又一璀璨的闪光点。南水北调移民是中国工程移民乃至新中国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放歌民族,记录时代,抒写人民。作品在真实、全面、客观记述南水北调大移民的基础上,突出权威性,彰显文学性,追求史诗效果。通过对众多人物和重要事件的记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歌颂了伟大移民精神,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该书阐述了南水北调移民的成功经验,既是文学作品,也是文献资料。
该书共分为6部15章94节,近30万字。
在第一部“水的国”中,作者以新视角从家乡的小河写起,首次较系统地披露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曾经的旱魔导演“人吃人”,长江流的是鲜血,长城依然在流泪,沙尘暴南侵等水旱灾害,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古代乃至今天的人们,用祈雨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然而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历代仁人志士,把治水作为重中之重,不懈地奋斗,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天的人们只知道他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然而未必知道他的治水情结。丹江口库区很多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移民,到现在搬迁了五六次,有的人一生都在搬迁的路上。
第二部“在路上”,真实再现了南水北调工程实施,30多万移民再次告别故土,远离他乡的情景。一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就确定“一定要把移民安置好”的原则,彰显人性的回归。北京的牵挂,移民搬迁安置就应该一步到位,要让移民的日子有盼头,移民工作没有句号只有逗号等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尤其是移民新政,让移民得到了实惠。
第三部“大迁移”、第四部“灵与肉”,以“中原使命”、“荆楚风韵”为题,真实记述了河南、湖北两省破解天下第一难的过程,鲜活地描写了众多移民干部的民生情怀和动人事迹,充分展现了伟大的移民精神。第五部“别故乡”,记述移民离乡的情愁,如临其境。第六部“心家园”,描写了移民稳得住,可发展,走向新生活的开始。作者以“我是移民的后代”引出全文,又以“归去来”结尾,别具匠心。
作者赵学儒以一位水利移民后代的情怀和视角,完成《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一书的创作。赵学儒以“我是移民的后代”为引子,引出全书的内容。他说:“1958年河北省修建大型水库——安格庄水库时,我的曾祖父带着我的爷爷、我的父亲,举家迁移到几十里外的易县西北部山区。我是水利移民的后代。”
赵学儒说,原来对“移民”的概念比较模糊,几十年都是这样生活过来的。这次提起“移民”两字,感觉这两个字既熟悉又凝重。在朦胧的记忆中,他的一位未搬迁的叔叔,从水库的一边到另一边用船运玉米秸秆,水路途中遇到风浪掀翻船只,船毁人亡。从老人的哀叹中,他知道水库淹没的地方就是老家。
在“引子”中,赵学儒从自家的移民情况,引出了我国一部移民史。我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人口流动史即移民的历史;我国移民史,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他时常在想,民间的家谱、碑文资料等,如果追根求源几代、几十代,甚至更遥远的时代,会不会像金字塔一样追溯到几个人或者一两个人的头上?作品以详实的资料,介绍了我国过去的移民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需要移民安置34.5万人,涉及湖北、河南两省。赵学儒五次去河南,两次赴湖北,历时近百天,见证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见证了南水北调移民搬迁的波澜壮阔和诸多背后的故事,见证了移民干部迎难而上,携手并肩,千言万语做工作,千山万水送移民,千辛万苦办实事的时代风采,见证了移民老乡舍小家、割舍故土,顾大家、远徙他乡,为国家抛弃私情,建新家发奋自强的伟大精神,见证了党和政府把几十万移民送到“心家园”的民生情怀。
赵学儒说,我是带着感情采访和写作的。我见到移民老乡哭的时候,我也掉泪了;我看到移民老乡满脸愁云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忧虑;我看到移民老乡愤怒的时候,我也非常气愤;我看到政府为移民老乡盖好了崭新的房子,帮助移民老乡发展致富,移民老乡喜悦的时候,我也格外高兴。我和他们一起喝米酒,一起吃馍馍,一起向往未来美好的生活。我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写作时,采访时其情其景其人其事历历在目,或心酸,或欣喜,或失望,或希望,或感动,或激动,或感慨,或感悟……一次次热泪盈眶,一次次心潮起伏,一次次思绪万千……
“这本《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就是写给我的移民老乡,写给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人们的。”赵学儒深情地说。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专门为该书撰写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每一个了解过移民的人,都无不为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所感动。我也曾写过《国家行动》,每当回忆起百万三峡移民离别故乡时的情景,心情总是难以平静……所有为国家工程奉献牺牲精神的移民都是伟大的,我们当向他们致敬!
何建明说:“它使我看到了赵学儒对水的那片忠诚与挚爱。从水电工人,到中国水利报社记者,他从事的工作都是与水相关,因此对水的熟悉和了解可见一斑。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有责任担当的作家,能够深入实地去了解移民,把最真实、最感人的,渺小却伟大的民众的可爱之处展现出来,我想他的调查和写作是充满感情的。”他最后说:“很感谢赵学儒的作品,它让我再次感动。”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由赵学儒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出版发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专门为该书作序。该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民族治水史上的伟大创举,经过几代中华儿女地不懈努力,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开工建设,东线一期工程将于2013年通水,中线一期工程将于2014年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成败在于移民。移民是一道世界难题,移民问题也受到了国内外热点关注。
近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会同河南、湖北两省,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移民干部和移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成功完成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34.5万移民,破解了世界难题,创造了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这次移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展现了伟大的移民精神,是新时期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又一璀璨的闪光点。南水北调移民是中国工程移民乃至新中国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放歌民族,记录时代,抒写人民。作品在真实、全面、客观记述南水北调大移民的基础上,突出权威性,彰显文学性,追求史诗效果。通过对众多人物和重要事件的记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歌颂了伟大移民精神,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该书阐述了南水北调移民的成功经验,既是文学作品,也是文献资料。
该书共分为6部15章94节,近30万字。
在第一部“水的国”中,作者以新视角从家乡的小河写起,首次较系统地披露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曾经的旱魔导演“人吃人”,长江流的是鲜血,长城依然在流泪,沙尘暴南侵等水旱灾害,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古代乃至今天的人们,用祈雨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然而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历代仁人志士,把治水作为重中之重,不懈地奋斗,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天的人们只知道他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然而未必知道他的治水情结。丹江口库区很多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移民,到现在搬迁了五六次,有的人一生都在搬迁的路上。
第二部“在路上”,真实再现了南水北调工程实施,30多万移民再次告别故土,远离他乡的情景。一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就确定“一定要把移民安置好”的原则,彰显人性的回归。北京的牵挂,移民搬迁安置就应该一步到位,要让移民的日子有盼头,移民工作没有句号只有逗号等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尤其是移民新政,让移民得到了实惠。
第三部“大迁移”、第四部“灵与肉”,以“中原使命”、“荆楚风韵”为题,真实记述了河南、湖北两省破解天下第一难的过程,鲜活地描写了众多移民干部的民生情怀和动人事迹,充分展现了伟大的移民精神。第五部“别故乡”,记述移民离乡的情愁,如临其境。第六部“心家园”,描写了移民稳得住,可发展,走向新生活的开始。作者以“我是移民的后代”引出全文,又以“归去来”结尾,别具匠心。
作者赵学儒以一位水利移民后代的情怀和视角,完成《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一书的创作。赵学儒以“我是移民的后代”为引子,引出全书的内容。他说:“1958年河北省修建大型水库——安格庄水库时,我的曾祖父带着我的爷爷、我的父亲,举家迁移到几十里外的易县西北部山区。我是水利移民的后代。”
赵学儒说,原来对“移民”的概念比较模糊,几十年都是这样生活过来的。这次提起“移民”两字,感觉这两个字既熟悉又凝重。在朦胧的记忆中,他的一位未搬迁的叔叔,从水库的一边到另一边用船运玉米秸秆,水路途中遇到风浪掀翻船只,船毁人亡。从老人的哀叹中,他知道水库淹没的地方就是老家。
在“引子”中,赵学儒从自家的移民情况,引出了我国一部移民史。我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人口流动史即移民的历史;我国移民史,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他时常在想,民间的家谱、碑文资料等,如果追根求源几代、几十代,甚至更遥远的时代,会不会像金字塔一样追溯到几个人或者一两个人的头上?作品以详实的资料,介绍了我国过去的移民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需要移民安置34.5万人,涉及湖北、河南两省。赵学儒五次去河南,两次赴湖北,历时近百天,见证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见证了南水北调移民搬迁的波澜壮阔和诸多背后的故事,见证了移民干部迎难而上,携手并肩,千言万语做工作,千山万水送移民,千辛万苦办实事的时代风采,见证了移民老乡舍小家、割舍故土,顾大家、远徙他乡,为国家抛弃私情,建新家发奋自强的伟大精神,见证了党和政府把几十万移民送到“心家园”的民生情怀。
赵学儒说,我是带着感情采访和写作的。我见到移民老乡哭的时候,我也掉泪了;我看到移民老乡满脸愁云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忧虑;我看到移民老乡愤怒的时候,我也非常气愤;我看到政府为移民老乡盖好了崭新的房子,帮助移民老乡发展致富,移民老乡喜悦的时候,我也格外高兴。我和他们一起喝米酒,一起吃馍馍,一起向往未来美好的生活。我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写作时,采访时其情其景其人其事历历在目,或心酸,或欣喜,或失望,或希望,或感动,或激动,或感慨,或感悟……一次次热泪盈眶,一次次心潮起伏,一次次思绪万千……
“这本《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就是写给我的移民老乡,写给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人们的。”赵学儒深情地说。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专门为该书撰写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每一个了解过移民的人,都无不为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所感动。我也曾写过《国家行动》,每当回忆起百万三峡移民离别故乡时的情景,心情总是难以平静……所有为国家工程奉献牺牲精神的移民都是伟大的,我们当向他们致敬!
何建明说:“它使我看到了赵学儒对水的那片忠诚与挚爱。从水电工人,到中国水利报社记者,他从事的工作都是与水相关,因此对水的熟悉和了解可见一斑。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有责任担当的作家,能够深入实地去了解移民,把最真实、最感人的,渺小却伟大的民众的可爱之处展现出来,我想他的调查和写作是充满感情的。”他最后说:“很感谢赵学儒的作品,它让我再次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