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峡洗礼的宜昌:从滨江小港口到世界水电之都
2012/9/24 8:16:47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章敦华 刘良伟 郭晓莹
中新社宜昌9月23日电 题:被三峡洗礼的宜昌
中新社记者 章敦华 刘良伟 郭晓莹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77岁的朱国新经常挽着老伴来到湖北宜昌市滨江公园散步。这个习惯,他们已经延续了整整10年。
面对繁华的城市,朱国新感叹:“仅仅只有10年,宜昌从一座滨江小港口蜕变为世界水电之都,成为长江沿线的‘不夜之城’”。
10年前,宜昌市生产总值仅413.56亿元人民币,城市面积约5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60万。楼房不高,街道不宽,游客形容其为“精致的小城市”。
朱国新原籍秭归县泄滩乡,1998年因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到宜昌市夷陵区。2002年,在宜昌市工作的女儿将老人接到宜昌城区定居,以方便照顾孙子康康。
“10年变化大啊,康康都10岁了,已是一个小男子汉了。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大。”朱国新指着自己居住的小区说,这里曾是一片杂居小区。
凭借早年的一点积蓄和敏锐的投资眼光,2003年,朱国新顶着压力以每平米2000多元的价格买了两套房子。2007年,朱国新卖掉了一套房子,还清了借款,还赚了不少,现在的自住的房子也已升值3倍多。“我们也是百万元户。”说起当年的决定,朱国新很是自豪。
幸运的何止朱国新。400多万宜昌人的生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而这座城市的大变化,正是“三峡机遇”所带来的。
1994年12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进入新世纪后,三峡工程建设继续全面推进,实现蓄水、通航、发电、防洪等功能。
“10多年来,宜昌抢抓三峡机遇,借力三峡工程,在经济、交通、旅游、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突飞猛进。”宜昌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皓对中新社记者说,2011年,宜昌生产总值达2141亿元,较1994年增长1418%,综合实力居湖北省第二位,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成为长江沿线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与此同时,宜昌城市骨架不断拓展,已达11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都实现了飞跃,市民幸福指数逐年提升,每年近2000万游客畅游宜昌,近百个国家政要慕名造访。
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认为,如今的宜昌无论是知名度,还是战略地位、优势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沪汉蓉快速大通道的建成,三峡物流中心的加速培育,优势骨干产业的聚集壮大,宜昌正逐步成为长江中上游和华中地区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何伟军说。
面对宜昌的快速崛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将宜昌市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赋予其影响荆州、荆门和恩施,从而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2011年,湖北省对全省经济重新布局,即武汉,宜昌和襄阳,其他市州各占三分之一,宜昌被列为湖北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当新的起点到来时,湖北宜昌市新的规划蓝图也呼之欲出:“十二五”期间,宜昌将实现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大目标”。到2015年,宜昌将形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规模。
“这么说,我这个从山旮旯里出来的农民将成为大城市的市民了。”朱国新乐呵呵地说。(
中新社宜昌9月23日电 题:被三峡洗礼的宜昌
中新社记者 章敦华 刘良伟 郭晓莹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77岁的朱国新经常挽着老伴来到湖北宜昌市滨江公园散步。这个习惯,他们已经延续了整整10年。
面对繁华的城市,朱国新感叹:“仅仅只有10年,宜昌从一座滨江小港口蜕变为世界水电之都,成为长江沿线的‘不夜之城’”。
10年前,宜昌市生产总值仅413.56亿元人民币,城市面积约5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60万。楼房不高,街道不宽,游客形容其为“精致的小城市”。
朱国新原籍秭归县泄滩乡,1998年因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到宜昌市夷陵区。2002年,在宜昌市工作的女儿将老人接到宜昌城区定居,以方便照顾孙子康康。
“10年变化大啊,康康都10岁了,已是一个小男子汉了。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大。”朱国新指着自己居住的小区说,这里曾是一片杂居小区。
凭借早年的一点积蓄和敏锐的投资眼光,2003年,朱国新顶着压力以每平米2000多元的价格买了两套房子。2007年,朱国新卖掉了一套房子,还清了借款,还赚了不少,现在的自住的房子也已升值3倍多。“我们也是百万元户。”说起当年的决定,朱国新很是自豪。
幸运的何止朱国新。400多万宜昌人的生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而这座城市的大变化,正是“三峡机遇”所带来的。
1994年12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进入新世纪后,三峡工程建设继续全面推进,实现蓄水、通航、发电、防洪等功能。
“10多年来,宜昌抢抓三峡机遇,借力三峡工程,在经济、交通、旅游、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突飞猛进。”宜昌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皓对中新社记者说,2011年,宜昌生产总值达2141亿元,较1994年增长1418%,综合实力居湖北省第二位,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成为长江沿线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与此同时,宜昌城市骨架不断拓展,已达11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都实现了飞跃,市民幸福指数逐年提升,每年近2000万游客畅游宜昌,近百个国家政要慕名造访。
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认为,如今的宜昌无论是知名度,还是战略地位、优势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沪汉蓉快速大通道的建成,三峡物流中心的加速培育,优势骨干产业的聚集壮大,宜昌正逐步成为长江中上游和华中地区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何伟军说。
面对宜昌的快速崛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将宜昌市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赋予其影响荆州、荆门和恩施,从而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2011年,湖北省对全省经济重新布局,即武汉,宜昌和襄阳,其他市州各占三分之一,宜昌被列为湖北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当新的起点到来时,湖北宜昌市新的规划蓝图也呼之欲出:“十二五”期间,宜昌将实现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大目标”。到2015年,宜昌将形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规模。
“这么说,我这个从山旮旯里出来的农民将成为大城市的市民了。”朱国新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