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中
2012/9/13 11:00:42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本报记者 苏南 《 中国能源报 》( 2012年09月10日   第 06 版)
 

 
  ●电力化工六行业强制上交碳排放数据指南正在抓紧制定

  ●碳交易衍生品交易调研正在展开

  ●北京、上海等试点进入操作阶段,湖北107家企业被纳入试点

     

  六行业将强制提交碳排放数据

  “目前我们正在为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9月1日在第三届“地坛论坛”上表示,当前正在抓紧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格式和核算方法指南,筹备建设重点企业、事业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进认证核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交易平台,加紧设计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总量设定方法等基础研究。

  “报告格式和核算方法指南将囊括电力、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化工、有色金属、航空等六行业。”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透露,这意味着,如果不按强制要求提交碳排放数据,上述行业的企业将失去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资格。孙翠华解释:“假设一年分配给某企业的碳排放配额是10万吨,企业不报数据就无法核销,就无法出让剩余的配额而获得收入。”

  未来考虑开展衍生品交易

  “下一步将通过试点来探索更有效的措施,鼓励更多的企业参加,将企业参与自愿减排活动与完成自身的节能减碳目标、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社会需求。”解振华表示,在排放权交易试点阶段主要还是以现货交易为主,条件具备以后,将考虑期货交易。

  据了解,国际碳交易市场和碳衍生品市场一般都是共同发生的,在《京都议定书》签订时,欧洲就通过了碳期货和碳交易市场。目前,期货市场规模已经超过现货市场。从国内市场来看,现货碳排放权交易并不活跃。

  “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是需要市场活跃度来带动。”湖北环境交易所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而碳交易衍生品交易的有利可图除了会吸引企业自主减排,还会降低企业成本。

  从国际经验来看,探索碳交易衍生品的交易,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国家发改委和证监会展开碳排放市场的调研,研究用什么样的期货来交易碳排放。《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证监会目前在加强对期货交易所碳排放权的研究论证。

  “碳排放期货及衍生品交易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部副主任刘云峰说,从碳交易产品来看,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碳交易产品也层出不穷。开展碳交易衍生品交易,既方便买卖双方寻找交易对手,也为相关企业的排放权现货交易提供权威公正的定价机制。

  “碳排放具有天然的金融衍生品特征。”北京产权交易所集团董事长熊焰在论坛上表示,在中国目前的监管环境下,一定要先现货后衍生,按部就班,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熊焰说,碳排放本质上是经济行为,经济行为最终要靠经济手段来解决,特别在中国,一定是经济手段与行政的、法律的、宣传教育的、技术的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在经济手段中,碳交易市场是最重要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应该是先国内后国外,很像中国的货币市场,一定要把我们国内的货币市场建好之后再去与国际对接,CDM只能是国际碳市场与中国的一次实验或者对我们的一次预热而已,中国碳交易市场首先基于中国现实实践的市场,然后再考虑与国际对接。

  湖北107家企业纳入试点

  解振华在论坛上指出,中国正按照“十二五”规划探索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建设,7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各试点省市抓紧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现在北京、上海等地已进入操作阶段,下月初广东省也将启动碳交易试点市场的运作,各地都在制定交易的管理办法,确定交易的范围,开展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平台的建设。

  “北京碳排放交易的平台搭建、交易规则已基本制定完毕。预计11月前后可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运行,首单交易项目将面世。北京市环交所董事长杜少中表示。

  湖北环境交易所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湖北省整体布置了13个课题,现在基本结束了,交易规则、交易实施细则等文件马上就会出台。“目前已完成省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管理暂行办法》的起草,内部已经改到第7稿,征求国内相关专家意见稿暂时还未形成。”

  上述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湖北有107家企业被纳入试点碳排放交易,主要涉及钢铁、火电、化工、建材等8个行业。

  “开展试点工作的地区要结合自身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目标,科学的设定碳排放总量,合理的确定配额,最近欧盟碳交易市场疲软,除了经济不景气等原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配额发放过多,造成碳价格大幅度下调。因此,试点单位的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解振华要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