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纪略
2012/9/10 9:00:08 新闻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 谢必如 白文起 伍志石
重庆三峡库区地质环境脆弱,降雨频繁,是全国地质灾害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0年排查数据显示,三峡库区地灾隐患点达5800多处。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水位后,坝前水位从145米提升至175米,每年周期性的30米水位升降,更易产生滑坡等灾害,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但是,该区精心构筑地灾防治“安全网”,保证了库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今,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三峡旅游也成为热点。记者近日走访有关部门和单位,专题采访了重庆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
构筑“安全网”,防灾减灾有保障
重庆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属地管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构建了政府领导、国土牵头、部门把关、乡镇(街道)、村组(社)共同参与的全民防灾体系。在这一体系下,三峡库区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抓,其他领导具体抓,“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治理”的共同防灾工作机制。防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基层国土所。国土、建设、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全力做好地灾排查和防治工作。
以政府为主导的地灾防治体系,调动了各方力量,形成了地灾防治“安全网”。这个“安全网”最显著的特点是筑牢了巡查、监测预警、专家驻守、应急处置、督察督办“五道防线”。每年库区安排专项资金,组织9支国有地勘单位,动员300余名技术人员开展地灾隐患现场大排查,督促区县地灾防治“八落实”(落实警示牌、防灾预案、监测经费、监测人、监测记录、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监测设施、防治措施)和“四到位”(责任到位、防治资金、监测手段、防治措施到位)。在汛期等重要时段,库区的22个区县,每个区县都委托了1~3家专业地勘队伍,共有200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守区县,配合当地政府做好指导工作。
针对边远山区地灾治理难度大、成本高的情况,从2008年起,三峡库区开展了地灾搬迁避让“金土工程”项目,每年搬迁群众6000人。三峡库区还多次邀请王思敬、卢耀如等院士及国内地灾防治专家,对库区地灾防治进行专家会商。
2001年以来,重庆库区实施了511个工程治理项目,通过地灾治理,库区的港口码头、道路以及巫山大昌古镇、开县刘伯承元帅纪念馆等一大批文物得到了保护。
据统计,2008年库区实施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重庆库区已成功转移群众5900多人,实现了库区11年地灾“零伤亡”。
专群结合,地灾防治工作跃上新台阶
库区组织了群测群防队伍和专业队伍,采取群专结合形式编织监测预警网络。各区县建立了区县——乡镇(街道)——村(居委)——组(社区)四级监测网络。库区明确地灾防治责任人,选好群测群防员,组建了1万余名群测群防队伍。各区县负责人层层签订地灾防治责任书和监测责任书,并严格考核,奖罚兑现。他们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地灾气象预警系统。
董山梁作为巫山县大昌古镇地灾监测员,七年如一日坚守在地灾防治第一线,曾5次组织83户312人成功撤离地灾险区,实现全镇地灾“零伤亡”,被评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人物。9支国有地勘单位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地灾防治预案,在地灾监测预警和应急抢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库区建立了集地表位移GPS监测、地形变全站仪测量、裂缝位移简易监测、裂缝位移计监测和视频监测于一体的多手段立体监测系统,提高了监测预警效果。库区专业人员每天将监测数据汇报给相关部门及领导,保证了监测信息的及时性和畅通性。近十年来,重庆库区充分发挥了专业队伍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指导作用,实现了全自动监测并建成库区专业监测预警网络。
库区地灾防治工作上了新台阶。目前已推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勘查、变形监测、工程设计和施工、工程竣工验收,以及监理和管理等系列技术标准,填补了地区性乃至全国性崩滑地灾防治专业技术标准化的空白。他们还加强现代化科技手段与传统手段结合,在万州试行群测群防手机手持终端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采集、分析信息化管理。
重庆地灾隐患点望霞危岩,就是靠群测群防发现险情,政府组织专业队伍实施可视化监测,及时为险区518人紧急撤离提供了准确数据;巫山神女溪滑坡出现险情,专业队伍实施远程红外监测,县政府再根据监测发布橙色预警,紧急疏散撤离群众311人。
部门协作,地灾防治综合效益凸显
三峡库区建立了“属地管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国土、移民、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库区将地灾防治逐级落实到区县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乡镇、街道、村组,并明确具体责任人。气象、卫生、民政、财政、武警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提供工作保障。
库区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层层开展地灾应急演练。2008年重庆库区共发生地质灾害险情289起,但由于各部门协调配合,紧急转移群众时不仅井然有序,无一人伤亡,而且妥善安置,群众对政府应急救援工作表示满意与感谢。
云阳县的库岸防护治理工程,综合市政、城市建设、移民复建等治理,保证了云阳移民新城的安全,美化了新县城环境,还增加了上千亩建设用地,得到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三峡库区实施地灾搬迁避让“金土工程”项目,涉及选址规划、土地协调、房屋建筑设计、资金筹集等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在实施中,他们首先请技术支撑单位摸清地灾隐患点,确定搬迁对象。其次,由国土、地勘、农林等部门联合调查,弄清地质环境安全状况,选择宜居安置点。再次,落实搬迁避让项目补助资金。很多区县还创造性地把高山移民、扶贫、救灾等资金统筹安排,打捆使用,使搬迁群众“搬得出,住的稳,能致富”。搬迁受益的群众感谢党,感谢政府,称赞国土部门为库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刮风下雨再也不担惊受怕了”。
重庆三峡库区地质环境脆弱,降雨频繁,是全国地质灾害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0年排查数据显示,三峡库区地灾隐患点达5800多处。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水位后,坝前水位从145米提升至175米,每年周期性的30米水位升降,更易产生滑坡等灾害,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但是,该区精心构筑地灾防治“安全网”,保证了库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今,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三峡旅游也成为热点。记者近日走访有关部门和单位,专题采访了重庆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
构筑“安全网”,防灾减灾有保障
重庆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属地管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构建了政府领导、国土牵头、部门把关、乡镇(街道)、村组(社)共同参与的全民防灾体系。在这一体系下,三峡库区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抓,其他领导具体抓,“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治理”的共同防灾工作机制。防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基层国土所。国土、建设、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全力做好地灾排查和防治工作。
以政府为主导的地灾防治体系,调动了各方力量,形成了地灾防治“安全网”。这个“安全网”最显著的特点是筑牢了巡查、监测预警、专家驻守、应急处置、督察督办“五道防线”。每年库区安排专项资金,组织9支国有地勘单位,动员300余名技术人员开展地灾隐患现场大排查,督促区县地灾防治“八落实”(落实警示牌、防灾预案、监测经费、监测人、监测记录、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监测设施、防治措施)和“四到位”(责任到位、防治资金、监测手段、防治措施到位)。在汛期等重要时段,库区的22个区县,每个区县都委托了1~3家专业地勘队伍,共有200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守区县,配合当地政府做好指导工作。
针对边远山区地灾治理难度大、成本高的情况,从2008年起,三峡库区开展了地灾搬迁避让“金土工程”项目,每年搬迁群众6000人。三峡库区还多次邀请王思敬、卢耀如等院士及国内地灾防治专家,对库区地灾防治进行专家会商。
2001年以来,重庆库区实施了511个工程治理项目,通过地灾治理,库区的港口码头、道路以及巫山大昌古镇、开县刘伯承元帅纪念馆等一大批文物得到了保护。
据统计,2008年库区实施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重庆库区已成功转移群众5900多人,实现了库区11年地灾“零伤亡”。
专群结合,地灾防治工作跃上新台阶
库区组织了群测群防队伍和专业队伍,采取群专结合形式编织监测预警网络。各区县建立了区县——乡镇(街道)——村(居委)——组(社区)四级监测网络。库区明确地灾防治责任人,选好群测群防员,组建了1万余名群测群防队伍。各区县负责人层层签订地灾防治责任书和监测责任书,并严格考核,奖罚兑现。他们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地灾气象预警系统。
董山梁作为巫山县大昌古镇地灾监测员,七年如一日坚守在地灾防治第一线,曾5次组织83户312人成功撤离地灾险区,实现全镇地灾“零伤亡”,被评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人物。9支国有地勘单位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地灾防治预案,在地灾监测预警和应急抢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库区建立了集地表位移GPS监测、地形变全站仪测量、裂缝位移简易监测、裂缝位移计监测和视频监测于一体的多手段立体监测系统,提高了监测预警效果。库区专业人员每天将监测数据汇报给相关部门及领导,保证了监测信息的及时性和畅通性。近十年来,重庆库区充分发挥了专业队伍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指导作用,实现了全自动监测并建成库区专业监测预警网络。
库区地灾防治工作上了新台阶。目前已推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勘查、变形监测、工程设计和施工、工程竣工验收,以及监理和管理等系列技术标准,填补了地区性乃至全国性崩滑地灾防治专业技术标准化的空白。他们还加强现代化科技手段与传统手段结合,在万州试行群测群防手机手持终端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采集、分析信息化管理。
重庆地灾隐患点望霞危岩,就是靠群测群防发现险情,政府组织专业队伍实施可视化监测,及时为险区518人紧急撤离提供了准确数据;巫山神女溪滑坡出现险情,专业队伍实施远程红外监测,县政府再根据监测发布橙色预警,紧急疏散撤离群众311人。
部门协作,地灾防治综合效益凸显
三峡库区建立了“属地管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国土、移民、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库区将地灾防治逐级落实到区县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乡镇、街道、村组,并明确具体责任人。气象、卫生、民政、财政、武警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提供工作保障。
库区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层层开展地灾应急演练。2008年重庆库区共发生地质灾害险情289起,但由于各部门协调配合,紧急转移群众时不仅井然有序,无一人伤亡,而且妥善安置,群众对政府应急救援工作表示满意与感谢。
云阳县的库岸防护治理工程,综合市政、城市建设、移民复建等治理,保证了云阳移民新城的安全,美化了新县城环境,还增加了上千亩建设用地,得到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三峡库区实施地灾搬迁避让“金土工程”项目,涉及选址规划、土地协调、房屋建筑设计、资金筹集等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在实施中,他们首先请技术支撑单位摸清地灾隐患点,确定搬迁对象。其次,由国土、地勘、农林等部门联合调查,弄清地质环境安全状况,选择宜居安置点。再次,落实搬迁避让项目补助资金。很多区县还创造性地把高山移民、扶贫、救灾等资金统筹安排,打捆使用,使搬迁群众“搬得出,住的稳,能致富”。搬迁受益的群众感谢党,感谢政府,称赞国土部门为库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刮风下雨再也不担惊受怕了”。